读《为何读书越读越穷》有感
原创: purplegreen
公号连岳昨天文章是《为何读书越读越穷》,读完深有同感,又是说出了我想表达,但不知如何表达出来的逻辑和道理。连岳的文章,就像他在某一篇回复15岁不愿继续读书的青少年的文章一样,没有大道理,但是写出来却让人不由地感叹,“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他回复不愿读书的少年文章结尾是这样的,“今天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不优美,也没有格言金句,它象一碗粥,一碟小菜,很平常,但刚好是你这个客户需要的一点热量,我就愿意提供,而且满意欢喜。希望你满意我今天的服务。”
小马宋说,公号文章赞赏量,连岳老师是第一名。
看到某篇文章末尾有读者留言,让高二的孩子每天朗读一篇连岳的公号文章,高考语文成绩达到了130多分(具体分数记不起来了),说明连岳的文章有技术含量,有逻辑道理,又不咄咄逼人,让请教的人都能收到启发。那篇回复不愿继续读书的青少年的文章,也让小哥朗读了一遍,小哥读完说,“写的还不错呢。”看来小学4年级的孩子也能读的懂。
再说为何读书越读越穷,文章里说教育也是有成本的,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让家长误以为教育没有成本,只有收益。其实教育有成本,也属于投资的一种。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感觉不到是投资,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比较烧钱。
吸引我的是这句话,“教育不仅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应该避免教育的坏处。”
教育居然有坏处?非常不解。继续往下读就明白了,教育的坏处就是收益大大小于成本,严重亏本。
教育还能严重亏本?有,比如文末留言提到的有的人想去国外读研,家人只能出100万,权衡再三,在国内读了研,100万付了首付。读者说幸亏在国内读研,100万用来买房子。若是去国外读书,100万打水漂,自己回国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赚到100万。
若是家里付不起国外读书的钱,自己国外读书回来赚不到付出的学费,那就可以理解为亏本。教育也要避免亏本。家里是土豪的可以随意去国外读书,不是土豪的,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朋友有个孩子去年去美国读书,因为不能在魔都参加高考,自高中开始读的就是私立学校,为出国做准备的那种。听朋友说,最近工作不景气,生意不景气,付孩子出国留学费用有点吃力,一半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当时为了凑学费,还想过要卖房。
我家先生劝了她让别卖房,否则孩子出国读书,回来一看房子没有了,家人又挤在以前条件不好的出租屋里,估计会很愧疚。卖房子虽然解决了一时之需,但是现在房子比买的时候已经升值,若想再买同样大小的房子,可就比当初难度更大了。后来朋友听了劝,没卖房子,借了钱,送孩子出去读大学。
朋友孩子出去留学的收益能否覆盖成本,很难说,希望不亏本吧。
除了出国留学,还有读者留言说好像明白了不打算继续读博士。当然,博士该读还是要读,因为一篇文章放弃读博的打算,估计读博还是不读博,已经在犹豫,因为收益不明朗,不确定。连岳文章里对要不要继续读研读书,给了这么一条建议的原则,“我教育的钱从哪来来?有没有?花不花的起?借的话,能否还得起?这些都考虑清楚了,就能抓住教育的好处,越读越穷的事就不会发生。”
不是说不让读书,而是说是为了逃避工作而读研读博的人,需要考虑成本。
文章里说本科读的不合心意的孩子,有强烈的欲望用读研读博翻盘。连岳是这样写的,“家里有钱,几百万不是个事,那就继续读。家里没钱,这种欲望和穷孩子透支信用卡买LV一样,它不会增加你的竞争力,无法提升你的社会地位,只会让你更尴尬,跟贫穷。”
连岳说的很对。本科读的不合心意的孩子会有强烈的通过读研读博来翻盘。记得我刚上高二的时候,听到学姐被某个农业大学所录取,她当时就说这个学校不好,毕业一定要考研究生。当时我连什么是本科,什么是专科都不太清楚,却记住了学姐一定要考研这句话。
另外,当时一起考研的小伙伴,因为都是私立学校的老师,没名气牌子不响规矩贼严格。大家都想去有公立大学当老师,公立大学和刚成立不久的私立学校相比,有一定的知名度,毕竟历史悠久,成立时间长。想去公立大学当老师,就需要硕士学历。所以我们当时单位里考研的老师比较多。
与犹豫是否读博的读者有同样的感触,有时我也会犹豫要不要再把学历提升到博士。反正已婚已育,不用发愁因为学历问题而变成剩女。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不读博更加明朗化。15岁不愿继续上学的少年,连岳鼓励他不上学,不等于不学习知识,而是在工作中,在社会里学习知识。同样,不读博不是不继续深造,是继续在工作中,在社会中深造自己,只是没有证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