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读后感
道义
初读《从文自传》和《水云》总有一种生涩感和哲理性,特别是《水云》,读了两遍才略知大概,我想毕竟我不属于哪个年代,也没有相似生活环境的经历,在文中有些地方会有一定的认知断层,也是需要知识补充和积累,通读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对沈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较于同时代的文人作家,鲁迅从日本留学,老舍从英国,林语堂早年从德国和美国,徐志摩、朱自清留学英国……而沈从文则是从湘西凤凰县走出来的一个大兵,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可贵的是沈从文更深知时代变动带给人民群众的痛苦,经历过辛亥革命及社会的种种变动,少年见到过的社会的种种现象,他笔下的社会,笔下的湘西,笔下的世界,真切平实而又生动写出了种种惨痛现状,给了后人更多的反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没读过多少书,没去过多少地方,更没有几个爱的人。文中很多地方也有见解理不到位的地方,留给未来去经历。(水云篇还没写完)
沈出生在算是一个富足的军人世家,姊妹九个排行老四。父亲是个军人,形象则如沈文中所述“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需种种本色无不兼备。”母亲呢,则是读书极多见识广的,“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于常识懂医方,会照相。“从小便教沈认字,读书,看药方,学会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所以从文先生从小的文字教育及性格气度上多半来自母亲。
//////////
“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的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彷佛可用手去触摸”
从沈的散文当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湘西凤凰的风土人情了,从自传中起笔第一篇便是“我生长的地方”,自此沈便向读者展开了一副长长的湘西生活市井画卷,那都是他儿时逃学所见,相较于私塾书本上所学,他在那“一本大书”上所得更为深远,以致于直接影响到未来对生活的见解于认知,正如文中沈说
“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对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逃学的习惯“
《女难》中关于对书籍的评论中,也可看出儿时的自然感知课对未来事物判定的标准的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并不把社会价值观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不问价钱好坏而估定百物的好坏批评,却愿意考察他在感官上给与我的分量。我永远不倦的是在“看”一切。
作为一个苗族人,生下来彷佛就带着一股野性,他从小就有一双发现自然的眼睛和对新鲜事物无限的好奇心,读书做过最多的事情就是逃课,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PS:逃课便是上文所说的大书。极好的记忆力和儿时打下的基础使得功课从未拉下,反而优越,老师当然不必再去管他,可以说,很多东西不是书本上所学,而是一方水土,自然之中所感知到的。
沈散文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一股平易近人的气息,彷佛是他在对面跟你去讲述,又好像很多事情就发生在眼前,跟着他的视角亲临现场般,去发现他小时候荒唐而又奇异的经历:“城头上白色的炊烟、街巷摇铃铛买煤油的声音、大胖子皮匠在热天腆着肚子睡觉(上面有一撮毛)、和荒唐表哥种种说谎逃课玩水的情景,他如此调皮老师则经常在手心上画一个朱砂的圈,若下河游泳朱砂痣就会被冲掉,可他却能举着一只手在河面上玩耍半天……
沈的童年时光就是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关于这欢乐童年的一个转折就到了“辛亥革命一课”,从此沈就开始人生的另外一种教育了。
//////////
但革命印象在我记忆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副颜色鲜明的图画。
《人类简史》中有段话“地质学家知道地壳运动可能会引发火山和地震,同理我们也可知道激烈的社会运动可能会引发血腥暴力“这句话简单直白些,但也难让我们体会到革命的残酷性。
现在一些视频/电影为了“投其所好”,展现出来的基本是无脑吹又或“战争爱情故事、“美化战争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殊不知为了新时代抛头颅洒热血的不仅仅是先烈,更是处身于革命大潮中的广大人民。关于辛亥革命,沈用真实鲜活的笔触写下关于幼年目睹革命期间杀人如麻的场景,在此处引用文中一些描述:
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不收尸,一定已被野狗把尸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
革命算已失败了,杀戮还只是刚在开始。城防军把防务布置周密妥当后,就分头派兵下乡去捉人,捉来的人只问问一句两句话,就牵出城外去砍掉。平常杀人照例应当在西门外,现在造反的人既从北门来,因此应杀的人也就放在北门河滩上杀戮。当初每天必杀一百左右,每次杀五十个人时,行刑兵士还只是二十,看热闹的也不过三十左右。有时衣也不剥,绳子也不捆缚。就那么跟着赶去的。常常听说有被杀的站得稍远一点,兵士以为是看热闹的人就忘掉走去。被杀的差不多全从乡下捉来,胡胡涂涂不知道是些什么事。因此还有一直到了河滩被人吼着跪下时,方明白将有什么新事,方大声哭喊惊惶乱跑,刽子手随即赶上前去那么一阵乱刀砍翻的。
到后人太多了,仿佛凡是西北苗乡捉来的人皆得杀头。衙门方面把文书禀告到抚台时,大致说的就是苗人造反,因此照规矩还得剿平这一片地面上的人民。捉来的人一多,被杀的头脑异常简单,无法自脱,但杀人那一方面却似乎有点寒了心。几个本地有力的绅士,也就是暗地里同城外人讲通却不为官方知道的人,便一同向宪台请求有一个限制,经过一番选择,该杀的杀,该放的放。每天捉来的人既有一百两百,差不多全是无辜的农民,既不能全部开释,也不忍全部杀头,因此选择的手续,便委托了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在神前掷竹 ,一仰一覆的顺 ,开释,双仰的阳 ,开释,双覆的阴 ,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应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该活的自己向右走去。一个人在一分赌博上既占去便宜三分之二,因此应死的谁也不说话,就低下头走去。
也许你读完会很难过或震撼,但从文中看不到任何类似于狂呼哀嚎的字眼,他只是轻描淡写描写一种现象,就像鲁迅冷眼看世界般的态度,以这种方式来揭露哪个年代的伤疤,和民族的问题。
关于历史,我没有过深入研究了解,学到的是课本上的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及思想纲领。沈先生的这段鲜活真实描述足以像读者展示了革命的残酷性,如果不是这段文字的鲜活描述,这段历史有可能只是县志上的几段话,苍白的描述,就这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一朵水花也不会溅起。
引用:从文自传,碎阅网。
每个一年代人都有每一个年代人恐惧的东西,每一个时代也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疥疮,而每个时代痛苦的疥疮,促使着这个时代的更迭与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变动与流血。
正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像是一条无限循环的正弦曲线,一切都在变化中,可预测但不可逆。所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的年代,更应怀感恩之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之前看《无问西东》也曾深有感触,几个满怀希望的年轻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年代,相同的是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残酷的选择。
曾经对未来满怀希望且纯粹天真,可谁能抵挡得过时代洪流的四两拨千斤?
我们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可能成就了我们和现世光景,但它也曾毁坏过“我们“。没有所谓黑暗时代,可能那是物竞天择所造成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的末日黄昏,便是新时代的黎明。
写到这想到了网易云克罗地亚狂想曲下面的一段热评:
有人曾经预言:
人类最终的走向是自我毁灭,
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毁灭在自己手中。
或许是,
不过在那些阴暗和鲜血的另一面,
是人性中光辉不屈的一面:
无论是遗忘还是铭记,
总会继续坚强的生存下去,
带着伤痕,
在被摧残的大地上夺取新生
―― 一如克罗地亚废墟上的那朵白色小花。
咳咳,感觉有点跑题……后来辛亥革命成功,沈父自然也成为了当地要人,再后来便有了我们历史课本所学“胜利果实被窃取”,加之沈父去长沙会议代表失败,因而组织铁血团密谋暗杀失败后,隐姓埋名,再见面也是就是十一年后了。
辛亥革命之后便是沈进入新式小学及进入军队训练的种种经历记忆且不细说。经历了几次军旅的变动,加之家中许多变故(期间二姐去世/因沈父而卖掉了许多不动产),沈的母亲便决定让他再世界上学习生存,各种机会学习做人,便向当地一个杨姓军官谈及、得到许可,应允沈以补充兵的名义同过辰州,从那时起,沈又将进入更广泛的一个世界了,将对世界增添一份厚重的感知。
在辰州(沅陵)当兵以及清乡一年余经历见过了更多荒唐甚至无从言及的事,对于当时来说,人命如草芥,沈作为“司书”(文字记录、录口供一般的职务)更是亲眼目睹了百次杀人情景,就像医生见多了生离死别,司机见多了重大车祸。在这种环境下便使感情近乎于麻木与冰冷,对城市狭窄庸儒的人情善恶,也产生不了多少兴味。细想一番,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时代造就了人的种种形态思维,有个“口粮”,活着就好。又或,死了也是最大的解脱。
//////////
“假使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象这时节我应该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不一定做了4个孩子的父亲;而且还学会了抽雅片烟”
沈的爱情经历丰富且波折,但第一次的感情却是无疾而终,却也改变了人生的方向。由于警擦所长舅父的关系,沈找到了一个警擦所办事员的“口粮”,沈的悟性极高,很快工作便有起色,而且工作上的交际使他认识了不少乡绅,沈母亲也已把老家房产售去来投沈,一家人团聚。
但好景不长,事业刚有头绪,那警察所长却害病离世,这样,一切又处于变动之中了。
十七岁的沈从文工作偶然中通过一个白面长身孩子遇到一个使他所倾心的“白面干净女孩”(正是姐弟),他相信了谎话,他以为她也爱他,却为此拒绝了亲朋乡绅送上门的“平时不敢希望的得到的女孩子”,天使和恶魔的意思必得其一,沈没有选择天使。
“好,我们看,一切有命,莫勉强”
当年四月,小城起了战争,八百个土匪团团围住,各处放火。一到晚上流弹满天交织,如无数鸟儿展翅,被围困整整四天,等到援军赶到方解了围。
对于一个情窦初的“乡下人”来说,爱情是极美好的,城中的战火未有影响到沈从文,当然他更关注的是那个“将要成为亲戚的白面女孩”。我想沈在写情诗脑海中已经涌现无数个爱情的美好瞬间,未见面几次但沈单方面已经坠入爱河(智商-100,情商-200)。他相信了白面孩子“他姐姐最喜欢看他写的诗”类的谎话,于是,他整日作诗写歌,等白面孩子来了便为他捎去,他以为这些诗将成为不朽的作品。
战争不仅萧条了世事光景,也破灭了沈对爱情的幻想,沈的存款全为白面孩子以今日借明日还,明日借后日还的方式骗去了所有。他也不再每天把沈的情诗捎去。“爱情还未开始即结束”,这时才明白些,但也晚了,沈为这笔钱的丢失十分惊骇,无心做事,想到逃避,接受命运摊派的这一份,这也为沈以后的人生方向埋下伏笔。
事后,沈母亲为此哭了大半年,为的不是沈的荒唐和这笔钱,而是为沈这乡下人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
这里说句与文无瓜的题外话:
及谈到感情,在个人的感情世界观中,总希望不失风度的而追求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总感觉心有灵犀两人不需多言便可意会,美好的爱情经常存在于脑壳之中,后来,我察觉到这应该是不可能,近两年种种经历告诉我自己,太浪漫主义恐怕媳妇都找不到,且不说你没什么经济实力,试想哪个姑娘会把自己后半辈子托付给一个长的不帅,嘴不甜,还没钱,不成熟的小青年呢~
我是个感情慢热的人,可能因为怕被拒绝,可能因为又失脸面,又或如沈一样总有一种“乡下人”的自卑内心和对于感情的不自信,总之就是怂吧。
男人都是有保护欲的,有征服欲的,有xx,而女人的合乎分寸的柔弱和姣好的容貌,正迎合了大部分男人的保护欲与占有欲,这是千百年来万物繁衍生息的基础触发条件。当然,女生不必太强势,就像格力董小姐、陶奶奶此类的人物太过强势,未免太高不可接近。
实力不对等的两个人的结合大都是 A男配B女,A男配C女也有。却很少有A女配B男 B女配C男的情况,有的话我想也不会多幸福吧。正如上文所说,女人择偶,就像一场豪赌,赌注是下半辈子的幸福,你会冒险选择胜率极低且有很多不确定性的散户还是胜率极高的庄家?所以,珍惜哪个在你一无所有还选择跟你过一辈子的人。
要说这实力对等或者说两个人性格喜好互补,笑点一样,王八看绿豆……这样的爱情可称完美,但很少。如果谁能遇到,那应该是上辈子拯救了地球???
毕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一样,恋爱和结婚不一样,一个追求新鲜,一个是搭伙过日子。再浪吗的爱情到了结婚也会归于平庸,免不了吵架,要不怎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所以有时候自己都在想:如果能谈上一场甜甜的恋爱直到结婚,那也无憾了!
如果读书时代的我看到这样一篇分析式的文章,可能会感觉太现实,对于现在来说,爱情似乎很奢侈,对于现在一无所有的我和现在的情感窘态,也许理想爱情只存在于bai读ri书zuo时meng代。
当然,以上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女孩子需要去追的,且抛去影响择偶标准中的车/房去预设,毕竟我现在还未这么现实。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心动,自己是可以感知到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有可能你掩饰的很好,但眼神会暴露,如果喜欢一个人的话,他会发光。
有时候,追女孩就像玩游戏时加载游戏的阶段,当你能够进入游戏时,进度条读取100%,代表你们已经确定关系,抱得美人归,这个进度条的加载速度和时间是女孩考验你的时间和犹豫矜持的时间。试想我们在玩游戏等待进度条的时候,有多少次由于进度条卡住而停止等待或已退出?
我相信追女孩成功的案例,大部分有主观因素的控制,有节奏的掌握进度条的进度,让男孩看见进度的增长,不时给之希望的曙光,例如:答应赴约/看电影之类,使进度条平稳过渡至100%,这样双方都有台阶。如果进度条一直为0,也代表对对方没有感觉,那么男孩只能带着不甘心放弃等待或退出。
(当然,我不是感情大师,如果如此我也不会讲这些废话,无病呻吟了,我只是胡诌,这不犯法)
因为遇到喜欢的人,我也怂的不行啊。
//////////
我必得走到一个使人忘却了我种种过失得地方,也是自己忘记自己愚蠢的地方方能活下去。
啧啧啧,再一次跑题。且说这年轻的沈从文离开伤心之地,去了常德,被常德师范毕业习音乐美术的表兄黄书玉(话说这名字不错,书玉,书中自有颜如玉)收留,俩人一起“厮混”,一同住每天各需三毛六分钱的客栈中,每五天结一回帐,虽是租金不多,但俩人也是支吾过去越欠越多。过了大概四个月已经欠下很大数目的帐,维持不住。可巧遇到一个头戴水濑皮帽子的同乡,像保靖飘去了,再往后最后成为北漂一族,脱下军装走上文学的道路。
2019,6,30 17:34
六月再见,七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