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个性”的生命价值
与戴高乐同时代的法国著名将领菲利浦勒克莱尔1902年11月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祖辈因在十字军东征中战绩卓著而受封,他的父亲个性勤奋自立,但又不失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他的母亲出身名门,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善良、克俭。这样的家庭素养遗传使勒克莱尔自幼生活简朴,富于理想,意志坚强,集贵族的荣誉感和平民的自立精神于一体。他在享誉世界的圣西尔军校受训时,就深怀着一种使命感。当他以第五名的成绩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具冒险和攻击特色的骑兵。
年轻的勒克莱尔被派往保护国摩洛哥做教官。这里的战场是直插云端的阿特拉斯山的寂寞无垠的沙漠,而他的士兵是散漫的当地人。虽然自己与士兵的生活习俗差异很大,但求真和质朴的品格使他很少有偏见,能充分公正地理解自己的士兵。他发现摩洛哥人是天生的战士,骁勇剽悍,吃苦耐劳,善于沙漠和山地的行军作战,只要指挥得当,肯定是好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掩护英法联军撤出敦刻尔克,勒克莱尔所在的第四步兵师在法比边界因牵制德军陷入重围。他受命潜过德军阵地向南部法军求援,被俘后设法脱身。在西欧大陆战争败局已定时,勒克莱尔带兵浴血奋战。因德军坦克势如洪水,空袭压顶而来,他又遭厄运,被抓进一座临时战俘营。
此时,整个法国兵败如山倒,难民如潮涌。求和派使法国政府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失血过多的勒克莱尔不甘坐以待毙,再次逃出虎口投奔了坚持抗战的流亡将军——戴高乐。
勒克莱尔追随戴高乐到北非创立了“自由法国”的第一块根据地。1940年8月,他以少校军衔去尼日利亚发展抗战部队,又遇哗变,于是他自封上校带着仅剩的二十五名官兵,划着两条独木舟转战喀麦隆。因国土沦丧而涣散的军心被他坚忍不拔的统率力量所感召,当他的战斗部队来到杜阿拉市时,竟受到主和派守军的开城欢迎。以后他的军队捷报频传,最后赶走了保守势力。
1944年8月1日,勒克莱尔指挥着前身为“自由法国”的第二装甲师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战役,与英美集团军一道砍断德军西线脊梁。此刻盟军将领面临一个抉择:是否解放巴黎?为了节省盟军宝贵的人力、物力,争取时间,盟军下令绕过巴黎,快速追击。但这时法国共产党在巴黎发动了起义,并遭到德军镇压,同时,希特勒下令把巴黎夷为平地,起义者向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求援,没得到答复。
就在这个危机时刻。勒克莱尔凭着他超常的敏锐、胆略与毅力,不顾军令,命第二装甲师向巴黎全速开进,夺回了祖国的心脏。勒克莱尔不负众望,继续统兵收复了全部本土,最后与盟军一路所向披靡,直捣希特勒的老巢,取得了“二战”的彻底胜利。
从勒克莱尔与环境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个性的实力,看到了不良环境在面对一个开拓的、坚毅的个性时,是怎样屈服的。环境的改变常常取决于人的个性实力,这种个性里不仅蕴藏着智慧,而且具有责任感、毅力、勇气和应变力共同组成的优秀意志。这可称之为“社会的个性”。
【感悟】
爱因斯坦说:“人既是孤独的人,同时却又是社会的人。作为孤独的人,他企图保卫自己的生存和那些同他最亲近的人的生存,企图满足他个人的欲望,并且发展他天赋的才能。作为社会的人,他企图得到他的同胞的赏识和好感,同他们共享欢乐,在他们悲痛时给以安慰,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才是最有“个性”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人只有献身于杜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