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我不是药神》
原创: 杨婷
近日电影《我不是药神》口碑炸裂,好评如潮,也引发了诸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今天就蹭个热度聊聊自己的一些观点吧!
关于印度的仿制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八九年前一个姐姐的小姨罹患胃癌,省人民医院的医生都下了预言“半年左右,回家养养吧!”奇迹有时候真的会发生,姐姐找人从印度带了一种抗癌的药物,加上小姨的坚强和乐观,她奇迹般的活了好多年。
另外一个就是我妹夫的父亲,得了肺癌,动了手术后,接受放化疗。后来妹夫托他在印度的同事从印度带药。叔叔也是吃了印度的仿制药,与病魔抗争了4年,虽然最后走了,但是他坚持到看到了大孙子的出生。对于老人来说,完成了自己的遗愿。
所以我对印度仿制药有特别的好感,是的的确确在延续人的生命,至少帮助很多人获得生的希望。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当我们跳出眼前的问题,无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更加理性的对待这件事情,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电影中的抗癌药“格列卫”由瑞士诺华公司生产,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胃肠基质肿瘤的一线药物。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的出现,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增加到90%左右,并且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自2001年被引入中国至今,格列卫的售价约为每盒2.3万元至2.5万元人民币。对与大多数家庭来说,每月一盒的药物用量是他们完全不能承受的,所以才有了电影中印度仿制药的流行。
公开报道显示,“格列卫”从研发到2001年获批上市总共经历了50年,公司投资超50亿美元。专利保护期是新药的保护伞。按照规定,新药在专利期内可以垄断销售,过了专利期因仿制药的出现,性价比就会大大下降。价格高是因为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尽管确实有回报率惊人的品种,但全行业来看,新药研发的IRR水平并非暴利。根据相关报告,2017年全球制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资回报率约3%-12%。比起房地产这真的这真的是业界良心。
收不回研发成本,将无人研发新药。
从去年开始在媒体上就有报道,很多人发现很多便宜的药买不到了,其实是因为药物便宜到药企生存不下来了,于是放弃了研发生产,像这样的情况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只能买高价药;同样的,如果都用仿制药不研发,也不会有医疗的进步,所以给药企利润空间和创新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如何,支持创新、研发,保护专利一定是应该坚持的原则。不仅仅是对药品,应该针对所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都有这样的保护措施。
也许未来,“天价”专利药的现象有可能改善,但完全避免不现实,这是研发发展周期中的必然的“阵痛”。
“别再碰假药了,专利药进医保了。”在电影的结尾,程勇出狱后,曹警官对他说道。这也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我想这多少还是带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不然影片的审查通不过,大家都懂的。
也许医保,可能是促进二者平衡更有效的方法。我们期望国家的医保制度越来越完善,普及更多的人。但是医疗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存在各种弊端和问题。请那些动不动就批判我们国家的医疗制度和现状的“键盘侠”们,对我们这个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毕竟我们在享受着全世界最廉价的医疗服务,却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白加黑,7*24小时,是不合理的。这是牺牲医疗行业,牺牲医护人员的价值甚至生命为代价的。
所以如果短期内,医保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转移一些生命无法承受的风险。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配置一些商业保险,这可能是现在解决、平衡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案,没有之一!
但是我更想表达的观点是: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健康生活,多了解一些健康常识,保持身心愉快,可能比买保险更重要!毕竟保险只是事后托底,我们更多的应该防患于未然。即使买了保险,从内心来说也不希望发生任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