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平正义奋力前行
――《法治中国》观后感
连日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专题片以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角度,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画卷,充分体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一名大学里的法学生,到实习律师,再到现在成为检察机关的一名检察人员,我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角度,见证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跨越。
文:刘国皓
法治建设需要有法治精神作为灵魂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缺失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古人面对法治苍白时无力的发问,已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什么是使法必行之法?其实就是法治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法治并不体现在普通民宅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民众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要使得法律在社会中牢固的扎根并持续的发挥作用,其方法并不是物理的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铸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但是,法治信仰不会自发的产生,法治建设并不仅仅是建章立制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改造,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全民参与,需要一代一代人驰而不息的奋斗。
法治建设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厉行法治,则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动态、有效的法治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度变革的关键阶段,我们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还有很多,社会治理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其自由裁量权被严格的限制在法律框架内,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不断增强,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公平正义的光辉正在逐渐的普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法治建设不仅能助力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更能托举社会道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法律基于人性本恶的立场创建,法律的制定是关上人性中潘多拉魔盒的一把锁,因此,法律与道德的指向是同一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法治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契约精神等意识成为普罗大众的通识,会反过来对到的进行涵养哺育,“信义哥”等道德模范的涌现也体现出在当前部分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法治建设对道德的有力托举。
检察机关在法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法律的公信力也在于实施,“法之必行”,是自古以来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不仅要使制定出的法律贯彻实施,而且要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如何使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除了要通过锻造人们头脑中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构建来保障我国法治的统一与稳定运行。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运行机制中,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而被设立,依法行使检察权。因此,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法律实施,而检察机关是确保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名干警,可以说,我们是法律监督的具体实施者,我们能否扛起责任、拾起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效能和质量,也影响到我国法律实施的效能和质量。作为一名公诉部门的干警,要以追求公平正义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和能力,加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查,提高对讯问、询问技巧的学习和领悟,锻造和养成出庭技能和风格,办结案件的同时注重办好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迸发出着公平正义的光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生动的司法实践。
法治建设是一项浩瀚庞杂、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文明史上当之无愧的壮举。作为一名法治建设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我们唯有不忘初心,为公平正义奋力前行,方能不辜负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作者:刘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