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表扬我影评(一)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在那,那你就比我幸福。”
那杨红旗幸福吗?至少他没得到表扬之前是不幸福的,面对着父亲渴望而又焦虑的眼神,他这个孝子没理由不着急。一定要得到表扬,这是杨红旗心中立下的坚实的念头。古国歌很纳闷,为什么杨红旗一定要得到表扬,而这个表扬就如同那份报纸一样被人随意丢弃在垃圾桶里,踩在脚下。最好也就是被人随意阅过,一会儿便忘得烟消云散。古国歌执拗的想要得到真相,可越接近真相,真想显得愈加荒诞,不过,当真相与女大学生欧阳花牵扯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残酷了。
黄建新导演善于刻画在时代变革中,小人物在各自的生活圈所经历的不同命运。《黑炮事件》中的工程师赵书信,《站直了,别趴下》中的小作家无不是在经历一个个荒诞离奇的小事而发生人生的转折。如果说他之前的作品都可以打上黑色幽默标签的话,本片的基调则显然不适用。无论是杨红旗还是欧阳花,抑或是作为第三人的古国歌,显然都不觉得他们共同经历的这件事是可笑的。特别是古国歌,当他经历过这件事后,仿佛是一个天真的孩童落入浑浊的现实,只能北上,在充满主旋律的建筑标志中寻求勉强的一丝宁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或许都试着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但大都没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可就是这个看起来连上社会新闻版块都没价值的小事,却隐隐折射出人类生存的道德困境。
当古国歌为求真相来到杨红旗家中时,那贴满墙上的仿佛不是奖状,而更像是道德的重负,积压在杨胜利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心中,放不下,忘不了,只能无奈的转移到儿子身上了。我想,如果我是杨红旗,听到父亲的谆谆告诫,心里的负担必会重值千钧。“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杨胜利显然没有五柳先生的觉悟,他是觉得很累,但从没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便把自己的苦让儿子承担,自己最后坐在轮椅上,脸上挂着“精神胜利”似的笑容,却未曾发觉儿子脸上的无奈。同样是被束缚在传统道德中,欧阳花看起来似乎更值得同情,女孩子的名誉相比与感恩更值得自己去珍惜,她努力不去回忆那个不幸的夜晚,在同学面前假装快乐欢笑,从十米跳台上一跃而下假装自己很勇敢坚强,可古国歌的一席话便使得她顿时失魂落魄,泪如泉涌。事实证明,她的事情被亲戚朋友得知后并不会被另眼相待,但就是这样,她依然态度强劲的回绝了杨红旗的请求。甚至为此,不惜“色诱”古国歌,以期他能够罢手不再调查这件事。殊不知,一个小小的自尊换来的是牺牲更大的自尊。在卢梭看来,他们都是不自由的,他们那颗真诚纯净的心灵被灰尘所掩盖,这片灰尘可能是物质,更可能是名誉或荣誉。有人说,作为人当尽可能地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可是当追求过多的精神世界同样会压垮自己的心灵,扭曲自己的人格。梳理整部影片,没有几个真正自由的人,杨氏父子和欧阳花自不待说,古国歌妻子米依和报社主编 ,一个是过分在乎家庭,最后却失去家庭;一个是手捧四书五经,却在有自己参与的假报道前惴惴不安。只有古国歌作为全知视角出现在影片中,并没料想到自己的干预会使事件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困惑于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辞职离开,不敢去正视这个无可奈何的结局,这又岂不是“心为物役”的明证?
初看本片时,人们可能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上世纪的作品,但他真正拍摄于2005年,这也许从侧面表明,导演抛给观众的主题确实值得深思考量,但人物的个性设置过于简单明了,缺乏时代气息,把这些人物搬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依然合适。许多细节脱离主线,既显得累赘又弱化了剧情的张力。而有些情节则语焉含混,使得观众不知所云。
也许杨红旗和欧阳花的坚守在现在看来,虚幻失真不代表大多数,他们的“不自由”更似偏执,那我们反躬自省,真的就自由了吗?特别是,当我们看见街边那摔倒在地的老人时。
求求你表扬我影评(二)
除了冯小刚的作品,其实是很少看国产片的。音像店的老板娘跟我说这是部喜剧,看着范伟那张圆圆扁扁的脸,也确实很有趣,就淘了回来。谁知道看下去,却越看越觉得沉重了。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老实的杨红旗(范伟饰)来到报社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要求在报纸上表扬自己,理由是他在2月14日的晚上,救下了一个险遭坏人强暴的女大学生欧阳花。
古国歌起初对于杨的要求并未理睬,觉得这世道还有谁会非要别人表扬自己的。而且对于平庸木讷的杨,似乎怎么看也不像个“救美”的英雄。但是,杨红旗却执著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古国歌,这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古及其主编的注意。为了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古国歌来到了杨红旗所说的学校,找到了被救的女孩欧阳花,欧阳花却矢口否认了此事。古自认为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不过是杨红旗自己编造的一出闹剧。
但在主编的坚持下,古国歌再次深入调查此事,到杨红旗家了解情况。(www.lieshai.com)发现杨红旗的父亲是一个把荣誉视为生命的老人,虽家徒四壁,却贴满了老人这一生中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在自己仅有的两个月生命中,能看到儿子得到一次表扬。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老人,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愿望,古开始渐渐动摇了自己最初的偏见。
最终,公安部门抓到了当日的强奸犯,证实了杨红旗所说的话。主编决定亲自为杨红旗写这篇表扬稿。但此时,杨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心愿终于没有实现,这表扬稿对于杨红旗,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杨红旗失望于古国歌对自己的不信任,欧阳花迁怒于古国歌追究此事伤害了自己的隐私。表扬最后发表了,古国歌却辞职了。
老实巴交的杨红旗,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要求,需要一个表扬。作为一个对新闻工作认真负责的记者古国歌,听到这样的要求,开始觉得诧异,尔后开始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应该说作为新闻工作者,严格审核新闻的真实性是基本的操守原则,在找不到证据证明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古国歌不予刊登的做法也并没有错。而欧阳花不愿承认此事,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的名誉,看似也有些道理。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要求,对于古国歌,却有些进退两难了。
在欧阳花看来,杨红旗实在是“小题大做”,甚至是为求虚名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隐私,她恼怒着,怨恨着,挖空心思拉来同学证实自己的清白。但她没有想过,那晚如果不是杨红旗的出现,面对那样一个失去理智穷凶极恶的歹徒,她失去的恐怕不只是清白,还要搭上性命。而这与对一个做了好事的人的肯定相比,孰轻孰重呢?
杨红旗“受表扬”的需求与欧阳花要保护隐私的需求产生了矛盾。这时,木讷的杨红旗与漂亮的欧阳花,在外表和灵魂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得到这个“表扬”,杨几次三番纠缠古国歌,甚至求古国歌“表扬我”。而当杨红旗的父亲死后,主编深受感动,决定满足杨红旗的愿望时,杨红旗已经不需要了。对于杨红旗来说,这个“表扬”并非他的真正需求,他真正的需求只是希望满足老父临终的一个愿望。
杨红旗要受表扬,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竟然变的万分复杂。为了证明这件事杨红旗不断跑报社纠缠,为了摆脱这件事欧阳花不惜说谎甚至拉同学做假证,为了查清这件事古国歌想尽了办法……为什么这么简单一件事情,做起来竟如此困难呢?杨红旗该不该要求这个简单的“表扬”呢?为什么做了好事却要苦苦哀求才能得到表扬呢?
作者在影片中没有告诉我们孰是孰非,观者自有定论吧。现今这个看似日益完善的社会体系,好像没有人会提出“受表扬”这样的“奇怪”要求了,而保护隐私这类事情却被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杨红旗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士,提出了这个看起来非常可笑,但其实很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做了好事被表扬一下能有多难呢?这里面不存在伤害了谁侵犯了谁。事实上,不但没有,而且是救了一个活生生的花季少女。这要求过分吗?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做好事就为了让别人表扬吗?但我想那应该是“施者”的本分,而不是“受者”强加给的。英雄不应该要求表扬吗?非得不求回报了才能让这个“英雄”形象完整吗?
影片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延展开来,提出了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我们的社会到底应该弘扬什么?关心什么?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风气日盛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了。如果英雄们都得求着,才能得到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岂不是太让英雄们寒心了。“求求你表扬我”!杨红旗这一简单的,却又那么难以实现的要求,此刻看来是多么的可怜呐!可怜的不是杨红旗,是我们这个自以为是的群体!
求求你表扬我影评(三)
第一遍观看《求求你表扬我》时,我陷入一个又一个悬念,到底谁在编故事,杨-+-红旗还是欧阳花,事情水落石出后,欧阳花为什么要撒谎,做了好事的杨红旗到底应不应该受到表扬。反复又看了几遍后,才发现,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是那么虚伪,又那么真实。
无论是电影的剧情、主题、冲突都离不开对人物分析,而细腻的人物刻画绝对是影片的点睛之笔,通过小人物的刻画揭示人性和社会的弱点也是黄建新导演一贯风格。
剧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有着淳朴信念的孝子――杨红旗,一个是尊重新闻事实的记者――古国歌,一个是希望过简单生活的大学生――欧阳花,谁都没有错误,三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真心的,从每个人的立场看都是对的,但碰到一起的结果却是各自都受到了伤害,从而也就产生了戏剧冲突。
电影开始,最先出场的人物是杨红旗,特写镜头暗示观众他是影片主角,他讲述的事情是影片的主要线索,杨红旗是一个憨厚淳朴的民工,他自始至终执着于一个信念,就是完成他爸的心愿,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表扬。同时,这个信念也是对社会最单纯的反抗。杨红旗是最典型的小人物,没有一点背景和势力,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卑微,比如当他第二次来报社找古红旗时,他没有坐在旁边的凳子上,而是蹲坐在楼梯口,把报纸摆在地上任人踩踏。一方面,他是善良的,比如,在电影前半部分,古国歌几次追问杨红旗强奸的细节的时候,杨红旗一开始连名字也不肯说,到很后来才告知的强奸的细节,包括光着身子抱着他。那为什么杨红旗一直不说呢,难道是因为害羞?显然不是。其实,杨红旗一方面在渴求表扬的同时,也在非常努力的维护着这个差点被强奸的女孩子很有可能丢掉的自尊,这也正是他几次断然拒绝去跟欧阳花对质的原因。同样道理,当欧阳花和杨红旗对峙的时候,杨红旗的眼神充满的矛盾和挣扎,他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对欧阳花的怜悯,他并非为了表扬而红了眼,他是想要个表扬,他也知道不能为了表扬而让女孩子当着很多人的面承认曾经被人强奸未遂的事实。还有一个细节,杨红旗在父亲死之前和死之后,对于“表扬”一事表现出来的关注程度差别非常非常大,之前是天天缠着古国歌,而在他父亲死了之后,古国歌几乎都找不到他。甚至当古国歌拿着等着“表扬”的报纸去找杨的时候,杨也已经非常不屑了,在杨的眼里“父亲在世”和“登报表扬”缺了一个元素都没意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下,杨红旗试着挣扎,挣扎过后,他看清了一切,于是,他不再要表扬。影片最后,他说对古国歌说:“她来找过我,求我原谅她,我不原谅她!我恨她,我把她给干了!”这句话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我认为这只是救人者对内心冤屈的表达,也是见义勇为者最悲愤的呐喊,并没有付诸行动。一直在说真话的一个人,被淹没在一个又一个部门和个人的谎言里,最后,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导演成功的利用小人物讽刺了现实社会。
古国歌的思想变化是影片的主线,记者的身份使他看起来最中立,其实也是最挣扎的,他始终站在两个极端中间紧紧地握着表扬与否的权利左右摇摆,痛苦的挣扎,街头路标也许就是象征了他的彷徨无助。他也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新闻的真象和价值的对错。当他了解了真象想去表扬时,却因为有太多无奈而无法表扬,最终,他辞了职,也结束了自己的感情,告别了原来的生活。只是,心中依然有个遗憾也有个愿望,遗憾就是杨胜利的死,愿望是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表扬,这一点也是经典的结尾所展示的。但古国歌也是一个凡人,面对诱惑,不知所措,本来已经有了女朋友,但是在女大学生欧阳花的诱惑下,心灵还在产生了摇摆,不过这应该算小插曲,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毕竟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他的视角是绝大多数人的视角,最后他被真相压得透不过起来,已经无法再面对眼前的真实,所以选择离开、逃避,这也是导演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欧阳花的形象很矛盾,但我认为还不够丰满,一面导演要表现她的单纯,一面又要表现她的复杂的内心和欺骗的手段,她是个单纯的学生么?如果是,她为什么用如此昂贵的化妆品,在情人节半夜出现在粉巷,又用女色的手段骗取古国歌的同情挑拨他与女友的感情生活?其实,她的形象一直很模糊,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欺骗着,同时又是一个受害者,但从另一方面讲,她又是最真实的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择手段,这就应证了米衣的那就话:“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动机。”我想:导演的本意是表现人性的弱点,每个人处于不同的角度就会做出不同的事情,比如欧阳花,能说她错吗,她也许没有那么善良,但似乎也只是想保护自己,站在她的角度想想,估计我们也会沉默,就想古国歌一样。但是,直到结尾,欧阳花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导演欠观众一个交代。什么都想表现,最终往往是一团乱,前面大量的人物内心铺垫,在揭示主题的时候又被完全舍弃不提,我认为是导演败笔。
米衣,导演安排这样一个职业给她确实恰到好处,她是一个好警察,但生活中却是一个充满猜疑和嫉妒的女人,所以她感情是失败的,古国歌辞职后,米依不能接受,因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受到触动,所以她是自私。她代表的就是现实社会,最后古国歌和米衣分手了,这是导演的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从前的古国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经过那么多事,看过了太多人性的自私,冷漠和无奈之后,古国歌已经不是当初的古国歌了。在他被社会同化的同时,他的心离米依也渐渐变的遥远。
杨胜利是最戏剧性的人物,也是结尾悬念的关键,他一共出现三次,三次都有音乐为人物形象作铺垫,第一次出现满屋的奖状已经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他已经被夸张成了一种精神,一种真善美的精神。第二次的镜头表现手法非常夸张,甚至是违背常理的:父亲坐在床边对我讲话,而镜头却从床的右边缓缓移到左边,父亲盖着鲜红的被子,端正的坐在床上,身后的一束阳光通过玻璃照射到杨胜利身上,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表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社会道义公理的代表。第三次出现就是结尾,杨胜利到底有没有死呢,这是困扰观众的最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其实我认为导演用了很多非常理的细节铺垫这个悬念,为的就是表现它是一场假葬礼,只是很隐晦,让人模棱两可。但是他有没有死有这么重要么,他的生死不是影片的重点,只是一种的带有戏剧性的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我情愿相信他已经死了,至于结尾,不过是古国歌的幻想,也许这是他希望的事,就想之前分析古国歌时提到的,杨胜利没有死,弥补了古国歌内心的遗憾,杨红旗做了好事得到了表扬,满足了古国歌最初的愿望,导演虚拟了他的心理矛盾,用电影语言来解答他的心理困境,使他自欺欺人般的得到了心理上的解脱。
除了以上主要人物之外,其他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精彩,谈伟是一个对朋友比较仗义,但缺少主心骨的人,他在片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支撑古国歌和欧阳花的人物形象,书记身上则担负着一部分影片对政府党员的讽刺,警察和小贩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体现了影片要表达的人性冷漠和自私的一面。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都复杂的人性,都值得细细推敲,他们就像影片要表现思想一样,想要尊重、找出一个事实,没有对亦没有错,只是小人物的命运在当代社会下有太多无奈,对谎言的无奈,对真相的无奈。
影片的结尾,古国歌收到短信:“我爸的生命出现了奇迹,他说做了好事就该表扬。杨红旗。”古国歌释怀的笑了,其实影片已经在开放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向性的答案,那就是杨红旗得到了表扬,导演把它看成是对即将逝去的精神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把握。
可是,有没有人看完结局后问一句,欧阳花呢?其实,每个人都很很简单同时也很复杂,而这些复杂的个体恰恰就构成了整个令人感到冷漠和无奈的社会,这个社会上的人和事,怎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概括吗?所处的角度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从另一方面讲,导演黑色幽默式的电影风格制造出大量的悬念,虽然悬念设计的非常完美,但使观众观看完后内心充满了疑惑,当普通老百姓对影片剧情难以理解,并且只是追求于对剧情的判断时,影片也就违背了原本应有的引起人们对人性思考的目的,所以,我认为影片还可以有更完美的叙述方式。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遵循绝对开放式结尾的原则,所谓绝对开放式,就是不给观众做出偏向性的指示,要站在绝对中立的态度表现每个人物,大概的结构是类似于《罗拉快跑》的带有假定性意义的两段平行的方式,采用后现代表现手法,不同之处就是,《罗拉快跑》是三段假设一段比一段完美,而在这个电影中的两段是并列的,在第一段中,杨红旗是故事的主线,表现杨家父子的立场,古国歌站在电脑前拿出一张纸,纸上内容是给杨红旗写的表扬,但是欧阳花得到的是悲惨的下场。第二段是站在欧阳花的立场上,她为主要线索,面对一个女孩的尊严,杨红旗退缩了,古国歌内心挣扎,站在电脑前拿出一张纸,纸上内容是一封辞职信。然而,这两段只不过是古国歌和米衣在讨论时的假设,都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影片结尾,古国歌站在电脑前拿出一张纸,影片结束,纸上内容,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