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蛙有感(一)
人生的幸福有多种,对于我来说,阅读算得是我最大的幸福。书中文字会带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别人的文字,找自己的影子,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慢慢地成长。
利用暑假时间读了莫言的《蛙》,莫言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其笔下的《蛙》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笔触细腻,文字朴实,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前也读过莫言的其他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莫言的小说题材特别新颖,作者喜欢用第一人称叙述,却总能在书中感受到第三人称的影子。与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采用书信、小说、话剧三位一体的独特方式,讲述了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书中的"姑姑"是一个悲剧的浓缩:人生最好的的时光莫过于"姑姑"在一开始的华美出场,年轻时的"姑姑"敢爱敢恨,中年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及"横行霸道",晚年时凄凉处境下的虔心救赎。
书中的"姑姑"即是接生的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坚定执行者;她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一生中,她迎接了无数的新生命,又毁灭了无数的生命。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使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厚重。小说最后荒诞式话剧的忏悔看得让人惊心动魄,感悟到"姑姑"在有生余年之时的自我赎罪,也在痛苦的自我拯救。
读完《蛙》之后,我认为《蛙》这部小说表现了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意义,就是繁育下一代。蛙与娃同音,蛙产卵时往往产下几千枚卵,我觉得这也是莫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在暗示着中国人对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美好向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一种生命力。同时,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抗争过程表现了人对自己本性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与社会巨大变革之间的深刻矛盾。
总之,看完《蛙》之后,脑海里会不自觉地闪现书中的情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姑姑"的形象,她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在作者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引人深思,在那个不正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罪恶的执行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变革的受害者,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
读蛙有感(二)
历史之痛
高宇
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莫言
2012年的一条消息惊讶了整个中国,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情的轰动程度让无数未曾了解过这位文学巨匠的年轻人霎时对莫言先生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静立在书架前,指尖抚过一本本冠以莫言二字的书籍,最终强忍心中的暗潮起伏,翻开了《蛙》,只因书背的一段文字"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书页翻动的轻微摩擦声中,一副含括了血污、肮脏、苦痛、挣扎的历史长卷悄然展开,无声却震撼。
莫言先生说,他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蛙》就是围绕姑姑万心这个角色展现了新中国六十余载来波澜起伏的"生育史".小说的语言朴实,用独特的书信方式把那个遥远的年代娓娓道来。莫言先生笔下的人物、故事仿佛真真切切地存在,确确实实发生过,我相信他一定都经历过那些,亲眼看到过小说中叙述的种种,否则那些平淡无奇的方块字又怎会真实得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身为21出生的孩子,小说中描写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生产队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健壮的"基干民兵"连拉带扯弄上马车,曾经接生无数孩子受人尊敬的姑姑万心严抓计划生育后受到大家的羞辱甚至打骂
都离我太遥远!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中国用这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控制了人口。历史这幅画卷仿佛浸透了那些没能来到这世上的胎儿的血,干透了,坚硬锋利如刀,让我,让千千万万读者痛得无语凝噎。那是一个如何混乱残酷又真实的时代!
在一个男权的社会,生一个儿子继承香火似乎是一件必完成不可的任务,那仿佛是一种命定的责任。宗法观念在中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在那个年代可能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精神的和物质的、生命的和心灵的。
《蛙》对人性和历史的剖析与批判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小说都要深刻,偶尔幽默的平淡文字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展开铺平于我们面前。莫言先生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力,也让我们了解了社会的晦涩与阴暗。计划生育是国策,但真正的践行者或者说是被迫践行此国策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农民们超生只能无奈被逼迫胎死腹中,有权有势的人超生、包二奶,甚至找人代孕。那是贫富的差距,是地位的区别,是时代的烙印,是历史之痛。我十分钦佩莫言先生,他是如此勇敢,用一本描写自己家乡的小说对那些拿着育龄妇女捞金的计生委干部表示谴责,对计划生育中无数人的悲惨命运表示叹息,用平实而尖锐的语言指出真实的人性。
经历过苦痛才知安逸的珍贵,了解过历史才懂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虽未曾历经,但历史之痛我们都应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如莫言所说,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评论1】
历史之痛即便不能深切感受,也应了解,鉴往知来。0607陈昱彤
【评论2】
认识深刻。0604吴妮潞
【评论3】
原来《蛙》,讲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性,这样一个混乱而现实的时代。
0636吴雪涵
【评论4】
想起术根那个关于计划生育的口号的ppt(笑)莫言的书一直没读过,看到这篇文章有些心动啦。0632叶盈盈
读《蛙》有感(三)
李韦辉 贺州所
闲暇之余,阅读了莫言的作品《蛙》,读完之后思绪万千。我觉得,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心中都有一道伤痕,或深或浅,永远挥之不去,莫言也是如此。他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中国几十年来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小说主要以"我"的姑姑为线索,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和计划生育工作几十年的姑姑的人生经历。很多人都会有美好的童年,但"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却是吃煤的经历。或许你们都听说过吃树皮吃树根,但是吃煤应该是第一次吧,不然为什么说印象最深刻呢。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医疗设施落后的年代,会有很多让人觉得荒唐却又真实的事。比如接生婴儿,因为村民不懂文化,对当时刚刚传进来的新法接生比较抗拒,还是采用传统的接生方法,请"老娘婆"接生,她们会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并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生怕孩子会从嘴巴里钻出来,更有甚者,碰上难产的妇女,她们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甚至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这种野蛮、愚昧的"老娘婆"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当然"我"写这些是想引出"我"的姑姑。
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专职接生员,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并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我们"这批人都是她亲手接生的。她渐渐取代了"老娘婆"们的地位,成了当地的名医,被大家尊称为"送子娘娘".可惜好景不长,当急剧增长的人口成为国家的负担,国家要实施计划生育后,她又被迫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排头兵,角色的转变让她一下从一个人人的尊敬的"送子娘娘"变成了人人叫骂的杀人魔。姑姑应该很痛苦吧,从接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到让一个个未出生的生命流产,她是有多不忍,但上级的命令急于星火,她也没有办法。当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人们对计划生育不理解乃至抗拒,误以为她不会生孩子就不让人家生,要让人家断后,便污蔑她,让她在文革中遭到批斗,她是有多委屈。她也曾以割腕、撞头的方式以死表示自己对党的忠心,最后都被救活了,她确实是个神奇的人物。
可能书中描写的那些为逃避计划生育而四处躲藏,挖地道,藏深井的的事有点夸张,但出生于计划生育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没经历过类似的事呢。大半夜的时候,计划生育工作者们已在超生的人家门口守候。为了躲避,将小孩藏在米缸里,翻墙逃跑,躲进深山,计划生育工作者抓不到人,就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拿走,连家禽也不放过,有点当年鬼子扫荡的感觉。
当然,谁都不愿意扮黑脸,只是时代要求不同,大家都有自己的无奈罢。像"我"的姑姑,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少不了吃苦头,轻则被臭骂,重则被打,她也因此受了不少伤。但她是明事理的人,如果你不超生,她会以最好的医术帮你接生,如果你超生,她会六亲不认,就算是自己的亲女儿她也会把你送上手术台流产掉。也正因为有像她这样果敢执行力的人,计划生育工作才得以有效实行。
虽然小说只写了东北高密的计划生育工作,却也能体现了我国各地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艰难。时代在改变,我们的思想也在跟着转变,或许现在你再让有一个小孩的家庭多要一个小孩很多人都不愿意吧。放宽二孩政策正适应了当时国家的政策口号"一个不少,两个刚好".
我们无法评判几十年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对与错,因为这是时代造成的,不是我们个人行为,就像"我"和姑姑到了晚年都在为自己当年所做的事情赎罪,姑姑嫁给了民间工艺大师郝大手,并让他制作那些当年被姑姑流产掉的孩子。两千八百个个孩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名字,做完之后她会每一个泥娃娃放进一个格子里,并燃香祈祷,以为这样孩子就能投胎转世到好的人家,以此减轻心中的罪孽。而"我"知道当年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所谓的"前途",也不会逼自己的妻子王仁美去打胎,最后却把她们娘儿俩送进了地狱,"我"也一直在写作,以为这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没想到当"我"的作品完成后,心中的罪虐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
"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当"我"写出自己的这些回忆的时候,心中的痛楚没人会懂,但"我"还是写出来,让自己能够深刻反省,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反思,如果"我"的文字能够触动读者朋友们的心,那就算是成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