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2影评

时间:2019-05-29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教父2影评(一)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在最初看完《教父II》之后,对迈克.柯里昂一定要杀死他的哥哥弗雷多感到很不理解。尽管这个懦弱可悲的人物犯下了与他人私通的错误,差点害得迈克被乱枪扫射而死。可毕竟最初他对敌人的阴谋是不知情的,他也是被蒙在鼓里的(‘kept very much in the dark’)。这一点连迈克都了然于胸。在最后那个与弟弟正面对峙的“伟大”的场景中,当我们看到弗雷多深陷在躺椅里,显得如此无助,愤怒而又恐惧时,我们就已经全然原谅他了,心理都希望他能最终取得弟弟的谅解。而在母亲葬礼那场戏里,当我们看到他抬起头用几乎是惊恐、脆弱无助而又似婴孩般无辜的眼睛看着走向自己的弟弟时,我们更是被这摄人心魄的眼神击中。“没有你他是如此无助(he is so sweet and helpless without you)”。这是迈克的姐姐康妮沉痛的祈求。可是,迈克最终还是用枪子解决掉了他,就在他已经不问世事,只希望通过祈祷圣母而钓到更多的鱼的时候。

  为什么?弗雷多为什么一定要死?

  在我反复看了这部影片,并寻找多方面的“课外”资料来做分析之后,我认为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首先,也许是最表层的,那就是弗雷多的背叛和愤怒深深伤害了迈克。这是大部分人都能轻易从影片中获得的讯息。特别是在《教父III》中,那个举世闻名的迈克的忏悔情节中,他直接说出了:“我杀死了他因为他伤害了我。”迈克曾经如此喜爱这个哥哥,在他成为第二代教父之前,弗雷多是他最亲爱的玩伴。我认为影片中有两处对此做了精到的表现,第一个是在教父第一部中,迈克带着凯出现在康妮的婚礼上,弗雷多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他先是用手打了一下迈克的头,接着又当着迈克的面去亲凯,迈克则在后面拍打他的背。这一场景的所有细节都是在表现迈克和弗雷多有多么亲密。第二个,是在教父第二部最后的一个场景,还原许多年前大家族的欢乐场面。当大哥桑尼因为迈尔报名参军而愤怒地要打他的时候,弗雷多搞笑似的要跟迈克握手表示祝贺。这表现着他们之间异常轻松而互相信的关系。可以想象,在迈克看来本来是如此亲近的自己的哥哥,其实心里对自己是充满了怨气,觉得被自己踩在了脚下(step over)。当他最后在弗雷多咆哮地埋怨中知道了这一切的时候,心里当时多么悲痛便可想而知。当然,当尘埃落定的时候,我们发现弗雷多对迈克最大的伤害则在于,他死在了迈克的手上。

  第二个理由,我想也许会被不少人忽视掉的一个原因,一个制度性的原因,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弗雷多是死于黑道家族伦理。我想列举两个非常重要的证据。第一个,如果大家看过马里奥的原著,应该知道书的最后一部分有个情节,及凯因为知道了迈克杀死了康妮的丈夫卡罗,而且还欺骗了她,便带着孩子负气出走。当汤姆找到凯,劝她回到迈克身边的时候,凯痛哭地质问汤姆,为什么卡罗就不能得到原谅和更正的机会?他最后不是已经成为一个老实而忠诚的人了吗?这是汤姆给出了我认为是一个异常经典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回答:我们都可以原谅他,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这就是道上的伦理,生意人的伦理。一个背叛的人,心里永远留着那个刀疤。第二个重要的情节,是葬礼上迈克在康妮的劝说下出来见弗雷多的时候,也是我在上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个场景。迈克拥抱了弗雷多,弗雷多紧紧抱着他的腰,这时我们看到迈克抬起头来,目光与他的保镖阿尔的目光紧紧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如果大家去听DVD里面的导演科波拉的解说声道,你会听到科波拉说:由此你可以看出迈克和他的家族并没有完全原谅弗雷多。这就让我们看到了第二个,相对第一个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黑社会家族伦理不允许对叛徒的宽容。阿尔在这里就是一个家族伦理的象征,他代表着所有为维护这个家族的繁荣昌盛而舍生忘死的死忠者,他们的生死与利益都与家族利益捆绑在一起。迈克在这里要面对的是亲情与黑道伦理,黑道制度的终极对决。迈克知道黑道上的人都是“生意人”,“他们的忠诚就是基于此”,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背叛的可能,黑道维护忠诚的工具就是对叛徒的零容忍,这是一个深刻的辩证关系。迈克最终成为黑道伦理的卫道者,同时也成为一个冷酷无情而有落寞孤独的王者。

  最后一个原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本质的原因,那就是这是科波拉在艺术和思想上的需要。如果说《教父I》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话,比如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很多,有马龙白兰度令人拍案叫绝地表演,阿尔帕西诺惊世骇俗的登场,跌宕起伏的情节,对黑道文化深刻的展示,对黑道人性化的解读,以及最后“复仇”情节与洗礼场景的交织映衬的处理方式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功,等等,那么《教父II》的成功,不可能通过复制来获得,它最终来自于其对人性悲剧阐释与展现的新高度。

  在这里,我想先补充说一下一个在哲学上非常重要的异化理论。“异化的意思是脱离、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最初来源于黑格尔的学说,后来在马克思那里得到了伟大的发展。简单的说,异化可以看作是人自己制造的事物又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了人,比如上帝便是如此。“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成上帝,反过来又让上帝来统治自己”。异化的观念被认为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卡夫卡。

  我在这里要提异化,是因为我认为《教父II》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我们看到迈尔年轻时候是一个善良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他与整个黑道所象征的恶似乎格格不入。他的“堕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父亲的爱。这个在原著、《教父I》和《教父III》中有非常清楚的交代。《教父I》中迈克在医院发现父亲被孤零零地留在病房里,随时可能被敌人杀死,书中描述这时他感到异常的愤怒。这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要站在父亲身边。我想大家都还记得阿尔帕西诺握着马龙白兰度的手,亲吻着,并轻声说:我在这,别担心。马龙白兰度则是唯一的一次微笑地掉下了眼泪。接下来,是桑尼的死,阿波利亚的死,一连串的打击使迈克终于开始认同黑道伦理了,并最终成为一员。书中描写他在爆炸中幸存下来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告诉爸爸,把我弄回去,告诉爸爸,我很想当他的好儿子。

  我们对迈克的“堕落”最开始是抱有深重的同情心的。然而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异化才刚刚开始。还记得《教父III》中,在他退下了冷峻的面具,希望的到凯的宽宥的时候,他说的话吗?“我能怎么办呢?我爱我的父亲,他受到死亡的威胁,我能怎么办?你和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我能怎么办呢?”这似乎是在说,后来他一切冷酷无情的作为,都是为了保卫他的家庭。

  然而,黑道制度一旦被建立起来,尽管它最初是以维护爱和正义的名义(包括老教父和迈克来说,他们的初衷都是如此),最终将似脱缰的野马一般,反过来成为控制人、压迫人的恶魔,这就是“异化”。老教父所建立的,迈克所维护的这一套法则,最初是用来对抗恶的,然而,黑道制度与人性的根本冲突却无法因此而得到调和。其实科波拉在《教父III》中,已经给我们做了深刻的解答。迈克激动地对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你们,使你们免受恐惧的威胁。凯却回答:可是你却成为我最大的恐惧。

  在表达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上,科波拉是不会放过加上弗雷多之死这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也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笔。弗雷多之死是异化的象征,是黑道制度与人性冲突的集中体现,当然,它还带来了艺术上的辉煌胜利。

  当最后我们看到迈克孤独地坐在秋天漫天飞舞的落叶中的时候,当我们想象着他还要在以后的岁月中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我们的心理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对于他身上逐渐消失的善良与温存,我们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我想,科波拉给我们讲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恶是无法被恶所终止的。

  教父2影评(二)

  小说《教父》尊为男性的圣经,是一种男权主义的体现,男性体内的破坏欲、操控欲在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论是深埋心底的阴谋、性欲扭曲的发泄、变态血腥的杀戮,对于男人们来说,都是潜意识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纵势力、杀戮、铲除异己、复仇、性欲,男性体内的恶之花在此娇艳的绽放。考利昂老头子,一个打不倒的黑帮帝王,一个内心深不可测的男人,一被无数男人尊为神的男人,他总能用他独特的逻辑和道理来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会法律接受的东西变得合理化,而且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西西里的恶劣生存状况使得男人们变得暴力,为了生计杀戮、争夺,考利昂老头子把这种生存状态带到了美国,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脆弱的人之能成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说是为家庭奋斗,还不如说是男性主义的完全爆发,变成狼,变成男人。

  教父的哲学在文字的表现下变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国资本社会下的复杂使得这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从根本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这种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就使得这个社会体现存在漏洞,而考利昂们,就是看到机遇主宰漏洞的人,教父的哲学在这种不公平之下变得合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高度认同了这种哲学。(www.lieshai.com)这种存在变得合理而且有必要,有这种需求,就存在了提供服务的人。有个理念说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而对于黑手党家族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提供了公共服务,他们的运营也愈发的往企业靠拢,所以可以说考利昂家族就是一种小型的政府雏形,存在即是合理,这种存在就是因为有需要服务的需求,所以他们存在,而这种存在合理不合理是很难下定义的,你站在什么立场,它就是什么。考利昂们的合理是建立在非法活动上,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是谁的法律?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而教父的哲学在这个社会漏洞之中就是法律,也没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了,一切都归结为利益之争和人趋利性,这两点是我们社会存在的根基,也是《教父》体制之中的支撑点。我们社会本来就是建立在杀戮和罪恶之上,杀戮的人多了,我们称之为国家,而杀戮少的,却被定义成了“犯罪分子”,占利益大头的人为了维护秩序,定义死了利益小头者,那些漏洞里的小头利益者被冠上了“非法”,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小说里着墨的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在电影第二部中才出现,老教父的发迹史较为的传奇,而在对教父发迹史的描写之中,关于家庭对于老考利昂的影响有很多着墨,老考利昂当初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妻儿,老教父在言语之中经常提及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儿女,家庭才是第一位之类的话,但是在实际之中,考利昂家族发迹以后支撑其的并不是家庭,而是男人膨胀的野心,小说之中老教父临死前说了句:生活如此的美好。这可以为维克多考利昂的人生哲学标上一个注点,而之后麦克的发迹史几乎是翻版了老头子,在电影的最后,麦克的心最后还是归附到家庭之爱,虽然孤寂而死,但是死之前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女儿,意大利男人们最后的乡愁还是家庭,这和老教父死时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维克多考利昂死在天伦之乐时,麦克死的时候相对凄惨,因为麦克做的比他老爹更绝,麦克是生长在美国的,他并没有老爷子的西西里男人情怀,或者说是没有西西里人的乡愁,虽然麦克最后还是死在西西里。麦克对待家庭并没有他老爹精明,但是这也决定了麦克的事业会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后还是画龙点睛,应了第一部的东西,关于家庭的归属放在这部完全男性主导的电影之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使得电影更具韵味,马里奥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怀。

  邪恶和正义本来就没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如今社会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据法律和道德来评判的,而这些都是统治上层所主导的,如果按法律评判,《教父》之中没有一个好人,整个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内斗,犯罪分子的区别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坏,有些没那么坏,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崇尚“教父精神”呢,是现实社会的不公让人们开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下复仇者?还是纯粹被教父中霸气外露的男性主义所吸引?这是个问题,这种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说明了一种隐微的诉求,不论是什么,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深刻的影响到了电影、文学。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为宏大的,为教父系列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第一部制定了规则,塑造了人物性格,这种规则、气质、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贯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现的人物应该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节也最为的复杂,第一部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其实就是两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马龙白兰度主导的前半部分和由阿尔帕西诺主导的后半部分。

  第二部开始于古巴战乱,主要叙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勾勒出麦克考利昂的内心蜕变过程,应该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简单,脉络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双线叙事,时空并不在一条线上,小说之中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电影之中,穿插并叙,其实第二部电影的肌体主体应该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这两段交插是是父子俩在不同时期、同一个年龄的对照,这样安插、对比加强了电影的深意,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非常精辟的,虽然剧情简单,但是却一点都不单薄。

  两代教父的对比并叙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显,麦克并没有继承老教父的处事哲学,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基于两代教父的成长经历差异,创业容易守业难,麦克承担的压力是甚于其父的,老教父的威严来至于他的“讲道理”、以心换心的处事哲学,而第二代教父的威严是建立于冷酷的手腕上的,这差异的来源还是要归于不同的经历,老教父发迹于上世纪初期美国移民潮时期,社会复杂、制度不健全、经济混乱萧条,可以说是身处乱世,老教父独特的处事哲学使其能在乱世之中大有作为,他的处事哲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乡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应手的经营家族事业。而麦克考利昂和其父亲的成长经历差别甚大,麦克是完全生长在美国,自幼受美式哲学的影响,希望当一个安分守法的模范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观念也是美式的,与他父亲相处的乱世美国不同,麦克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太平盛世了,美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政府壮大,这些挤压了家族事业的发展空间,麦克面临巨大的家族转型危机,而第二部之中对峙公堂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业合法化,麦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远远大于老教父,他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已经基本上摆脱了老式黑手党的思维模式,在夹缝中求生并不容易。而电影对此的勾画也在侧面宏伟的临摹出了那个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史,以一个家族的转型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宏大转型,这种转型过程极其尖锐犀利的描绘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观大框架,这也是教父系列电影最为伟大的地方之一!特殊个人的奋斗史呈现出的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巨幅浮世绘。第二部电影胜在此。

  第三部围绕一个融资阴谋展开,老年的教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于家庭里短和自我利益的维护,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丢失了前两部的精神气质,满脸皱纹的阿尔帕西诺并没有满脸皱纹的马龙白兰度充满威严,阴冷威严的教父转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资本家,诚然,这种转型是极其明智的,但是基于前两部的整体气质,这种转变不禁会让人失落,电影末尾教父最后的权谋施展的威严在阿尔帕西诺抱着死去女儿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烟消云散,教父老了。想想第一部中马龙白兰度看着死去大儿子威严、收敛的悲恸,第二部中马克谋杀二哥时的沉默、阴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不可战胜的Godfather,而是一个老年丧女老男人的无助。这也预示着教父时代的终结。

  老麦克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美国不论黑道白道,生存规则是一样的,表面上合法的资本竞争并不比黑道运作更干净,本质上都是肮脏的利益斗争,西装革履之下,仍旧是弱肉强食的那一套,晚年的麦克沉浸在救赎之中,坐拥资本帝国,老麦克内心却被罪恶压垮了,数十年的血雨腥风,这位黑手党领袖双手沾满鲜血,有亲人的也有敌人的,忏悔和救赎基本上成了这部的主题,谁知道这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灵魂有多么的脆弱,他的救赎之路也是他自我摧毁的道路,最终一代叱诧风云的枭雄在孤寂和忏悔之中死去。他没有死在为自己家族开疆扩土的战场上,而是像一盏孤寂的枯灯,在风中燃尽。

  《教父》系列成就了一群演员,或者说是他们成就了《教父》,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重新诠释了什么叫做黑帮领袖,几十年过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脑海中会出现马龙白兰度的伟岸身影,他对教父的独特诠释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他让教父这个角色不朽于电影史册,他所饰演的教父成为电影界一个不老的神话!不可颠覆的神话!阿尔帕西诺虽然只有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却可以被称为电影演员之中的拿破仑,他赋予教父的精气神让他成为好莱坞的无冕之王,而他之后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更是证明了他的实力。沉默、冷血之中的运筹帷幄、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幽暗内心使得第二代教父也充满了非凡的魅力,而第三部最后阿尔帕西诺无声的恸哭更是成为影史中经典的一幕。

  《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基督色彩,第一部教堂受洗之时的经典暗杀串联,第二部弗雷德向圣母祈福之时的谋杀,第三部则整部和梵蒂冈教堂挂钩,教父三部曲里宗教的氛围是很浓的,基督的普世教义于黑手党放在一起的时候居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教父本身的含义在为婴儿洗礼的时候保证其宗教教义的人,而在《教父》之中,这种保证受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整个地下社会,黑色的势力包裹着整个社会,这种“教父”与宗教教父的反差变得很有寓意,让人浮想联翩,每一次宗教仪式后就有一次谋杀,这种反差产生了非常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而老麦克最后的忏悔和救赎也非常的符合基督教的宗旨,《教父》并不反宗教,相反,《教父》三部曲都深深的烙上了西方基督教义的精神。犯罪分子也是有上帝的。这也算教父的一个独有气质,另外《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西西里风,片子里存在一股乡愁,或许这指西西里人的文化认同感吧。这些气质都影响到了电影的配乐和布景,教父的配乐较为的古典,有很浓郁的意大利西西里风格,尼诺・罗塔的神来之笔让《教父》在听觉上也魅力无穷,那一曲经典的speaksoftlylove也成了《教父》灵魂的一部分。

  教父2影评(三)

  经典之极的《教父》系列简直是美国黑手党家族的浪漫史诗,却照样是不朽杰作,在很多观众心中的地位很高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深爱《教父》的人们对罪恶的黑手党有什么好感。人们诅咒与唾弃罪恶,可我们却无法不为老科里昂、麦克唏嘘,不仅仅是人物身上某种人性的魅力,更是对他们身处哈姆雷特般境遇的深刻同情:对他们而言,只有tobe才意味着生存。

  老科里昂用中国武侠的话来说,大盗亦大侠,却与那些伪君子与无良恶棍判若云泥。他经营赌场等黑社会生意却拒绝了毒枭索洛左的贩毒提议,因为他认为赌博和女人是社会必需品,而毒品却是贻害深广的"撒旦”;他主张暴力血腥却无私的充当弱小市民保护伞。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竭力的爱着他们,尽量让他们过不受打扰的幸福宁静的生活。可这样一个坚持原则的长者却不得不面对时代的变迁:毒品生意不可避免,大毒枭索洛左蠢蠢欲动。终于,被暗杀不成老科里昂却重伤住院。小儿子迈克为救父刺杀索洛左后亡命西西里,邂逅并娶了美丽纯真的意大利女子为妻。长子桑尼如火般展开报复却因被姨夫出卖命殒乱枪。同时麦克也痛失爱妻。老科里昂为使爱子平安归来在风雨飘摇之中不得不于死敌签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而经历了沧桑沉浮的纷繁世事后的麦克也不得不毅然挑起家族重担,谋略屡出,雷厉风行,最终击败诸敌,在血雨腥风中成长为第二代教父。在续集中麦克在黑社会与政界中运筹帷幄,翻云覆雨。然而一幕幕悲剧梦魇般向他袭来:哥哥弗雷多背叛,他含泪忍痛处理了,但不禁回忆起多年前父子兄弟其乐融融的温馨亲情。妻子凯目睹家族中种种罪恶、血腥,面对日益冷酷、神秘的丈夫,她痛苦万分,堕胎后伤心的离开了家。青年时代树荫下甜蜜的爱情,“死生契阔,俯仰一世”的旦旦誓言瞬间烟消云散。最后,独自一人坐在凄冷的湖边,众叛亲离,亲情、爱情都成了血色的碎片,残酷、狰狞的景象。茫然、痛苦、疲惫,湖水依然那么苍翠、平静……第三部依然是麦克扩充他庞大的帝国,并让自己的侄子文森接掌,悲剧与阴霾延伸到下一代。

  影片《教父》始终笼罩着现实的阴森雾霾,情节扣人心弦,格调沉重却不失自然流畅,叙事宏伟却不失细腻深刻的细节描绘。细节深刻精细如影片突出的一点是在麦克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一个例子是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麦克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麦克这种极端痛苦的神情非常直接的剥落在观众面前。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解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上帝为什么只给我唯一的选择,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我原本想让家族走向正轨,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心?另外影片其中少许几幕轻松温馨、自然清新的情景同样值得称道。如老科里昂的女儿康妮充满异域情调的婚礼温馨浪漫,人们尽情谈笑、嬉戏,这时那个二战英雄、品学兼优的阳光俊朗少年,正在树荫下与女友凯他那请说爱呢!影片中那如画如诗的西西里乡村风情、淳朴自然的乡风民俗又是多么让人陶醉啊,这些零星的美好点缀、调和绝不可少,同时也惊人的收到了烘托的效果。

  《教父》获无数奖项,征服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很多人都说这部超越性的影片绝非一部黑帮电影,更像是在世俗中挣扎的人类命运的缩影,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孤独,皆是人类的宿命。迈克尔从人到教父的转变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所谓大人物的一生。我们大可不必认同导演对人生的悲剧论调,也应对暴力与罪恶反感,我们只需倾听与看:影片末尾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影片终结时老迈疲惫的麦克坐在午后的椅子上,孤独一人阖然长逝,仿佛有无尽的伤悲,而这一切都被深深的叹息淹没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