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中尉影评(一)
早些时候的威尼斯电影节成全了两位老头的交恶,阿贝尔・费拉拉狠毒的表示翻拍他电影的人应该下地狱,沃尔纳・赫尔佐格的回应是与前者划清界限,并澄清自己“从来没看过那部电影”。不过从成片的的故事来看,赫尔佐格说自己“没看过”显然属于无端扯谎,基本的人物架构、故事脉络几乎如出一辙,狂人改掉的似乎只是故事的结局。没错,在费拉拉1992版的《坏中尉》里,黑心警官哈维・卡特尔毙命在路边的警车里;而在赫尔佐格的新版中,尼古拉斯・凯奇笑到了最后。
你也可以认为赫尔佐格把电影修缮一新,汽车宽敞了,楼房高大了,警员也气派了,电影的黑色气质却明显衰退了下去。费拉拉的《坏中尉》是一种粗粝的美学风格,它带有毛边,却能产生震撼的效果,比如哈维・凯特尔在下楼梯的一场戏,与马丁・斯科塞斯在《好家伙》中的段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沃尔纳・赫尔佐格的新版虽然“亮堂”,却没有那种时刻紧绷的质感,即使电影里把“轮奸修女”改成了“灭门惨案”,人物的破案仍属于走走停停,完全处在一个相对疲软的状态。
有几个段子在新版保留下来,一个是尼古拉斯・凯奇在街边逼奸吸毒少女,(原版里是哈维・凯特尔逼她呻吟打手枪),另一个是他赌球欠债引火上身。在前一场戏中,哈维・凯特尔的表现与尼古拉斯・凯奇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慢慢走到窗口,面带冷漠的进行威胁逼迫;尼古拉斯・凯奇的行为则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有一些“咆哮”的征兆,也破坏了整场戏应有的冷色调和震撼力。凯奇因为赌球而遭黑帮胁迫,他的表现是完全的萎靡,哈维・凯特尔的表演则是带一种不妥协的蛮横……事实上费拉拉所有的笔触都比赫尔佐格来的凝重,譬如凯特尔听闻输球的一刻,掏出手枪击碎了车内的收音机。
在新版的《坏中尉》里,我们既找不到那种颓败的末日气息,也找不到那种恍惚的人物状态,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同样间接性的害了这部电影。与哈维・凯特尔不动声色的爆发相比,凯奇张扬的表现已经背离了电影自身的气质(《我心狂野》也有这样的弊病),换句话说,尼古拉斯・凯奇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伊娃・门德斯是一个“拉长”式的人物,赫尔佐格扩充了她的戏份,却不见得这个人物本身对叙事的发展有何贡献之处。至于与毒贩的争斗,新版中是“谈条件”,旧版里属于横夺,哈维・凯特尔把赃款装进腰包的动作,要比凯奇在毒贩面前划开包裹有力的多。
或者在费拉拉看来,这些都还构不成“下地狱”的条件,真正窝火的是赫尔佐格改变了结局,麦克纳多和毒贩达成共识之后又反戈一击,剧情的转换非常生硬,(难道是为了“和谐”)也完全不合常理。在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赫尔佐格意淫式的胜利,把人物从边缘处拉回正轨,没有铺垫、没有动机,这样的收尾非常难堪。
要说《坏中尉:新奥尔良港》与《坏中尉》的差别有多大,我想这个差距至少超过了《曼谷杀手》和《无声火》之间的尺码。同样是翻拍戏,《曼谷杀手》的失利是源于从泰国文化到全球思维的扩展而引发的智商下降,而《坏中尉》之间的落差除了这点差池,尚有导演的上手不佳(《曼谷》和《无声火》的导演都是彭家兄弟)、演员的戏不对路,以及“修正”的支离破碎。一部如此平庸的电影亮相水城影展,不但是沃尔纳・赫尔佐格个人的悲哀,也同样算是整个威尼斯电影节的遗憾。
坏中尉影评(二)
《坏中尉》是社会民主派导演赫尔措格的作品,该片深刻讽刺了美帝国主义的虚伪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堕落和绝望。
在这部电影中,描写了美国中下层警察的绝望的,宛如人间地狱的生活。特伦斯・麦克多纳出身于一个资本主义警察家庭,其母亲被资本家活活逼死,这就决定了特伦斯・麦克多纳身上的软弱性和革命不彻底性,一方面他身上有反抗的一面(威胁参议员的老娘),同时也有对资本主义制度抱有幻想的一面,在电影的结尾,他得到了升职,这个结局反应了美国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的向往,也表现了帝国主义统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给人民小恩小惠,达到对其黑暗统治苟延残喘的目的。
电影客观上反应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疯狂和堕落,人民时刻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在这个罪恶的世界,枪支泛滥,社会治安极其恶化,广大无产阶级黑人为了反抗白人统治者,奋起反抗,通过贩毒的方式来扰乱资本家极其走狗的统治秩序。但是缺乏先进的主体思想的指导,他们的反抗行为是不成规模的,(www.lieshai.com)亚非拉兄弟选择从城市,从敌人统治最顽固的城市开始,也不符合目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势,他们应该选择从统治最薄弱的农村开始革命。
我们的同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要使用批判的眼光,要发现导演和主人公的局限性。同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在地球的另外一端,还有广大劳苦大众和产业工人处于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虽然帝国主义到了垄断资产阶级时期,已经是垂死的,腐朽的制度,但是我们依然要在帝国主义身上踩上一只脚,早日解放全人类。
坏中尉影评(三)
文/满囤儿
尼古拉斯-凯奇今年的片子,都充斥着浓重的明星体制味道。本片120分钟的时长,凯奇没出现在镜头里的画面总长却也就不过10分钟而已。赫尔佐格来到好莱坞,也不得不遭遇同样的尴尬,丧失对影片的绝对统领权。赫尔佐格这次没有再自己写剧本,而是由威廉・芬克尔施泰因来改变1992年的老版《坏中尉》。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导演是不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的导演已经失去了意义。影片就是好莱坞和北美影迷们所喜爱的明星片,是“凯奇电影”。
凯奇版的《坏中尉》在北美的口碑还算是很不错的。IMDb能够达到7.5分,算是近年凯奇电影里最能拿得出手的了。《芝加哥论坛报》更是对剧本的优秀提出了称赞。《每日镜报》也给予凯奇的表演以充分的肯定。不过,在我看来,《坏中尉》这部片子虽然从人员搭配、剧本撰写、演员表演等方面都相当有模样,但过于浓重的凯奇身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影迷的观赏,为影片的呈现质量蒙上阴影。
赫尔佐格并不是个依赖明星的导演。我很怀疑这位经常玩儿纪录片的男人要如何淡定心绪,才能忍受凯奇大喊大叫的癫狂演出。赫尔佐格当初描述本片时这样说过:“我很喜欢他们(凯奇和门德斯两角色)这种在黑暗世界里互相依偎生存的感觉,而且他们并不圣洁,两个人都是自私的,这符合人的本性。”尽管凯奇的出色演技确实使得这份内心的挣扎充满了感染力,可是影片对凯奇个人的过度关注,也使得其他角色都变成了为其而生的摆设。伊娃-门德斯饰演的凯奇的妓女女友的展现就仅仅维持在了一半多点儿的程度。角色之间的互相依托稍微差了一些,很容易让那些非凯奇粉丝的影迷们疲劳。
影片中有两个地方显示了赫尔佐格的功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不是以凯奇为焦点。一个是以极低的视角凝视了一只鳄鱼,另外一个是以微仰的视角凝视了两只蜥蜴。这两个镜头放在这么一部一个人走来走去的电影里,一下子把气氛逼压的异常凝重,对暗示主人公的心绪很有效果。可惜这种镜头在影片里还是少了些,角色的心绪大部分还是靠凯奇的个人表演来展现,而不是靠气氛的烘托和暗示,时间长了就略显单调了。赫尔佐格,你还是得继续争取话语权啊。呵呵~~
对于这次翻拍,原版导演阿贝尔・费拉拉表现地极为愤怒:“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我对于这次翻拍的行为是永远不会原谅的。参与这部电影拍摄的人都应该下地狱!沃纳・赫尔佐格这个导演完全是个根本不懂电影的人,尼古拉斯・凯奇根本不能和哈威・凯特尔(原版男主人公扮演者)相提并论,编剧威廉・芬克尔施泰因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痴!”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好故事被别人改的面目全非是一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不过,现在好莱坞和北美影迷就真是比较接受这种明星电影。他们偏爱看到喜欢的明星去塑造一个个性的角色,而不关注导演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可能就是好莱坞明星体制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