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一)
近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怎样才算无私奉献,小平同志用自己的光辉一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既要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又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学习邓小平,就要学习他赤诚爱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总是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学习小平同志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就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邓小平感动我们的另一种精神,是他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知道他几落几起的不凡经历。落,就要忍辱负重,落而不败;忍,是忍个人一时之辱,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落,并没有消沉、怯懦、苟安,而是在观察、思考、积蓄,待时机成熟,便像战士一样跃出战壕,为国为民奋勇冲锋。坚忍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坚"且"韧",从不向困难低头。正由于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勇担道义。
该剧之所以值得看,是因为剧中诸多细节都让人触景生情、感受至深。回顾他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样一位伟人值得铭记,更值得党员干部从这位伟人身上学习,为党为国为民,履行自己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职责,始终坚持"入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二)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80后,9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范文(三)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八0后,九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在邓小平诞生110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晚上黄金档播放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剧好评如潮,晚上老人们遛弯,无不谈论邓小平。一到20点,纷纷结束散步,返回收看。
邓剧反映了30年前,国家经济严重滞后,百姓缺衣少食,在积重难返的现实中,邓小平如何冲破思想 行政的重重阻力,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马克思主义种子,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中播下。扭转航向,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错误轨道中,转舵到全党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端正了航向,使国家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本剧以夏家田家两个高干家庭为叙述复线,既细致入微又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年代伟人邓小平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正确决断的提出,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采。此剧是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明上河图》式密集的历史人物
这是一部很有创意,艺术手法有重大突破的电视剧。这种突破或许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编导用实力派名演员,以真真切切的表演形式来还原历史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
一个个我们当年曾经熟悉的知名人物,(www.lieshai.com)就如《清明上河图》般,在屏幕上活跃起来,说着笑着沉闷着愁苦着忙碌着。党的总书记胡耀邦,老帅叶剑英,将军罗瑞卿,决策人陈云,谷牧,李先念,国笔胡乔木,外长乔冠华,黄华,耿飚。我们熟悉的陶铸曾卓陶斯亮,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数学家陈景润,报告文学家徐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当然还有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儿子邓朴方,女儿邓楠等等,一一与观众见面。
经历过政治路线斗争大起大落的人们,早已不愿意看虚构编造的故事。我们爱看的《档案》《光阴》《探索 发现》等,内容都是真实的,确凿的。既然如此,创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创造出"纪录片"呢?
剧中众多曾是时代闪光的人物,他们真实相貌,性格,历史评价的准确定位,何其难也!
二,司马迁史笔式拎起时代大事
司马迁开创了传记文学和纪传体史学,以叙一个杰出领袖人物,而拎起一个宏大的波澜壮阔时代,这是史记笔法。我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种叙事的宏阔和简洁而深受感动。
从1976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到1984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此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经济政治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有条不紊一一展现。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重大事件是相当熟悉的。"四五"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于无声处》话剧的公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与美国建交始末,邓小平出访日本坐新干线,参观日本钢厂,邓小平南巡。许多都是我们曾熟悉的关注过的问题。编剧还带了一笔回答了钓鱼岛问题――中日签友好协定时,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挑事――钓鱼岛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个好剧本,必须有艺术感染力,有教育的震撼,催人下泪;又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令观众有所感悟;必须有警醒民众的感人处,振奋处。
作者借当年北大演的话剧《惊雷》中主演田源之口,喊出了百姓们心底埋藏已久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被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是的,三十年前是贫困,三十年后是贪腐。官员的贪腐有的已经以亿计算了!吸毒的人已经以万计算了!我这普通百姓,每周都要接到几个诈骗电话,这些都多么令人心痛!
如今的北大,已不是全国进步思想的策源地,北大似乎已不是唤醒民众的先驱者的汇聚地了。虽然校训依然高挂,学子们依然文质彬彬,儒雅谦和,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学者气息。但,北大已不是原来的北大了。北大师生们看此剧后能否深思,在历史的坐标中回观,北大如何再定位?
印象里,九十年代后,媒体过多地引导人们如何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博取名利。似乎这就是百姓们应该安守的本分。
这些年,我们有吃有喝,衣食过剩,真正缺少的倒是精神食粮!
依然是鲁迅先生的论断:改造国民性,是第一位的要紧事。我们必须在思想领域开疆拓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那么多杰出的演员们!感谢创制此电视剧美妙主题歌的音乐人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