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那么要写好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写观后感的方法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1、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2 、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3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4、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二)、曲径通幽,挖掘要深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那如何写出真情流露的观后感呢?
(一)、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三)、循序渐进写出特色。
初学观后感的同学可按照常见的“简介――评论――感受”三段式顺序谋篇布局,这样容易上手。有时,“评论”和“感想”可合二为一,边点评边写感受。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突破固定结构,采用边叙边议边抒情等方式,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观后感(一)
大概有半年没有看过完整的一部电视剧了吧,最近几天和小雪冷战,心情也有些郁闷。隐约听说过《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部电视剧,想从剧情中找到一些共鸣,收获一些启发,于是在网上搜出来看,连续看了近两天,终于算是看完了。
起初只看剧名还以为是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看第一集才知道这是一部写已快进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与正处于更年期的父母之间的生活戏。都进入谈婚论嫁的年轻人了,还青春期呢!按照正常的年龄划分,青春期一般在十六、七岁时就结束了,再晚熟点的推到二十岁左右,再怎么样也不会延迟到快三十岁吧?继续往后看,随着剧情的发展,似乎明白了原来剧中的男主角家齐、苗子、蒋公子,他们虽都已经成年,但在感情上却还处于青春期时的心智,这样说来剧情还算是给了这样的剧名一个较不错的诠释,但不免还是让人感到有点牵强。不过连续看,剧情还挺引人入胜,看了上集还想看下集。看这部电视剧赚取了我不少眼泪,因为看得很投入,更多的是对剧情的记忆很深,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这部电视剧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剧情是蒋公子的父亲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蒋公子,一个富二代,无业游民,整天拿着父亲的钱挥霍,在女孩子面前更是出手大方,挥金如士。 蒋公子的父亲出场次数不多,每次出场大都是给蒋公子送钱,每次给完钱之后,蒋公子是不愿多听父亲的一句劝说。可是这一次,当他看见父亲被戴上手铐的那一刻却惊呆了,临走时,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大鹏,以后就只能靠你自己了,给你留下了一点钱,如果用完了就再也没有了。”说到这里,声音也哽咽起来。就在此时,蒋公子也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对他的深深的爱。而坐在电脑前的我看到这一幕时也禁不住泪流满面。金钱虽好,但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挣,如果仅仅依靠父母,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自己终究不会长大。好在最后蒋公子迷途之返,一家人最后圆满团聚。
最令我出乎意料的一段剧情是苗子发现父亲有外遇之后。苗子是一个责任感强,敢于担当的人,不论家庭还是朋友出了事,首先想到的都是找苗子,正是大家对他的这份依赖使得年纪轻轻的他最终再也无法承受,而试突想用自杀来解决眼前面临的一切问题。苗子第一次发现父亲有外遇时,本想帮着父亲掩盖真相,但他希望父亲和那个女人断绝关系。就在他以为一切又恢复正常的时候,他又第二次发现了父亲牵着那个女人的手。这次他再也无法原凉父亲,而是气愤地把真相向母亲和盘托出。按正常的思维,以苗子母亲的性格,一定会把他父亲扫地出门。但剧情到此,苗子的父亲也的确是净身出户,可是苗子的母亲整天失魂落魄,天天站在窗前看着苗子父亲的停车位,希望看到苗子父亲回家的身影。终于有一天,苗子母亲拔通了苗子父亲的电话,并开始向苗子讲述自己早就知道苗子父亲外面有人这件事情。只是她却装着不知道。而她之所以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是因为发生这样的事,她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由于自己处在更年期,无形中给苗子父亲的生活上增添了很大的压力,还说自已不怪苗子的父亲,相反地还很享受苗子父亲在外回来之后对自己的种种好。看到这里,我真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更年期给女人的影响真有这么大?为了维护家庭和婚姻的稳定,苗子母亲选择了假糊涂。当然艺术作品终究是一场戏,它总是会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一番粉饰、夸大。
再就是家齐这一家人,一个沉闷没有生气让人压抑的家庭。家齐,忧柔寡断,一个把亲情看得比爱情要重的年轻人,从小在父母的管教下生活,遇到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父母为他拿主意,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他想为自己的爱情做一次决定的时候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为了不伤害父母,最终他向父母妥协选择了飞儿。可是当白小鸥听说家齐还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的时候,不远千里从上海来到家齐身边,再一次的使家齐陷入两难选择。就是因为父母的不愿放手,管教过多,使得一家人之间不断地出现矛盾和冲突。反观自己,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也是对孩子呵护有加?要想让孩子真正地独立起来,是否多给孩子一些做决定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担当,多一些承受挫折的能力。
还有剧中的人物性格个个都非常个性化,不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在剧中都时时处处有所呈现。演员们的表演也相当逼真形象,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生活剧。
给我一支烟观后感(二)
看完《给我一支烟》后,决定应我小弟的要求写一篇观后感。
可能是看之前我小弟把这部片子说的太好了,以至看完后没有想像中的更好些。与其说这部片子很感人,倒不如说它很颓废。让看的人很颓废,或许我小弟就是受了这部片子的影响,更确切的说是受了片子中男主人公的影响,才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弄得一踏糊涂。男主人公跟他有太多的想似,比如都是单身,感情经历都是很复杂的,都是自己住,没有可以半夜聊天的人,都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等等。或许正是因为这太多的相似才让他觉得李海涛(男主人公)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所以决定让自己那段早已结束的感情又重新复苏。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把李海涛视为偶像,因为他觉得李海涛就是为自己塑造出来的人物,他自己的生活也正准备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
前言谈得过多了,其实这部片子带给我太多的不可思议。或许因为我跟他们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所以我自己觉得叶子最终嫁给eric已经是上苍对他的眷顾了,他本不应该打扰渐趋平静的李海涛。虽然她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是自己做错的事情,必须付出代价。当初自己选择做这种地下行业时,她应该很明白这个行业在满足她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会葬送她们的幸福。所以我说能有像eric这样的人给他幸福,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为什么不知足?这是我感到不可思议之一。
李海涛本是一个都市里的阳光男孩,这个年龄群中的佼佼者。但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自己牺牲了事业、伤害了亲人、疏远了朋友,可以说他为了这段爱情,他变得一无所有。可能你会说他那是执着,但我觉得那是执迷不悟,我老公说那是走火入魔。如果李**的FLG去引诱他的话,他一定会上钩。这是其二让我不能理解。
李海涛决定放弃这段感情的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份无可挑剔的肖琳。他自己对肖琳也很好感,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做梦都梦到她。正因为这样才决定跟肖琳结婚,能跟这样的女孩结婚他肯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还是选择伤害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儿。肖琳退出这场复杂的感情,同为了让李海涛幸福,把伤害降到最低。结果呢,事与愿违,她的退出伤害了三个,确切的说应该是四个人。到底是李海涛错了,还是肖琳错了。这是我的第三个疑惑。
片子中雪儿说得很对,人不光是为爱情活着,支撑人活着的最重要的因素也不是爱情,或许她出国事业有后,还有可能跟耿直再续前缘,继续他们的爱情。但是如果放弃事业,跟耿直在一起她会幸福吗?不会,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不会幸福的。我看过一篇报导,说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来电爱情,最长不会超过三个月。爱情最终的会转变成别的感情,当然我认为最理想的转变就是亲情,爱情的结果必然是婚姻,如果没有婚姻作承诺那么是对你的爱情不负责任。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变成骨肉相连的亲人,那才叫幸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无条件的跟你站在一起,陪着你哭、陪你笑、甚至陪你一起慢慢变老,那才叫幸福。有许多爱情就不能最终幸福,就像是李海涛和叶子,他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躲闪,甚至彼此都不能坦诚;他们这段感情伤害了太多的人;他们的感情需要双方都脱离或者说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去迁就另一方,而且要迁就一辈子;他们的感情要遭受到社会及环境质疑,在别人的质疑声中偷偷的生活;有太多的理由让他们不可能幸福。明明知道不会幸福的感情,为了什么让自己承受越来越重的痛苦。这是我的第四个疑惑。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我说这只是编剧虚构的一个故事,经不起现实中的太多的推敲。
人不能舍求得到过多,要知足常乐。更不能为了一已私利,而去伤害别人。记不清是谁说过:朋友可能选择;大夫(妻子)可以选择;唯有父母不可以选择。可以伤害朋友,可以伤害爱人,唯独不能伤害自己的父母,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孝道。当然我也不是说对父母的作法百依百顺,原则上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因为父母说得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最起码自己要有不去伤害父母的前提去想问题就OK了。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父母不企望自己孩子幸福的,即使父母错了,也错在太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了。明明知道伤害了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还要去做,李海涛这样做可能让太多的不明白。这是我的第五个疑惑。
总得来说李海涛跟叶子之间的感情,就没有可能转变成亲情。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记得《美女也愁嫁》中陈好饰演的女主人公说过:如果我的爱情变得不纯粹了,那我会选择放弃。爱和是否深刻,也是自己在心里下的定义,是相对的。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放弃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李海涛跟叶子在恰当的时候放弃,那么她们还可以作为朋友,还可以各自己幸福。但他们没有,自己心里想得全都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快乐,得到幸福,牺牲再多的人也无所谓,亦或是,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挫折才走到一起,伤害了那么多人才可有机会在一起,我们一定要比任何人幸福,一定要珍惜。也正是经历了太多,伤害了太多,感情已变得不再纯粹,甚至连最起码的信任都丧失了。他们在一起要特别小心的经营那段仿佛是偷来的爱情。
许多电视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一波三折,伤害了一对本应该跟自己一在起的恋人而最终有的走到一起,有的还是未能一起。这就是生活。据个例子吧,去年刚刚看完《屋顶上的绿宝石》,孙俪饰演的莫家琦与霍建华饰演的周念中两个人为了在一起,也曾想过放弃,也作过牺牲,能做的什么都做,最终还得伤害凌佩妤跟聂凯,两个人想着自己做出的牺牲,还是觉得自己爱情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所以两个人想不顾一一切的争取爱情,追求幸福。虽然凌佩即跟聂凯也都表示愿意祝福两个人,而且是真心的祝福两个人幸福。结果不是为了凌佩妤的一场火灾放弃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非得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才放弃,悲哀。其实我理解纯粹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相恋就要努力在一起,甚至为了在一起努力过,不要放弃,而且必须是双方的。如果有一方放弃了或者放弃过,且已开始新的恋情,那就要为这次放弃会出代价――再美好的爱情也不能回头了。回头就已经构成了伤害。双方一直都不曾放弃对方,亦没有新的恋情开始,一直为了能在一起努力,这才是纯粹的感情,它简单、真诚。无论是《屋顶上的绿宝石》中的莫家琦与周念中,还是《给我一支烟中》中的李海涛和叶子,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变得不纯粹了,所以不可能幸福。他们不仅仅是一方想过放弃,双方都尝试了放弃后,觉得不能没有对方的爱情,才想起要珍惜对方。殊不知,为时已晚。爱情就是这样,受挫折不要紧,经历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的人信念。作为成人,就必须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做错了就要有心里准备承担痛苦。
民主之澜观后感(三)
“你走出巴蜀山川,路漫漫其修远兮:你迈向救国之路,尔将上下去求索;你带着责任良知,你掀起民主之澜,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电视剧《民主之澜》终于看完了,但我的耳边依然回荡着这浑厚绵长的旋律。
《民主之澜》让我们重温了民盟的光荣历史及民盟前辈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它以反映张澜先生为追求民主、富强和民族独立而顽强奋斗的一生为主线,浓缩了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真实地再现了以张澜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民主思想、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清正廉洁的作风。 该剧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创新中国的历史画卷,而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知识分子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
观看《民主之澜》,我被张澜先生那种追求民主、顽强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 1911 年,腐败的 清政府将四川铁路收归国有并抵押给四国银行,这一无耻行径激起留日归来的张澜的愤怒!在他的领导下,一场保路废约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面对敌人的抓捕,张澜不非但不躲,反而直奔总督府痛斥政府!钢刀架在脖子上,他仍然昂首挺胸慷慨陈辞:“心里只想保路、保权、保国、保川,就没想过保命”!这种革命气概怎不让人肃然起敬!1915 年,袁世凯称帝,张澜为免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挺身而出冒死劝降周骏,这一英雄壮举怎不让人震撼!《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内战危机已经一触即发。危难之际,张澜领导中国民主同盟发起反内战运动,却屡遭蒋介石排挤与迫害,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张澜 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直言力谏,奔走呼号,其民主政治的思想更令人赞叹!
观看《民主之澜》, 我为张澜先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他一身清白,不与土豪劣绅同流合污,平生不收非分之钱,非分之礼,身为一党主席,却无钱就医;他心系百姓,德高望重,被四川人民尊称为“川北圣人”、“布衣省长”;他勤俭朴素,虽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仍着布衣长衫 ;他捐资助学,礼贤下士,坚持发扬民主科学的精神,积极倡导民主求实, 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己任。在我看来,张澜先生的每一次沉思、每一次呐喊、每一次讲演,都无时无刻不在为民主而付出,他的所有举止都只是在为中华民族的暗夜争取第一缕曙光!他 为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民盟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火种。尤其他那“四勉一戒”的座右铭,不仅让后人领略到民盟前辈的高风亮节,更铸就了民盟“自爱、自修、自尊、自强、脚踏实地”的优秀传统。张澜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光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观看《民主之澜》,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做为一个民主的倡导者,张澜在其《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一文中谈到什么是民主政治时说:“简而言之,就是主权在民的政治,也就是国由民治。凡要管理众人的事,要以主权在民的真精神和好方法来管理,才叫做真正的民主政治。”张澜作为民主党派的主席,又身处一个专制的年代,敢于发表这样的民主论文,体现了大无畏的反专制气魄,以及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精神。 记得温家宝总理也曾说过: “ 只有讲民主,才不会人亡政息 ”。(www.lieshai.com) 时逢盛世, 政治文明的土壤正趋厚实,民主的理念深入民众, 我们每一位盟员,都应该 学习老一辈的民主思想,亲国亲民思想,廉洁奉公思想,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风范, 沿着张澜先生所走过的道路, 从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公民,到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民盟盟员, 紧密依靠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为党、为人民,立足本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民主之澜》, 它让我们认识到: 民主之路是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铺就的,我们应该学习、并经常回顾这段历史,铭记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民主之澜。
感谢《民主之澜》,它很真实地教导我们:学习盟史 ,继承优良传统,关注民生,积极参政议政,是民盟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政治生命的源泉。
感谢《民主之澜》,它更让我们明白: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我们肩上所扛的责任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更多的是把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中国的未来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挽起手来,共同唱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主之澜,生生不息,中华大地迎来了旭日东升”!
-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 返老还童观后感3篇
- 生命的洗礼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