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单位同意,不需要看过去参加过那些莫须有的"政治事件".这个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和改变了几百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邓小平从开始工作就开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说正中要害,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看了这个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一些教育战线上的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们都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断和混乱而感到痛心,他们都极渴望出来工作,开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过高考,1978年高校开学时,堂堂北京大学经济系才30多个学生。当时已经岁数不小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饱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诚的说:"我希望在你们中间,将来出现共和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家!"引起了年轻人热烈的掌声,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记忆深刻。我在想,当时是时势造英雄,有多少人当时的年轻人象片中的建国一样,认为"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将要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为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环境,是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他们压抑了10年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国"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英明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摘下了他们头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解放了他们手脚的枷锁,极大地释放了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思想下的工作热情。以国为家,家就是国,他们迸发出了无限的热情和能量。
在当时,在国家走上正规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条件,他们为国奋斗的机会很多的,当然能够考上大学为国做贡献是必然的。试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理想吗?还有这样的责任吗?时代大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是什么?不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而是机会,缺少机会。现在社会就业困难,别说为国争光做大事的机会,就连一个企业应聘的机会越来越难了。拿周围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年轻人现在到企业应聘,最愿意去的、最热度的、最难的仍然是进国企、事业单位、进公务员序列,如果进了这些"高大上"的单位,不说进了保险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较安稳。谁都知道国企工资高,公务员有特权、有隐性工资。为什么现在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总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影响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找工作难、养老难。旧的封建官僚主义观念仍然牢牢地笼罩着我们的普通人,干什么事得送礼,得拉关系,否则你正常的事情就会干不成,干不好。但是只要你有关系、"会来事"或者有钱,不正常的事情、过份的事情也可以干成。唯一不算难的,就是购物到哪里倒是不难,不过兜里没那么多钱。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钱,如果钱再多点,民生问题就更好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是要逐步解决老百姓的这些问题。
现在社会这些问题归结到底一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义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现在心态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不公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吃饭喝水这些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当人的需要。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甚至连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难,资源分配不公、公权权力太大,权力寻租永远存在着丰沃的土壤。中国人自己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学校,我家的孩子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们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一样。(www.lieshai.com)正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因为穷人的孩子由于没有个好爹妈资源稀少将会越来越穷。为什么把一样的学校非要弄个尖子班、试验班,把好老师全弄到这些班里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没劲。一切是因为尖子班、试验班的孩子他爹妈有钱,钱多的肯定要优生照顾。其他如看病难、找工作难,都跟资源分配不公有关系。说白了,公平正义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贫富分化太严重,现在国家要挖掘和扩大内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价压爬下了,要买其他东西可不就没钱了吗。
当然,有一种人,不象知识分子整天忧国忧民。他们也通过"勤劳致富"发了家。你说他偷机也好,权力寻租、机会寻租也罢,毕竟他们是成功了。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大好机会,不如说他们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碍,钻了社会漏洞,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达到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一个"老实人"是办不了大事的。机会要靠自己真正的争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来的。我们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心态也要随着改变。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自己。从动机理论上来说,只有发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人这一辈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连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你要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不光这样,我们这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机会太少学会要争取,能力不足要学习和锻炼。要有强烈的企图心,否则你将会输得很残。如果你的愿望是考试得100分,那么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愿意是考80分,那么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愿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么,你有可能连及格都达不到。人在设立自己目标的时候要稍微高一点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惦个脚能够着就行".如果你一辈子把平平安安、平安无事为最高境界,那么你一辈子其实是更累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想到的事情将会很多很多。更何况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显得多么另类。你睁开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无所欲求"、"平安为福"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原来他们是衣食无忧的至少社会中产以上的人才会这么说。难怪呢,因此,奋斗吧,不要被他们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来,否则,你的未来,他就真是个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二)
在邓小平诞生110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晚上黄金档播放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剧好评如潮,晚上老人们遛弯,无不谈论邓小平。一到20点,纷纷结束散步,返回收看。
邓剧反映了30年前,国家经济严重滞后,百姓缺衣少食,在积重难返的现实中,邓小平如何冲破思想行政的重重阻力,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马克思主义种子,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中播下。扭转航向,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错误轨道中,转舵到全党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端正了航向,使国家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本剧以夏家田家两个高干家庭为叙述复线,既细致入微又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年代伟人邓小平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正确决断的提出,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采。此剧是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明上河图》式密集的历史人物
这是一部很有创意,艺术手法有重大突破的电视剧。这种突破或许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编导用实力派名演员,以真真切切的表演形式来还原历史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
一个个我们当年曾经熟悉的知名人物,就如《清明上河图》般,在屏幕上活跃起来,说着笑着沉闷着愁苦着忙碌着。党的总书记胡耀邦,老帅叶剑英,将军罗瑞卿,决策人陈云,谷牧,李先念,国笔胡乔木,外长乔冠华,黄华,耿飚。我们熟悉的陶铸曾卓陶斯亮,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数学家陈景润,报告文学家徐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当然还有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儿子邓朴方,女儿邓楠等等,一一与观众见面。
经历过政治路线斗争大起大落的人们,早已不愿意看虚构编造的故事。我们爱看的《档案》《光阴》《探索发现》等,内容都是真实的,确凿的。既然如此,创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创造出"纪录片"呢?
剧中众多曾是时代闪光的人物,他们真实相貌,性格,历史评价的准确定位,何其难也!
二、司马迁史笔式拎起时代大事
司马迁开创了传记文学和纪传体史学,以叙一个杰出领袖人物,而拎起一个宏大的波澜壮阔时代,这是史记笔法。我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种叙事的宏阔和简洁而深受感动。
从1976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到1984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此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经济政治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有条不紊一一展现。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重大事件是相当熟悉的。"四五"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于无声处》话剧的公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与美国建交始末,邓小平出访日本坐新干线,参观日本钢厂,邓小平南巡。许多都是我们曾熟悉的关注过的问题。编剧还带了一笔回答了钓鱼岛问题――中日签友好协定时,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挑事――钓鱼岛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个好剧本,必须有艺术感染力,有教育的震撼,催人下泪;又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令观众有所感悟;必须有警醒民众的感人处,振奋处。
作者借当年北大演的话剧《惊雷》中主演田源之口,喊出了百姓们心底埋藏已久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被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是的,三十年前是贫困,三十年后是贪腐。官员的贪腐有的已经以亿计算了!吸毒的人已经以万计算了!我这普通百姓,每周都要接到几个诈骗电话,这些都多么令人心痛!
如今的北大,已不是全国进步思想的策源地,北大似乎已不是唤醒民众的先驱者的汇聚地了。虽然校训依然高挂,学子们依然文质彬彬,儒雅谦和,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学者气息。但,北大已不是原来的北大了。北大师生们看此剧后能否深思,在历史的坐标中回观,北大如何再定位?
印象里,九十年代后,媒体过多地引导人们如何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博取名利。似乎这就是百姓们应该安守的本分。
这些年,我们有吃有喝,衣食过剩,真正缺少的倒是精神食粮!
依然是鲁迅先生的论断:改造国民性,是第一位的要紧事。我们必须在思想领域开疆拓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那么多杰出的演员们!感谢创制此电视剧美妙主题歌的音乐人和诗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三)
8月8日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已经播到尾声,这部用4年完成剧本创作、5个月完成拍摄的电视剧,据称"目前全国有6000万观众每天稳定收看",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它的影响之广泛可能前所未有。由于讲述1976年底到1984年的中国政治历程,这部电视剧激起了社会最广泛和处在最中坚位置。
不回避历史,这让许多中年观众勾起了回忆。它诚实地以平民视角全景式描绘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下,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但是,该片并没有从一个国家领导人"高大上"的角度重塑形象,而是首次将小平的家庭生活搬上了荧屏。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人的家庭所渡过的风雨正是与中国普通百姓小家相连,他的每一个决策深深影响着成千上万中国小家庭命运的转折改变。
小平同志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弥漫于整部影片,如恢复高考、知青回城、农民养鸭、平反冤假错案、建设经济特区、农村大包干等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编剧团队仍大胆采用了邓小平及家人的实线和虚构故事人物,如田志远一家、刘金锁等人物形象的虚线结合方式,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连,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镜头画面的建构也深得人心。
作为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电视剧,剧集写作难度超越了其本身。然而,作为一段逝去历史的再现,该剧的出现无疑为中国人民再一次展现了小平同志与国家腾飞紧密联系的命运。复出前的小平同志紧拉家人手,满怀信心的说道:我还可以再干二十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个子老人深刻翻转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他的据以力争使得无数冤假错案得以平反,他提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坚决态度,用军事语言"杀出一条血路"表明了要使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小康日子的坚持和坚定……对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千千万万的领导干部再一次树立了领头羊的榜样。
主线设计精当,1976年到1984年是中国重大变革时期,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为主题,空间切割精确。
"虚实结合、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打破了符号化和脸谱化的传统模式。虚实对接精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细腻、合理,浑然一体。
亮点展示精妙,高层与底层的揭秘,敏感人物不回避,政治"脱敏",还原历史,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真正统一。
心理把握精细,把神还原到人,从面部到手势,一点一滴,在平凡中书写传奇。
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唤醒了三十八年前的苦涩记忆;让我们在回顾道路艰辛的同时,充满了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敬意;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四)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八0后,九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 观《邓小平》有感
- 邓小平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