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www.lieshai.com)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二):上帝之音
音乐是什么呢?是上帝的声音。而音乐家,是将上帝声音带到人间的天使。那贝多芬呢?那位失聪的伟大音乐家,是不是可以说是断臂的天使。
清晰的记得电影开始时的降B大调大赋格曲,清晰的记得安娜-霍兹疾驶着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的马车,更清晰的记得马车外闪过的人世的生活图景。时间、空间和人物画面的急速切换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窒息的紧迫感。安娜这样飞奔着要给贝多芬带去什么呢?是能治他病的特效药吗?当然不是。安娜赶到贝多芬简陋的住所,只是告诉他,她理解了大赋格曲,真的理解了。对于贝多芬,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到慰藉的呢?在周遭一片昏暗的寂静中,只是呻吟几声的贝多芬辞世了,后来知道,那是1827年的3月26日。
电影的开始未免给人过于沉重的感觉,可整体看过之后才发现,沉重的未必是悲剧,有时它只是让人们更深刻的铭记。
时间转换,在贝多芬辞世这一幕结束后,开始讲述贝多芬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故事。当然,安娜会是本剧的女主人公。安娜是被推荐来的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负责为贝多芬抄写正在创作过程中的《第九交响曲》。作为一个女作曲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理解的。让她挣脱现实的樊笼执着做着不被世人认同的工作的勇气,无非来自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一样把音乐当做上帝的声音,在音乐面前,他们宛如赤子。
贝多芬初见安娜,并没有向她投来世俗的眼光,看扁这个女孩,只是很好奇,他仔细端详着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一番遭遇?事实真的没有让贝多芬失望,她第一次交给他抄写的曲子的时候,便大胆的对贝多芬的创作做了修改,他从此明白,安娜是个音乐天才,而且是个不会违心的音乐天才。初见贝多芬的安娜,更是被大师对音乐的追求所震撼。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几近失聪,他只能通过头上带一个罩子将声音集中来感受声音的震颤。贝多芬此时虽居室简陋邋遢,本人也不修边幅,性格狂躁甚至癫狂,但他吸引她跟他继续工作的想必是那为音乐而生的至纯灵魂。
两个都是如此性格强烈的人,争吵与摩擦是必然的。贝多芬甚至曾捣毁了安娜男朋友的桥梁模型,安娜甚至与贝多芬绝交。可是,对音乐的共同追求让他们最终携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
此时电影达到了高潮,最动人的一幕,《第九交响曲》的公演音乐会上演。贝多芬担任音乐会的指挥,但他双耳失聪,听不到音乐。包括大公在内的贵族以及有权势的人物都已到场,在台下提示贝多芬指挥的人却临时不能胜任。千钧一发之时,安娜挺身而出。穿着晚礼服的安娜勇敢的走向乐团中间,站在贝多芬可以看到的地方,指挥。安娜白皙柔软的手臂,此时却映射出异于女性柔美的力量。此时的她与贝多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勇士,在将《第九交响曲》推向世人的战役中突围着。台上的贝多芬,台下的安娜,眼神交汇,动作交汇,我更仿佛看到了在音乐殿堂的上方,他们的灵魂拥抱在一起,跳着一曲华丽的双人舞。
正如他们期待的那样,《第九交响曲》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人们为此震慑心灵的协奏曲无不潸然泪下。此时的贝多芬虽然听不到观众的掌声,但他可以看到溢于听众脸上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贝多芬紧闭双眼,伸出双臂做出拥抱天堂的姿势,好像在对上帝说,作为传播上帝之音的天使,我,不辱使命!
当然,只要贝多芬一息尚存,他还会不断的创作,为人类传送上帝的福音。继《第九交响曲》后,他开始了赋格曲个创作。赋格曲曲风很大胆,与当时的传统音乐风格大相径庭,就连视他为偶像且一直在模仿他曲风的安娜最初也不能理解赋格曲。一时的失败成了必然,赋格曲风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挤。可此时的贝多芬已重病缠身,他再无力继续完成上帝赋予一个音乐家的使命。
直到最后,贝多芬听到安娜的理解后死去,直到多年后,另一个音乐家将赋格曲曲风光大于世・・・
电影结束。我记得大师对安娜说的话:你要走你的路,你不需要模仿我。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也只需要一个贝多芬;我记得大师对自己的话,也是对上帝的承诺:我,过去如此,现在未变,将来依然。
感动是瞬间的,却也留有永恒的印记。比如,他的执着,他的虔诚,他的勇气,他至纯至爱的灵魂・・・
《复制贝多芬》读后感(三)
影片在一片昏暗的底色下,缓缓流动着,一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等着贝多芬那一声声的咆哮,划烂那阴沉的画面!
昏暗,到处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昏暗,可那一道明晃晃的金属却刺伤了眼睛,那是一个耳罩,用来帮助贝多芬感受震动的耳罩!上帝让每个人听到他的声音,却把他拒之门外,心中的不平与哀伤,又岂是演出前的那几滴泪可以道出?此时的他,褪去了狂热,敛去了锋芒,仅仅如同孩子般委屈地呜咽着!或许,他对他侄子的爱太过于灼热,太过于偏执,可谁又看得到他狂热下的孤独?
总是不被理解着,总是被当做异端,怎会不选择做时代的叛逆者?没有所谓的中规中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只是内心的渴望,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呐喊!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天分记录着空气的颤动,上帝的语言。
依稀记得一个片段,贝多芬粗鲁的用手杖敲烂了马丁的建筑模型,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个年轻人,所有艺术是相通的,任何一种创作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都要由心而发,虽然表达方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是贝多芬,也只有贝多芬,一个音乐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哪怕,同样拥有音乐天赋的安娜想要成为他,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可以成为像贝多芬一样伟大的音乐家,但她永远不可能成为贝多芬,因为,狂热桀骜的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永远不可复制!
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的灵魂,所以他可以创作出《第九交响曲》,震惊了世人。他继续狂热的在音乐的世界里跳着奇妙的探戈,于是又有了奇怪独特的赋格,那是他生命的疾走,与命运的比赛!可演出那天,一个个弃座而去的人们,令这位疯狂的音乐狂人寂寞的倒下。
上帝似乎赐予他们悲剧性的宿命,在他们生的年代,总是被误解,高贵的艺术常常被人们遗弃在角落的尘埃里。忽然想起了那疯狂燃烧的向日葵,曾几何时,梵高小心翼翼的祈求着:"也许有那么一天,我的画能在一间咖啡馆里展出!"今时今日是何其的简单,而梵高本人的愿望却谦卑的让人心疼!
这该说是他们的宿命,还是历史的悲哀?不过,安娜理解了他,后人也理解了他!因为不管如何,艺术毕竟是艺术,总会超越一切,冲破尘埃,璀璨如漫天辰星,照在历史沉重的天空!
贝多芬永远不可复制,当他为艺术添上这浓重一笔的时候,便宣告了他的独一无二!而其他的又何尝不是?正是因为独一无二,才决定了他本身的价值!
-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
- 《贝多芬的故事》读后感
- 贝多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