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的那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用“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还需靠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恰同学少年――《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
  
  终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
  
  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 (读后感 www.lieshai.com) 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
  
  最后以《沁园春长沙》互为勉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洋湾水厂团支部    张斌
  
  《湘江北去》观后感三
  
  ---孙姿颜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爸爸讲一些近代历史,所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人物有几分了解,于是利用暑假空闲时间观看了一部有关近代历史的电影《湘江北去》。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湘江北去》观后感四
  
  前两天,我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不强大,就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让我非常愤怒的是那些可气可恨的军阀张敬尧、谭延等等一些败国军,对外国列强软弱无能,却对中国百姓任意欺凌。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从屈辱中走出来了,走向成功,踏向希望,一步步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我们要感谢要报答的不仅仅是捐躯烈士们,还有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从无助,到强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影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1] [2] 下一页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