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静是一种力量
刘应峰
【按】朋友送我一本丝绸版的《道德经》,放下了手里的陆续在读的《楞严经》,重新翻阅《道德经》,书是老朋友,常翻常新,每次都有感悟,索性把感悟写出来,或许对自己或者对别人会有帮助,也算是对“布施”的一个回应吧。
“静”是一种力量
“我想静静”,静静是谁,肯定不是姑娘,只是一种心理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周遭环境和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循环感应状态。
记得《大学》开篇就讲到静的问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后定,定能产生智慧,停下来当然会静,静是一种能量状态。知道为什么停下来,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如何停下来,那就需要智慧,需要心理状态和外界状态的一种平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曾经迷茫了我好久,反复咀嚼下才发现,翻译的老兄思想不到位,把我带到了沟里。重和轻是一对矛盾体,静和躁也是一对矛盾体,是孪生的,有如跷跷板,“此起彼伏”,当厚重不足的时候,难免轻浮,正如俗话所说“半瓶水晃荡”,当厚重稳当时,也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如“天不言其高,地不言其厚”。当烦躁不安时,难免纷乱,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静定”,可以神游八方,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天地之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躯壳的束缚,没有人世间“俗世”的羁绊,更没有物理世界的限制。开始超脱,超脱一切。所谓“和其光,同其尘”,物我两忘,我就是光,我就是尘埃,我就是虚无,与物理世界混为一体,玄同的状态;
静是一种态度。巍巍乎若高山之燕然,澹澹乎若深渊之清邃。泰山矗立在那儿,不言不语,不让土壤;江河奔流不息,不择细流。包容万物,有容乃大,大是一种状态,深也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使一切安静,这种状态是古往今来、八方六合,了然于胸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在大风大浪下,依然平静如镜,神的视角,俯视一切。不计较小,不计较脏,不计较纷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人来人往、乌飞兔走,虽千百年往矣,依然难以动摇厚重的态度。
静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影响周遭,赋予周遭力量,使得秩序井然。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一种静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倡导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在浮躁和盲动的当下,给国人寻找一种静的力量。静了就不会躁,不躁就会不乱,不乱就容易做对的事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处理纷繁芜杂的难事、大事,就得从静处来,静才会让人产生智慧、理清头绪,或当机立断,快刀扎乱麻,或独辟蹊径,曲径通幽。静才会让人能够把一件大事,结构化,变成小事,变成程序,变成动作,变成符号。即使在危险的境地下,也能够少出错,不出错。也能够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两项快乐。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就是死亡或者假死,是一种状态,可以聚精凝神而得;静是一种态度,可以读书养气而得;静是一种力量,可以践行而得。练神、练心、练行,体会日月之行、生老病死、草木枯荣、潮涨潮落、四季轮回,可以道法自然。
静,复归其根,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天下莫之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