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2篇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活着》读后感

  晨韵文学社

  《活着》这部作品让我感触良多。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所有亲人的死亡到老年福贵只有一老牛做伴的一生。

  主人公徐福贵本是一个富裕土地的拥有者,却因为掷骰子赌博让他失去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让他整个家庭陷入无限的不幸跟贫苦之中。

  在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当他历尽艰险回到老家时,等待他的却是更加艰难的现实。最疼爱的儿子有庆因意外身亡;唯一的女儿凤霞分娩时难产而死;妻子家珍也因软骨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二喜出了工伤而身亡;连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苦根,也在七岁吃豆子时也被噎死了。

  福贵从失去金钱到失去亲人,再到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的叙述却又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他乐于谈论人生,不羞于年少时的放纵,不顿于磨难时的煎熬,也不惧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痛苦。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在福贵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又都是时代的缩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都在各自的命运里颠簸,自顾不暇。当命运对所有人都不公时,反而是种公平。此时,打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幻想,低到尘埃里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颗被岁月磨砺得粗糙的平常心,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难能可贵。

  在这么多人物里,二喜是最让我扎心的,他是个总会在幽暗中暖心、给读者以慰藉的偏头汉子,然而噩运的毒花偏偏精准的开在这个好人的坟头,这个讽刺让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残忍,但也因如此,福贵的精神世界不断得以绝处逢生――拥抱苦难,热爱生活。

  一口气读完老人的故事,情绪像吊了沉沉的铅坠,心境却逐渐开阔。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愿你我日后,像福贵一样,不畏过去,不念将来。

  《活着》读后感

  -作者-

  寇薇,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热爱文学的小青年。星梦文摘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 | 寇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题记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今年的成都格外的冷,窗外还下着小雪,这无疑是会让一群南方人兴奋激动的。在闲暇之余,我又看了一遍余华的《活着》,再次旁观了福贵的人生,这一次看的体会与之前相比,又着实不同。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是怎样的无奈和痛苦?初读时的我着实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前几天又看了一遍书,似乎有一点点理解了。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娶了一位温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嗜赌为命,甚至公然挑衅岳父,其行为可见一斑;后来他因赌败光了所有家产,他爹被气死。醒悟过来的他,洗心革面,撑起了这一个家,但命运却一直在捉弄他,母亲积劳成疾,福贵在求医的路上被强征当兵,逃得一命回家。命运却没有就此作罢放过福贵,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有庆为县长的老婆输血却被黑心医生抽了过多的血而死,聋哑的女儿凤霞幸运出嫁,后来又难产死亡,一直陪伴他的妻子家珍也因病而故,女婿二喜又在做工时横死,剩下的唯一亲人――孙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着一头同样唤作福贵的老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福贵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后来遇到解放军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他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在作者笔下,福贵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一生。

  活着,本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富有无穷力量的一个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以它为书名,却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的事情。余华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着福贵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丰富的感情,却还是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福贵的一生是由他自己讲述出来的,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听着他波澜不惊的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一生都围绕在死亡里面,但他却一直活着,正如文中所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一直是一个永恒深沉的话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活着本就没有意义,其实即便是成功者也会常常迷茫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这也是哲学,科学以及神学一直所思索的主题。我们没法儿轻易对活着的意义下结论,我们也无法轻易去否定别人的理解,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余华自己也曾说过,“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样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当时还是初中的我来说确实是太过深沉,不易理解的。近两年我也曾经历过三两件关于死亡的事,先是母亲得了胃癌,好在是早期,手术后她也恢复的不错,但那次我都明显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与害怕,果然,人是在痛苦的经历与磨难中成长的,这一点也不假;后来又是姑父的去世,外婆的离开……这一件件,一桩桩让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的含义,这才能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理解,就像书中所说“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全文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表明了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