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我们的祠堂呢?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我们的祠堂呢?

  ――读《白鹿原》有感

  一只猫样的狮子  陕西董氏

  读《白鹿原》读了很久,读完后意犹未尽,还看了同名电影。总想说点什么,可面对这样一部巨着,内心是胆怯的。

  有时和朋友聊天,说在看《白鹿原》,有时会得一句:哇,大黄书诶。是啊,文字描述上,的确颇有几分露骨,电影的宣传海报也是田小娥在窑洞里的呻吟。可这才是真实的日子不是吗?充满七情六欲的原,才会让我们在文字中看到生动,鲜活与悲怆。香艳只是《白鹿原》的一角,真正敲打我灵魂的是里面让田小娥、黑娃、白孝文又爱又恨的――祠堂。

  说到祠堂,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的社会管理单元――家族。中国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由于农业靠天吃饭,土地不能迁移,劳力是决定性因素等等客观因素,让国人整体风格偏于保守,且有着很多出身商业文明的西方人、乃至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特征。比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落叶归根等等,最重的一点就是――家族。现在老辈人说跟谁家亲不亲,会说,出没出“五服”,血缘成为凝聚中国社会底层的细胞膜。而后,一个个家族细胞组成我们当年那个灾难深重的中国。现在的农村,或者是外形上是城镇,骨子里还是农村的地方,这些文化元素依然深入骨髓。但是,丢了最重要的部分――祠堂。可谓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了。

  祠堂是什么?在《白鹿原》中,它是一个标志。族长白嘉轩在祠堂中立下“乡约”,合族男子恭敬诵读,回家也要教化家人――仁义守己。一时间,谁家媳妇敞胸露乳的在村头奶孩子,谁家汉子赌博、打架……原来乡村中常见的粗糙与低俗消失殆尽。原上充满了和谐、懂礼、内敛、律己的气氛。谁家子孙出息,要拜祠堂,放鞭炮;谁家通奸、拐了人家婆娘,从此入不得祠堂。白嘉轩的一生,用他的话来说:都是可以放在大阳光地儿上的,从不背人。那挺直的腰杆,即便被黑娃打断一回,形弯气也是直的。

  可以说,祠堂是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下,“仁义礼智信”这些真正的中华之魂飘荡在坊间地头;在这种精神下,白嘉轩不管世事风起云涌,他都依然如故;在这种精神下,朱先生执笔修县志,耄耋之年弃笔上战场;在这种精神下,黑娃浪子回头,放下屠刀,着起大褂。祠堂是宽容的,白嘉轩原谅所有伤害他的人们,相信人心向善;祠堂是包容的,朱先生保护不管代表哪方势力的娃娃,在书院内都是他的学生;祠堂是有骨气的,不管化为厉鬼的田小娥如何凶残,宁尸横千里,也不能破了给鬼立祠的规矩;祠堂是严厉的,不管鹿子霖如何道貌岸然的立在那里,人在做、天在看,祠堂的祖宗神灵必然让他得到果报……

  世人评《白鹿原》是一部民族史诗,祠堂的命运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跌宕。朱先生亲题乡约碑,立于祠堂;黑娃闹农协,砸了祠堂;白嘉轩不管戏台上挂了多少人,关门在家修乡约;黑娃幡然悔悟,再见乡约碑,那一道道伤痕,好似刻在他的良心上。可以说,不管世事风起云涌,祠堂都是干净的、纯粹的,它是那么耿直的矗立在那里,宁折不弯,自有风骨。小人得志者,它鄙然一笑;为国捐躯者,它恭敬凄然。它好似有一双澄清的眼睛,跳梁小丑在它面前无所遁形。

  可以说,祠堂代表了传统中国最后的坚守与节操。可如今,碎了,再也粘不起了。白嘉轩已逝,朱先生无存,连鹿三都再无立锥之地,黑娃不再忏悔,白孝文大行其道,鹿子霖耀武扬威,田小娥倩然媚笑……悲乎哉!人说,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我说,大国不在仓廪而在灵魂。充斥着虚假、欺骗、空虚、媚俗、虚荣、狭隘、恶意……

  空气的国家与民族,即便有举世第一的GDP,世人依然鄙视它;即便到处都是光鲜亮丽,富贵荣华,灵魂也是奴伏在别人脚下。

  我们的祠堂呢?国人真的站起来了吗?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