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0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原创: 陈福祥

  自我弃西方哲学投入中国哲学已近三年,三年来每日读一些,也读了几家思想,但是各家思想差距之大已经超过了我的把握能力,以至于"不敢言"、"无以言"."无以言"的两种含义我在这里暂且说是不知如何言说,远远达不到可能也不会达到那个语言无法言说的境界。正好闻说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于是读之以疏通胸臆。此书算是先生给外国学生的讲义,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本是英文的,后由国人翻译成中文才见得此书。因为是翻译,有些地方文法不够流畅,而且本书前面有先生的《自序》,由《自序》再入此书,只觉得本书的文采难以和一个小序相媲美。可是我还是读完了,书二十八章,前面三章几次坐火车时陆续读完,后面二十五章用了三日读完,自毕业论文上交之后,读书也算惜时。今日书读完,已是傍晚,雨后的傍晚有些寒冷,我从图书馆出来,看着阴云翻滚的天空,我真的"无以言",却又有"无数言",于是嗦着写下几段较深的感触。

  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发展

  各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个互相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果。

  1 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大家互不相让,考虑到春秋战国那个天下纷乱,有志之士力在拯救苍生的情况下,各家都提出了"圣人"的存在("圣人"各有不同),并且希望天下由圣人来治理,而且多是以追古的形式来加以论断,这种思维方式几乎存在于今天。不得不说的是儒家和道家都支持"中庸",可是即使都支持中庸,在思想上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以至于从治国角度各家单独看来都是有很大的不足。今天我们比较接受的治国方式其实是诸家学说的融合体,各都取一部分,比如儒家的"仁政"、法家的"依法治国"、道家的"无为"(例如基层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好像中国从产生思想起就是"从自己与国家"或者"从国家到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被重视的也往往是这方面的东西,像是名家和墨家的逻辑学部分反而不被待见。

  2 独尊儒术形态下的儒学

  朝代的更替,国家从动荡到重新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各学说往往经历极大的洗礼和改变,为了适应时代,所有思想都在成长前进,否则就会被淘汰,成为书中的死知识。西汉为了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重新解释儒家经典,重新看待孔孟,就是大一统状态下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些对于统治者是相对成功的,对于思想的多样化,却是不利的。董仲舒是今文学派,将孔子推到神的地位,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孔子,古文学派的杨雄、王充等努力将孔子还原成一个圣人、一个教师的地位,古文一派具有大胆怀疑、严谨论证、事实求是的精神。

  3 新道家和禅宗

  到了南北朝,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为后来文人向往的"魏晋风流",这种道家复兴下的"玄学"精神,追求着活着的绝对幸福。

  后来佛学传入华夏,产生佛教,道教应此而生。佛学中的"二谛义"有三层含义,第三层就是不可说的境界,也就是"无以言".我喜欢禅宗的"顿悟",无以言的玄妙感让人神往。这有点像庄子的境界,但是我觉得庄子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之所以提是因为佛学在此借用了道家的东西。而道教某种意义上是模仿佛教建立的。这是一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4 新儒家

  唐代的韩愈和李翱搞出了个儒学的"道统说",说他们上承道统,所以他们被称为"道学先生".再往下到了宋明了,宋朝人对宇宙发生论很感兴趣,但是我不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后来知道的两个儒家学派是程朱理学和程陆王心学,理学的"程"是程颐,心学的"程"是程颢,两人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他们年少受到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常与张载进行讨论,他们住的地方不远处还有个大牛叫邵雍。到这里,新儒学算是儒道释思想的融合体了,比如说我喜欢的心学,就是借用了禅宗顿悟的部分,而且心学把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凝练成了两个修行方法"明德"和"致良知",可以说简单易行。虽然儒家借用了佛家的东西,可是理学先生和心学先生骂起佛家可是一个"激烈"!此外,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用敬","先立乎其大者"的"用敬",两者都要"敬"起来。

  5

  清代,学人发起了"回到汉代"的运动,就是他们要回到汉代时为先秦经典作的注释来看先秦思想,这个过程发展起来的学问称为"朴学".后来的康有为是清代的今文学派,要将儒家建成符合宗教本义的有组织的宗教,搞起了"孔教运动".所以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应该针对的是今文学派学派过于激进的形式,当然还包括"道学"的顽固保守部分,可是孔子这个真正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在运动中孔子却成为了直接目标。

  再后来就是关于西方哲学传入的两章。其实上面这些不是我想写的。只是通过两千多年来整个哲学史的变化,我似乎看不懂了,但我又看懂了什么。

  二 形上学的方法论

  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我直接抄上两段,不举例很难说清楚,但我实在不想抄了。

  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比如老庄的道,实际上是什么,却只说它不是什么,但是若是知道了它不是什么,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么。

  西方哲学以他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形上学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占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以他所谓的"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形上学负的方法在中国哲学占统治地位。

  负的方法是一种玄妙的方法,书中讲了个禅宗的小故事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起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其指,童子忽然领悟"(《曹山语录》)

  所以,冯友兰先生说,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必须通过正的方法;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所以,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道家和禅宗一个高深的状态――不可言。

  三 值得着重注意的哲学部分

  以整个哲学史看来,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哲学思想跟随时代的变化是变化的,而且是一家是一家的状态,那么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呢?我觉得要学的,这是由单纯到复杂,再由复杂到单纯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人走的路、思考的东西不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领悟。那有没有什么哲学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逻辑学是值得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是一种应该掌握的工具。作为中国人,公孙龙、庄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中都存在着辩证法,像今天的马克思哲学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先秦老子那里就已经很清晰了,但是传统学问中往往不重视辩证法的总结,这些今后可以加以重视。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中国哲学里面很多地方领悟几条都可以受益。

  四 思想不孤独

  最想说的往往在最后。

  三十岁的王国维放弃了西方哲学研究,他在文章中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直接之慰藉者也。"(《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曾经我也有如此苦闷,西方哲学过多的在信仰和宗教之中徘徊,多数哲学家不论说什么,如果没有"上帝"像是饭都不能吃了,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作的原因,很多地方还带有浓浓的消极阴影,加上我学识浅陋,在这种苦闷之中还是放弃了西方哲学。超道德的思考是苦憋的,像是逻辑学,是需要多大的勇敢才能醉心其中?我一直把这个放弃归结于自己素质不行,今天看来,做出此决定的还有大学问家王国维。王国维最后投湖了,我好像也有这种殉道精神。中国哲学经典我已读了许多,回首观之,困惑好像突然如山,只是传统哲学出路比较多,但是出路又没有那么多,谁不喜欢浪漫主义和"风流",可是文学这块土地已经被反复耕作了。以前我看不起那些搞纯文学的人,现在看来,他们可真聪明啊!

  本来对先秦文学的痴迷是日思夜寐,现在突然心里空落落的了,或许是马上要毕业了,通览东西方哲学史,就像纵观自己二十年求学生涯,结束之余难免感怀。但是这种心态终应该是短暂的,因为未来的一切刚刚开始!

  到此,都我对《中国哲学简史》的粗鄙感悟一口气敲了将近三个小时。关于深入的思想火花和可以知行合一的地方,反而都没怎么提起,因为"无常道"!若是读到这里还深有兴趣,不妨买得此书一读,或者直接投身传统哲学中去!

  2019年4月11日夜于石河子大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