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只眼睛看电影》有感10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一只眼睛看电影》有感

  18级硕士 黎静  潘桦工作室

  书    名:一只眼睛看电影

  作    者:何三坡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页    数:232页

  书籍简介:该书收录了众多电影大师们的自传文章和经典语录,诸如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塔可夫斯基的《时间、节奏和剪接》、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艺术》、伯格曼《我的电影生涯》等等,通过这些文章,让我们从创作者角度了解到了艺术产生的经过,以及创作过程中他们对电影的思考。

  大学本科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感觉如获至宝。坐在图书馆的地面上,把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仔细阅读了一遍。之后也买了这本书,每次对电影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看一看。而每一次观看,都会因为自己的创作经历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悟。

  阿巴斯在书中有篇文章,叫做《阿巴斯的世界》。他在这片文章中,阐述了他多方面的创作感受,包括如何与非职业演员合作,剪辑问题,场面调度的问题等等。之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学习电影大师的创作经验。可是随着拍片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如今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却感到异常亲切。

  在这篇文章中,阿巴斯提到了摄影问题,他认为影像是万物之源,他经常从一幅内心影像开始写作剧本。在拍摄《哪里是我朋友的家》时,一个孩子朝着小路尽头的一棵树跑去,最后消失在山里。拍摄这部影片之前,这个影像在他的脑子里已存在好几年。他无意识的被深山和孤树吸引,并且在影片中忠实重构的了这样一幅影像,山、路、树是构成这部影片的主要因素。

  正是因为最近的创作,让我对这种内心影像的存在深信不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眷恋,总是会无意识的被某种影像吸引。比如,对于我而言,狭窄的旧巷子,昏黄的钨丝灯,下午4点半照入客厅的光线,这些小时候的记忆始终环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最终常常成为影像中的元素。这次的短片创作,我也尝试着去重构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画面,一个老房子里,屋顶只有一盏黄色的钨丝灯泡,灯泡的光线穿过白色的薄薄的蚊帐,在蚊帐里形成柔和的光。

  伯格曼在书中的文章,题目叫做《我的电影生涯》,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么一段文字,”如果让我回答我拍片的总目的,我要说,我希望成为建造那矗立在广阔平原上的教堂的艺术家一员。我想用石头雕出一个龙头、一个仙子、一个魔鬼或一个圣人。做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的满足。不管我是否有信仰,不管我是否是一个基督徒,我愿在建筑教堂的集体劳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阅读完这段文字,我总是会思考自己拍片的目的。而不同的时期,对这个目的的想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能够从创作中获得满足感,是我继续从事这疲累而艰难的工作的理由之一。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道德追求,但是却是最基本的感受,是维持创作的原动力。

  塔可夫斯基在书中的文章《时间、节奏和剪接》,正是这篇文章,让我对这位导演生发了兴趣,从而去看了他的电影,才开始了从事电影创作的道路。他在文中有一句话:“没有人能够被迫挑起过分困难甚至超乎能力的负担,但是我们别无选择,不是全部就是全无。”这句话后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对电影创作的追求。“不是全部便是全无”,对于电影而言,没有全部的投入,便什么也不是。

  因为短片拍摄引来的种种疲惫,让我不得不再次拿起这本书。每次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和鼓舞。面对那些连生命都献给电影的大师们,现在经历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创作,注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而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有前辈们的引导,毕竟是令人欣喜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