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切都刚刚好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切都刚刚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原创: 能寻

  你有多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

  《爱心与教育》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震撼:一种将民族大任抗于己肩的震撼;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至真至善交流的震撼;一种孜孜不倦求知探索的震撼。让我想起了周三我乡举行的质量分析大会中谢校长的讲话:“千万不要觉得我们是乡村老师就得过且过,上面给我什么,我就教什么。而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主动去思考‘语文’和‘语文课程’。”还想起了干国祥老师说过:“我不去追踪,我清楚这些学生当中能够成为优异人才的还是少。那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当然不是,我们教育面对的是全部人,是未来的爸爸妈妈们,我们把绘本啊、戏剧啊和国内外经典带给他们,他们又带给他们的小孩,这样的话,这片土地就活了。”是啊,何以为师?老师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离开了学生,自然就没有老师。老师如何看待教育呢?很显然,李镇西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人――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而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他对学生的一腔爱心,使我看到了真诚的力量;他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平等;他那一封封信件的温度,更让我明白了那一个个美妙的生灵值得我付诸更多的耐心。

  读完之后,艺飞的一篇周记在我心里鞭挞着我,他这样写道:“谢老师说他帮不了文昊和建国,是一个失败的老师。其实在我心里,你是一个聪明帅气的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让我们淡忘过去,朝着前面前进吧!”比起他们,我选择了逃避与退缩,这样的我竟然还能得到学生的爱,实在非常惭愧啊!为了这本书的一次次的震撼,为了这一次的鞭打,更为了那一群可爱的孩子。我应该正视存在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

  在乡村,我们面临着所有共性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样一个大问题的笼罩下,我们要尽可能找到适合这群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可是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这也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的一个强烈的感受。具体到我们班集体,目前存在最需迫切关注的问题:一是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大部分孩子缺乏自信。(上学期刚接到这个班的时候,全班36名学生只有3名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感兴趣,其他人似乎习惯了被别人安排。)二是由于他们什么都习惯于被安排,所以在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方面非常薄弱。三是个体差异性极大。

  基于上面几个问题,我先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心唤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浸润童心。纵观李镇西老师教育上取得的重大成功,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无疑,一切教育的源头都来自于教师那颗真诚的爱心,那颗无暇的童心。我突然觉得书中的一个做法挺好,我之前是尝试过的,效果确实不错――与特殊的少部分人通信。这样能够及时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的同时,思考如何引导他们成长。而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心里话不知道和谁说,长期积压在心里的垃圾无法及时排除,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最需要一个值得他信赖的朋友听他诉说,为他疏导,而书信恰好给自己一个思考缓冲的时间。在书信之中如果能够巧妙的植入一些鼓励的话语,不知能不能慢慢建立他们的自信。

  2、相信班集体的力量。书中提出: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帮助。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一个人要被赞扬2000次,才能够获得自信。我们乡村中那些不够自信的孩子正是由于缺少鼓励才导致的,而教师又身单力薄,鼓励的次数有限,所以相信班集体的力量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做法。我在周五布置了本周周记内容――《给xxx的一封信》,与周一到主题班会“人人有进步,处处有提升。”相呼应。并希望周一有更多的同学来念一念自己的周记。我这是误打误撞的使用了集体的力量。在看《爱心与教育》之前,我只是模糊的感觉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因为有一次我外出学习了几天,离开之前,我召集部分班干部交流了一下,征求他们的意见,谢老师不在学校,我们班要怎样才能不出啥乱子?没想到他们想的比我还多。并且我回来之后询问班里的同学以及学校同事,都说班上那几天表现的都不错。随后两天我开始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发明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方法提示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把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写在黑板上。我慢慢发现这样做的妙处,这样做可以让“榜上有名”的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还能刺激与他们一个层次的学生,真是太棒了,班干部太具管理智慧了。于是我就顺势把这种方法扩散至全班,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让班集体更好中来,所以有了这个主题班会,有了这次周记。当然结果会如何,还要等周一的班会课之后才知道。不管结果会如何,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相信学生的智慧,相信班集体的力量。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毫无疑问,我之前也是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可是,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在《爱心与教育》中,更是多次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学生自己尝到好习惯带来的成就感时,这样的好习惯才能尽可能持久,而不是教师在讲台歇斯底里地说这个如何如何好,那个如何如何好。目前尝试做的就是灵魂搏斗史,来自于魏书生老师,他提出,所有人干“坏事”时,都是“坏我”战胜了“好我”,魏老师就引导学生把“两个我”搏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个很有意思,你看,本来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批评他,无形之中,老师成了学生的对立面。可是魏老师这样一来,无中生有出一个“坏我”,也就是告诉学生,我们站在同一阵线,一起战胜“坏我”吧!不管战没战胜,师生都结下了一股战友情。第二个方法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利用写作文和评选最有进步的人,以此激励学生互相进步,究竟效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观察。

  4、坚持记录。我们往往会指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的谈心,一次的班会,一次的家访就能使学生摒弃坏习惯,与好习惯相伴。我们应该在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的同时,充满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所以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应该也是儿童的一个天性,我希望我可以尽可能的记录那些“错误”以及“解决之道”,这样的话可以更快速的帮助学生战胜自己。并且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现如今互联网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题,也只能通过一次次实践,一次次记录来找到一个相对稳妥的解决方案。

  “如果可以早一点遇到这本书,就可以少一点摸索的时间。”读完之后这样一个念头闪过,可马上又被另一个念头代替,“我觉得迟到时候,恰恰是从现在开始最早的时候。”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