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风险》读后感,祖母大于经济学家?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祖母大于经济学家?

  ――读《非对称风险》有感

  原创: 饼湘寨

  私以为读书最大的乐趣有二,一是在于看到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归纳出自己生活中不曾留意但能一点就明的“道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有感受过;其二是在于看到作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论断有直观上的不认同感,但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清与作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及各自的优缺点,这种开放性的辩证思考带来的乐趣只能随着阅读量和人生阅历的增长慢慢加深。

  因此阅读的更高级乐趣完全不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类似张五常所形容的“套套逻辑”般的一拍即合,而在于作者有没有给到读者足够的启发性和想象空间,这种开拓性和延展性可以是在作者所构建的逻辑基础上添砖加瓦,亦可以是对其的全盘否认。

  从这个角度来看,因《黑天鹅》一书而一炮走红的作者塔勒布的新作《非对称风险》可以算得上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

  先说说在此书一以贯之强调的“风险共担”重要性观点基础之上的一点发散性思考。书中提到地中海文明中“合同”的诞生源于航海文化的兴起,这让我脑中立马闪现出东方文明受“治水”文化的深远影响。

  由于受当时航海技术限制,海上的不确定性极强,所有的船员必须在航行前约定好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及各自的风险承担比例,无论这种约定是按物资投资比例还是按人头来算,但必须是事前经所有方一致认同的,只有将这些合约精神履行地更好的玩家才能一直继续玩下去,而这种习惯于事前商定的民主决策机制和事后履约的契约精神也就一直贯穿于整个西方文明。

  反观东方,在人类能大规模系统性地修建水坝之前,洪水猛兽的冲击不到来临的那一刻几乎是无法防御什么风险,即使是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的当代,抗洪的临场指挥依然相当重要,因为我们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这时候一个有魄力、敢担当的领导人尤其重要,他甚至最好还有点独裁,这样才能在争分夺秒中高效地传达任务和命令,如果成功了他会受到万人拥戴,失败了他相应也会被人民所唾骂。但普通民众依然需要这样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听从命令就好。

  再谈谈本书相互矛盾的点,同样非常引人深思:作者一方面极力强调“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所有那些经历过几十代人传承下来的迷信行为和宗教仪式都有其“理性”的一面,只是很难被我们绝大多数寿命有限、对概率的理解有限的凡人所理解。  而另一方面,作者又不断谴责那些未经“风险共担”的专家们拍脑袋得出的专业结论,尤其是学术界和政界,于是得出“听从祖母的忠告”比相信“唯科学主义论的专家”更靠谱的结论。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专业学术论文出现的时间(以百年为单位)确实短于基督教做礼拜的时间(以千年为单位),但作者并没有阐释究竟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证明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100年?还是1000年?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作者不可避免地也犯了他在攻击专业学者时提到的致命伤――只会静态地思考问题,而不能理解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很多迷信的行为(如放血治疗法)已经在慢慢被淘汰,基督教做礼拜的习俗也经历过刚出现不到100年而被人质疑的阶段,而现在还存在的宗教礼仪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会存在下去。

  即使完全否定掉社会学科研究的实用性,我们也不能肯定如今听从专家们的建议获得的心理安慰就一定比不上几千年前请巫师跳大神或者找神父去做忏悔。更何况还有像医学这种产学研联系非常紧密的实践型学科需要学术圈的不断进步来推动。

  “存在即合理!”这个文中不断想阐明的“真理”其实是无法证伪的,因为“存在”本身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就像作者贯穿全文的“遍历性”分析框架,它之所以存在并且可以被应用是因为人类作为个体所能经历的全部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才要竭力避免哪怕仅有一次且概率很低的“爆仓”事件。而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才是自由主义应该永恒卫的真理。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像塔勒布这样坚定地为自己理想的世界而据理力争的战士,为你认为理应“存在”的事物发声证明,也毫不留情地对你认为应该被“淘汰”的事物大声唾弃,只是你能争取到多少人支持你取决于你的智慧和态度,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便聪明如塔勒布也有让人难以信服的漏洞。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