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心得体会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周微
《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发现世界上高幸福指数人群的育儿秘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丹麦多次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位居榜首?丹麦父母是怎样教育出一代又一代快乐、自信、成功的孩子的?《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这本书是一本构建幸福家庭的指导手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简洁有力的建议,尤其是六项丹麦教育的基本原则,能让我们走出教育的迷茫,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 丹麦教育六原则:P-A-R-E-N-T 玩耍(Play)是儿童成长和身心愉悦发展的基础。诚实(Authenticity)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指南”。重建(Reframing)帮助孩子应对挫折,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共情(Empathy)让孩子能友善地对待他人。 不下通牒(No ultimatums)即没有亲子间的对抗、界线和不满。 惬意相聚(Togetherness)无论在特殊时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适宜的家庭聚会方式,丹麦人称之为hygge,这是一种简单又能加强彼此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
联系到之前看的一部关于丹麦的记录片时,让我感触到“尊重人性、崇尚自由而鼓励创造”的丹麦文化,感受到了丹麦人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视,落实在教育中就是让孩子“玩”。这也是丹麦教育六原则的第一原则,可见它的重要所在。正像罗杰斯所说:说到玩儿,人们往往觉得这是认真学习之后的放松,可对于孩子来说,玩儿才是真正的学习。自由玩耍会让孩子有更强的适应性。适应性强的成年人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受挫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能够调节情绪、应对压力,这是一个健康正常的成年人的关键品质。
咱们中国人喜欢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大家所认为的“起跑线”就是早期开发孩子智力,让孩子学一些读写算的小学化知识和技能。那么丹麦人是怎样看待“起跑线”的呢?
丹麦奥胡斯大学Dion Sommer教授对400多项国际研究进行调查后,得出了一项与幼儿园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在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认知能力和知识学习方面,而前三种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本末倒置,过度注重知识学习,会毁灭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抹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若方式不当,还有让孩子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研究表明:“在玩中学的教学方法”将会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做更好的准备。起跑线不是知识多少,而是孩童们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的发育程度。
丹麦人的研究结果和美国高宽课程研究结果是相同:美国高宽课程佩里学前教育项目把3岁和4岁儿童随机分到游戏模式幼儿园和直接教授知识模式的幼儿园中。然后持续追踪参与该项目的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直至成年(40岁)的生活。研究发现,那些被分到游戏模式的儿童,比起参与直接教授知识模式的儿童,高中毕业的比率、拥有工作以及房产比率更高,犯罪比率更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游戏模式的儿童,始终比他们同龄的参与其他课程的儿童表现得更好。
为了让儿童玩得更好,所以丹麦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国家“日托关爱法案”,新法案对幼儿教育目标是这样表述:“教育的目标是创建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而非教孩子” ,也就是说,孩子是在与人、与物及事件和观点的互动中学习的,即“玩中学”的。所以,丹麦在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儿童“玩”的权利。
丹麦幼儿园没有课程,孩子的任务就是“玩”。户外,每天玩2个小时以上,而且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孩子照样在户外玩。丹麦幼儿园有一句话:只有不合适的衣服,没有不合适的天气。所以,在丹麦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有3套衣服,一套是室内穿的,一套是下雨天穿的连体雨衣和雨鞋,一套是晴天外出玩时穿的衣服。外出时,孩子们要自己穿衣外出,自己决定玩什么。老师只是协助孩子,比如穿衣,老师绝不会代替,而是孩子自己穿。在丹麦很多学校中都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运动、玩耍和锻炼项目。比如书中给我们提到的“巡逻”它针对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同时需要高年级学生协助。“捉迷藏”“消防员”“家庭宠物”等学生主导的项目可以让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性格孤僻或害羞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该类游戏趣味性强且富于创造力,各个年龄层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并进行自我测试,这种测试是从老师、家长那儿无法获得的。也因此,校园欺凌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有走出学校,经常去森林远足的野外活动。丹麦人认为“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也就是说“玩中学”是丹麦教育基本现实。
另外,在丹麦,家长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包办、不代替、不溺爱是所有家长的共识。书的最后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惬意相聚的小贴士和惬意誓言,帮助大家走进幸福,学会幸福。
幸福的人生不会凭空出现。一个幸福的成人必从小经历“精心”的教育,才会有创造和享受幸福的勇气与智慧。有童话和乐高的丹麦,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作为一名老师和家长,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摘掉固有的“教育眼镜”,重新发现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