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有感,原下不止千米黄土,更是文化积淀
原创: 232圆桌
白鹿原上几千年来酝酿的传统文化与新思想的碰撞,纵跨半个世纪恩怨情仇,宏大的时代背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动荡年月,以及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相互纠缠、相互扶持、千回百转的命运;陈忠实先生用四十余万字将复杂人性、无常命运、文化冲突、封建与科学、传统与革命等等矛盾糅合在一起,其中想要表达的东西,恐怕是在等我们自己去寻找。
有人说读完此书,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应找一个好女人为伴;有人评价《白鹿原》:"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们都是螳臂当车的歹徒"……而我觉得,《白鹿原》所想要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如果说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维护着那黄土地上延续千年的传统与思想;那朱先生便是文化本体的化身。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朱先生被当作神一样在白鹿原上下神秘而又热烈地传诵着".
朱先生生于清末,经历了民国,去世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他冷眼热心地看待三个时期的青年们:无论是反抗国民政府重税地"交农事件",还是绞首各路恶霸地"农协"运动,抑或是"白色恐怖"时期,朱先生既没有推动他们的运动,又没有阻止那些"风搅雪".他像一位知晓世间一切秘密的神人一样,隐藏着自己,知道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世事运行的规律。于是他沉默却不甘于沉默,总是在必要的时候推动事情向稳定的一方发展。
朱先生虽以传统文化修身,却不固于迷信。在他身上,更多地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忠孝和民族气节。
在修建"白鹿书院"时,朱先生亲手将四个神像推倒,以正只知烧香拜佛却不懂得潜心读书的浮躁风气。民族危亡时刻,朱先生无奈于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竟和其他七位白发苍苍的先生一步一步地踏过关中平原准备奔赴前线,虽然最终被阻拦下来,但是他们的民族正气震动了白鹿原。面对洗心革面的黑娃,朱先生不计前嫌收他为徒,只愿"学为好人"……
朱先生或许算到自己去世后会因文革的爆发而被掘墓,或许是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才留下遗嘱:不装棺木、不用砖砌墓室,带着他的毕生著作和一块雕着"天作孽犹可违,人做孽不可活"的砖头下葬。直到七八年后,红卫兵将朱先生作为批判"孔老二"的靶子,本打算挖墓刨根鞭挞死尸的他们,翻遍简朴至极的墓室却只发现一块刻了字的砖头时,极为愤怒的红卫兵们将砖块摔成两半,在砖的裂口处赫然刻着"折腾到何时为止".
折腾到何时为止?这不单单是对红卫兵们的拷问,更是朱先生对世事、对文化的反问。"折腾"到底是一场不甘命运的战斗还是一场损人利己的阴谋?嬴政用无数人的白骨折腾到六国统一,车同轨书同文,奠定了后世千年的大一统局面;奈何不得人心,二世而亡。李世民杀兄弟、夺皇位,虽名不正言不顺,却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怎样更迭,世事如何变化,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不安于现在,总是要"折腾".而这"折腾"下的牺牲品,又怎能数得清。
到了结局,白嘉轩瞎了,鹿子霖疯了,鹿兆海战死沙场,白灵被叛徒活埋,鹿兆鹏生死未卜,黑娃被白孝文陷害致死,朱先生则淡泊一生最终化作一头白鹿西去。善恶有报,祸福无常,朱先生的传奇事迹在红卫兵时期还在流传。而白鹿原上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又一场的"风搅雪"还在展开,原上的子孙后代生活还在继续。扎根于原上的优秀文化,仍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