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读史的意义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史的意义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

  原创: 王端

  初次拜读王立群先生的大作,大概是十年前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刚刚兴起的那阵儿吧。如果没记错的话,所读的王老的第一本书当是他在《百家讲坛》的扛鼎之作――品读《史记》系列中的品读汉武帝。

  相比于有些玩世不恭的易中天和有故作深沉之嫌的于丹,在当年那批"爆红"的"学术明星"中,朴实谦逊的王立群先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位。那时正在上高中的我,可以说正是通过王老的品读史记系列丛书,才终于逃出了历史教科书的桎梏和各种小说演义的忽悠,初次窥见了真正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光阴似箭,作为日前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点评嘉宾,王老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又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恰巧,我在某日闲逛书店时突然发现了一本王老的新作――《历史从未走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

  说是新作,其实也是旧文。本书正是王老在2006年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以来,将十年间重读《史记》《宋史》的八十余篇读史心得汇编而成的一部读史札记。在本书中,王老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他朴实平易,而又不乏独到见解的讲史风格,他用浅近的白话将史书上文言记载的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故事活灵活现的重现在我等后学末进面前,最后再来上一两句轻松诙谐却又一语中的的评述,让我等读者在将历史故事一目了然的同时,也留有深思的余韵。

  作为一个三脚猫的历史爱好者,我也曾不知多少次思考过我们今人再去品读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

  记得在很多年前,大概是中学时当历史课代表那阵儿吧。那时觉得了解历史,说起哪个朝代,哪个人物总是自己知道的,仿佛是件很牛逼的事情:譬如倒背如流地跟好友们说着刘玄德的五虎上将的时候,譬如洋洋得意地告知小伙伴们梁山好汉第一百零八位乃是金毛犬段景柱的时候……如果每次历史考试还总是名列前茅的话,更觉得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

  后来,读书稍多一点了,我开始渐渐发现真正的历史和教科书上所讲的以及故事书上所说的原来并不一样。那时,探寻历史的真相,由其是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一些被当局刻意隐瞒的真相的时候仿佛如获至宝一般。于是,满足人类发自本能的偷窥欲又成了我不断阅读和了解历史新的动力。譬如看到陈独秀曾经竟然因为嫖妓被北大开除过,得知原来抗日战争期间我D不过是在"七分发展,两分应付,一分抗日"的时候,便好似得窥贵妃出浴的那般满足和窃喜。

  再后来,终于开始渐渐发现,原来历史上各个时代所发生的许多事情纵然形貌千姿百态,但内里仿佛却有着种种相似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于是我发现,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经过由其是近两百年来的发展,已经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所谓人情世故,人心本性,其实千古如一。

  譬如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两宋时期的存天理、灭人欲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时搞出的"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从满清入关搞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直到建国以后造成十年浩劫的根本原因……虽说这中间经过了两千年岁月的洗礼,各种花样不断翻新,但总归都是统治者妄图奴役老百姓思想自由的把戏而已。这大概多少就是以史为鉴的意义吧。

  直到最近两年,我发现,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传说,亦或是小说演义……只要当时间的巨轮已经驶过,我们就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还原历史本来的真实面貌。虽说我们讲治学要严谨,讲史务求客观真实,但细细想来,一百年前,一千年前发生的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真的很重要吗?比如说刘、关、张到底有没有过桃园结义?周瑜是气死的还是病死的?历史上的潘金莲究竟是良家女子还是无耻淫妇?《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曹雪芹的身世几何?这对我们来说真的重要吗?我的答案是一点也不重要。当然,对于专门从事历史考证的学者来说自然另当别论。但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重要的应当是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种种故事之后,它对我们的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所以,现在的我认为,我们学历史的意义在于,当一件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当是求证和思考,而不是迷信和盲从。

  譬如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来就只说袁世凯告密所以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他还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后复辟帝制失败,仿佛其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跳梁小丑。但是,如果我们不作更多的了解,而盲从教科书的话,也许就永远不会知道,原来是袁世凯创立了我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是袁世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了警察制度,是袁世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是袁世凯第一个在中国开办了邮政事业,是袁世凯作为直隶总督主持修建了第一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如果我们不思考,不求证,就不会知道,万人唾骂的袁世凯,原来是我们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上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为我们国家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如此众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原本难说得很,决不可听信一面之词便妄下结论。

  瞎扯了这么多,其实,历史正如王立群先生在书中的后记所说的那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总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的。这既无损于历史的价值,也无损历史的尊严。

  最后,我想用史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的大学精神来总结今天这篇我个人关于读史意义的拙见。

  我想,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历史,才不会走远。

  王端,"读写时空"签约作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