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其仁《改革的逻辑》有感
吴 婷
作为一名在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理论和经济史等方面深有研究,又拥有多年改革调查经验的专家,周其仁教授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改革进程所蕴涵的逻辑。如今的中国仍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本书所展示的中国改革进程中经济变化轨迹的缘由和逻辑于今日有极大的思考价值。本书结构清晰,主题分明。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收获,紧接着从产权界定、土地制度改革以及货币制度改革这几大角度讲述了中国的改革进程,解释改革逻辑,最后对中国的改革之路进行展望。
01
逻辑一:中国式改革是经济增长原动力与上层建筑共同作用的结果
改革的策略往往最先出现在直面困难的地区。包产到户最初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开始实行的,长期的饥荒迫使当地农民寻求新的生路,他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当地的温饱问题。可局部地区的成功若是没有得到合法承认与保护,难以长期发展,最终只会停滞不前。在邓小平路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从一个基层的秘密存在变成了得到政策文件肯定的存在。正是因为底层不懈努力的探索实践与上层建筑为其提供法律保护相结合,这才形成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力,推动改革步步深入前进。
逻辑二:问题倒逼改革
02
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超级公司”里,原体制的运行成本极高以至于社会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于是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企业组织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三年饥荒困难,生产效率低下,于是实施包产到户;宝安县发生大规模偷渡逃港事件,于是后来设立了经济特区。改革之路是在一个个问题的倒逼下前进的,正是因为直面问题、及时改革,才有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振兴。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关键时期,面对中美贸易战等系列事件带来的挑战,我们要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加强在技术方面的革新,延续中国的改革之路。
03
逻辑三: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
作者在书中提及:我国传统的组织文明存在明显缺陷――行政等级和血缘亲情维系的组织比较发达,唯独基于自由契约的市场组织不够发达。推进市场化改革,需要改变单一的组织结构,放开基层和地方的主动性与活力,进一步则是要推动整个制度体系的创新。经济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化的过程,过去我国常常是只在重大结构性问题上做出实质性改革,这样的改革虽能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某个方面发生大的变革,但长远来看,其他并未跟上改革开放步伐的领域并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是一个改革的必经之路。
逻辑四:重视产权合约及其保障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
04
美国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明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书中,“产权界定”一词被反复提及,作者将中国农村改革看作是围绕产权重建展开的制度变迁。公有制经过承包合约把行为权利重新定义到个人身上,而改革开放重新承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是一个不断消灭公民尤其是农民财产权利的过程,丧失了财产权利的农民,无法进行交易,终日辛苦劳作却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作者从产权界定这一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中国改革的进程,指出要重视产权合约,并提出构建、完善产权合约的执行与保障系统的重要性。
回顾与展望
如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关键时期,我国对改革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改革也正面临着更重大的挑战。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一些改革的道理与智慧。在书中,作者以改革为主题,运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改革之路的面貌,其中对中国农村改革在产权重建下的制度变迁进程的思考更是启迪人心。然而,要坚持改革开放之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仅仅学习改革的逻辑是不够的,还需与实际结合,对其加以创新性的利用和发展。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稳定前行,是新一代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