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城阳第六中学 黄雪丽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身为一名老师,顿觉自己任重道远。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作品,顿觉做一个好老师,有了方向。在镇西茶馆中,李老师谈素质教育掷地有声,强调"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毫无任何修饰语却让我们理性的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具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在这部作品中,镇西老师充分体现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这句话与镇西老师"不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哗众取宠,只有那娟娟溪流,潺潺的走进了学生的心。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朗读的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读的不尽人意,老师示范朗读,边读边停下来讲解为什么这么读。之后再让学生自读一遍,读出韵味。课堂上,没有震耳欲聋的齐读声,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作者的情感,自己的理解,从"读"中表现出来,读出了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也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任务是传递经验,而教育就是传递经验的形式。在评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堂课,有的老师评价李老师把这节课上成了一节政治课,我不认同。语文有这门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这一节课,李老师恰恰是从语文的人文性这一作用进行讲解的。他教会了学生什么是"独立思考",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什么是"事实",怎么理解"永垂不朽"……这一切,对于孩子思维的拓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经常烦恼,为什么学生"启而不发"?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说不上来?李老师告诉了我答案: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孩子太远了,这些"深刻的思想",学生是不了解的,这时,就要突出教师的作用了。李镇西老师的课有"你说,我说",让学生先说,虽有不成熟的言语,但恰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出了学生的心声;然后老师说,谈谈老师的看法和理解,传递出老师的思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个年代,学生的思路也更加的开阔,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李老师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课,无非是这样几大步:1.学习字词;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3.学生质疑、讨论、解疑;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看起来,非常容易,这仿佛就是一个公式,一个可以让我套上的模板,任何一堂课上,都可以用,真是省心又省力。但实际用起来,却很难。他的旁征博引,他的博学多知,让我认识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结果往往会贻笑大方、韩门献丑。所以,反思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也要学会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学习他人,却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步。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难。它需要我去犯错、去反思、去积累、去学习,并持之以恒。我想,只要我去努力,终有一天,李镇西老师课堂上的信手拈来、润物无声,我也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