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何以得天下?
――读《高祖 本纪》有感
原创: 曾光
关于这个话题,估计刘邦自己也觉得蹊跷,要不然他不会很正式地问臣下。列位请看: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就是韩信所谓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将兵之人",而刘邦乃"将将之人".那么问题来了,何以就能把这些英雄们聚于麾下,唯己命是从呢?咱们一条条地捋一捋。
第一:颜值!
《史记》正面描写刘邦的外貌的就一句话:"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额头高高隆起,一部美丽的胡子,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还有"龙颜",这个龙颜是个什么鬼样子,谁也说不清。但是这正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概集亲和与威严于一体,反正就是与常人不一样。司马迁用文学手法――侧面描写,来突出刘邦非凡的长相: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至于吕公第一次见到刘邦就大赞刘邦的相貌,甚至把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这事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了。说到颜值,有这么一个故事,陈朝后主陈叔宝有一次在别处看到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的画像,惊为天人,回来之后"目眩良久".看来,那些个开国之君,长相上还真得有几把刷子的。
第二、运气!
运气这玩意说不清,我认为凡是玄妙的对己有益的事,都可以归入运气一说。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多。虽然他妈在大泽之中和龙搞事情生下了他,包括什么斩蛇之类,指定是为了给他脸上贴金,全然不可信。但是为啥他每一次去酒肆赊酒喝的时候,酒肆的生意就要好一倍?酒店老板因此还特意免了他的酒钱?为啥老婆每一次去找他总能找到,还说他所在的地方上空有异样的云彩?而且这些神奇被传出来,让沛县的子弟纷纷依附。我认为这些倒也罢了,刘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队伍,(范文先生网 www.lieshai.com)就是攻打沛县那一次。列位请看: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我认为这纯粹就是刘邦运气。当时萧何、曹参都比刘邦资格老,还有文化。为啥独独就让刘邦给当了沛令?哎,文人大多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出谋划策尚可,但是要当领袖,还非得让刘邦这样的混混来不可。自此之后,刘邦的开挂人生就浩浩荡荡地上演了。
第三、宽厚!
要说刘邦的宽厚,在他当亭长的时候,就有所表露: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与项羽所过之处多所残灭不一样,刘邦对人民那是真的好,比如进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一点也不扰民,老百姓送点吃喝,还拒绝了,说我们东西多,吃不完呢。(此处不得不对萧何这个后勤部长点赞),对子婴也是礼敬有加。这一顿骚操作,使受秦苛暴统治下的关中人民佩服到了住,立刻被圈粉。后来项羽一进来,坑杀二十万秦兵,把秦宫室掳掠一空,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和刘邦比起来,项羽这纯粹是作死的节奏啊!民心向背,自古以来,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啊!
第四:机警!
刘邦的机警,那是出了名的。用如今的话来说,那就是情商顶呱呱。几个细节来说明。鸿门宴的时候,项伯因为挂念老朋友张良,连夜来沛公营,想要劝说张良逃跑。当然张良进去向刘邦实情禀告。这时候: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瞬间,就把敌方变成了儿女亲家。而第二天的项庄舞剑,随时都要结果刘邦小命的时候,这个亲家佬也不含糊,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处处护着他。还有一个事,也足见刘邦的机智,那就是项羽活捉刘邦老爸,两军对垒之时,要烹杀太公,这时候刘邦说:"以前那会儿咱们会盟一起攻打秦军,那是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了的,现在老弟要把咱爸烹了,好的!记得分我一杯羹哟!"有人评论说,这就是十足的无赖,不孝。其实,毋宁说刘邦机敏,他算准了以项羽的妇人之仁,再加上对方阵营里还有自己的亲家佬作策应,太公那是安全得很。还有一个地方值得玩味:就是项羽实在忍不住,想要和刘邦单挑,刘邦这个小身板肯定不是项羽的菜,于是就痛陈项羽的"十宗罪",并拒绝了单挑的请求。这时候: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看到这里,我是笑了。这让我想起了青梅煮酒的故事,这还真是刘氏一族,刘备和刘邦的机敏都是一样的!再来一个例子,那可是关键时刻。那就是韩信攻下齐之后,居功要挟,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见到韩信的使者,得知来意之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正要发作。此时张良用脚在桌下轻轻触碰刘邦,刘邦当即醒悟,大大赞美了韩信一番,当即答应韩信的请求,封他为齐王。千年之后,苏轼还在《留侯论》里说: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在这里,赞叹子房的智慧,但是我想说,这还真得靠刘邦的机警。换了项羽试试?不直接带兵去灭了韩信不可!这次神操作之后,就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候,韩信和彭越的帮助,最终让不可一世的霸王灰飞烟灭。没了韩信,刘邦想要当皇帝?门都没有!
第五、纳谏!
其实说到纳谏,历史上没有谁能比得过唐太宗,因为魏征的关系,留下了贤君直臣的千古美名。但是考究一下高祖,我发现,他之所以能成功,这一条绝对算是最关键的一条。毕竟如刚才所说,刘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混混。常常小有所获就志得意满,酒色的本性就露出来。但是好在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真英雄,时时提醒,而他善于听取意见,时时从善如流,最终获得江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邦入关中,马上就想"止宫休舍",而樊哙和张良进谏,于是马上封府库,还军霸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当沛公初定天下:
"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资治通鉴》中说得更为具体,大抵是一番讨论,最后张良认为刘敬说得有理。原来刘敬并非姓刘,原为娄敬,因为这番进谏,刘邦不仅封了他为奉春君,还赐姓刘。从这一番操作看,刘邦怎么不会得到好的建议呢?反观项羽,同样是天下初定。有人劝他定都洛阳,而项羽一心想着衣锦还乡,哪里听得进?还把进谏的人给杀了,留下一个"沐猴而冠"的千古笑话。
说到这里,再回头看看,除了颜值,其他的都和个人素养有关。其中"运气"一项,其实也可以归入自身素养,因为正如名言所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高祖的成功里,收获什么呢?比如我?管理小小的一个班级,不是也应该宽厚、机警,善于接受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这大概就是我们读史的作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