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硅谷之谜》有感
原创: 女娲
在《浪潮之巅》中我们了解了很多硅谷的公司,从AT&T到Google,本书作为《浪潮之巅》的续集,则专注于探讨硅谷成功的奥秘。
世人为什么对硅谷如此好奇?硅谷给我们创造了什么?除了伟大的公司、超一流的大学、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一群人和一种精神。这群人,凯文・凯利曾经这样概括在硅谷为世界创造出伟大发明的三类人:梦想者,企业家和投资人,工程师。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他们勇立浪潮之巅。
关于硅谷成功的奥秘也是众说纷纭,有气候说、斯坦福之说、风险投资说、政府扶持说、知识产权保护说,若真是这些因素,那是不是复制这些条件,就可以再造一个硅谷?然而没有第二个硅谷产生,可见,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不在于可复制、可照搬的条件,更多在于它自身存在的特质及那片文化土壤,它孕育了叛逆也宽容了叛逆,它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它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
作者回溯硅谷的起源、发展,从而抽丝剥茧总结出硅谷的奥秘,做了详细的描述,不做赘述,关于本书想要探讨的两个点:一是硅谷与风险投资,二是公司与扁平式管理。
1.硅谷与风险投资
这张一美元钞票见证了IT行业最伟大的时刻。1957年,诺伊斯和摩尔等“八叛徒”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之前,准备另起炉灶单干,苦于没有资金。几经辗转,他们见到了投资人洛克和他的老板科伊尔,因为被“八叛徒”所描述的电子工业革命所打动,科伊尔当即掏出十张一美元钞票,放在桌子说上说:“我没有准备合同,但是大伙在这上面签个名,算是我们的协议!”这个故事至今看来依旧激动人心,为有梦想的人,为愿意投资梦想的人。
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硅谷。早期的风险投资不仅为硅谷的创新公司输送了血液,还奠定了风险投资的准则,“投资就是投人”“风险投资要储备人才”,至今看来依旧受用。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风险投资助力了硅谷的创业公司,也催生了互联网泡沫,更让我们思考如何把握风险投资与公司的关系、风险与回报的关系。
潮涨时,歌舞升平,鸡犬升天;潮落时,江河日下,一地鸡毛。“我们曾经指望能有人来救我们一把,投资人也好,股东也好,到最后发现,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年会语录。一个公司最终要靠盈利来获得财富,靠烧投资人钱,早晚有一天资金链会断裂,当初纸面上有多少财富,最后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2.公司与扁平式管理
不论是IT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在强调自己的扁平式管理,以彰显管理水平的先进与追求平等,但往往名不副实,比如说会场座位的三六九等,层层汇报层层审批流程繁琐,各种福利、津贴差旅标准因为职级不同而差异巨大,相信很多公司都中招了,但没办法,中国的体制和国情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简单说说自己所在公司的情况,2016年底进入公司实习,没几天就派到项目合作方出差,当时我和同事住在快捷酒店,项目进行中先后有两位公司CTO级别的boss来支援,竟然也就住在快捷酒店,当时觉得还挺不可思议的,明明大boss们有更好的差旅待遇为何不用,同事说公司文化就是这样。另外除了CEO和CFO有独立办公室,其他人全部是开放式工位,这也算是一种呼唤平等和扁平式的管理吧。如今加入公司有2年了,前两天也跟领导聊起,觉得公司文化仿佛不如以前了,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创建公司文化难,而随着时间流逝、人员流动、公司发展,如何让公司文化永葆鲜活貌似更难。
那么当我们在说扁平式管理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呼唤什么呢?作者说扁平式管理的本质是契约精神。扁平式管理让组织结构中沟通的带宽更大、更高效,但我们都知道沟通本质上也是一种通信,它首先需要有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是契约精神。它不是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或者层级分明的上下属关系,而是建立在现代商业制度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我想当契约精神能深深扎根到企业,企业文化才有了根,才能生生不息。
最后,硅谷是这个激动人心时代的奇迹,我们无法复制硅谷,也无需复制。但你若问我想要创造什么样的公司,我会说像硅谷这样的,既有仰望星空思考未来的人,也有一掷千金投资梦想的人,还有脚踏实地活在当下的人,当自命不凡,当自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