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有感
灵风晓语 丽水二院益心护理
读书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让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坚强。
近来趁着午休,读了美国威尔.施瓦尔贝所着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书的内容是围绕着作者和他母亲的故事展开。作者的母亲罹患胰腺癌,一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件事情,也不知道该和病中的母亲如何沟通。无独有偶,在一次作者陪母亲去化疗时,因为化疗需要的时间很长,母子两人谈起了一本共同读过的书,各自发表了读书的感受。那天后,母子两人突然发现这种共读一本书,成为了他们忘记疾病和痛苦的最佳相处方式。就这样,母子两人通过阅读,开启了一段对人性、生命和爱的探索与对话。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深,细细数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感触: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读书绝对拓宽了我们生命的宽度。
这本书我买了快2年了,开了个头之后,就把书闲置了,这次也是因为党小组分享会召开在即,我才匆匆忙忙,囫囵吞枣似的把这书读完。读完后,心里真的挺惭愧,这两年,很少花时间在读书上,总觉得上完班,回家就不想再看书了,真的有空余时间在看书,看得基本都是些专业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论文需要或者科室讲课需要,再者就是职称考试的需要,再加上孩子小爱粘人,就更理直气壮的把孩子当借口,把很多该读的书就这样被搁置了。
书中作者的母亲从诊断为癌症晚期到生命结束,在2年不到的时间里,作者与母亲一共分享了130余本书,此外还不包括她们分享的电视剧,舞台剧和电影等等。粗粗计算,平均每3天他们就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而在这期间作者还要担负出版社的各项会议,出差等工作,他母亲还要去医院接受化疗和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生活上的事务。可见他们的阅读量之多。
第二个感触:对待父母,及时行孝,切莫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公益广告是关于成年子女对父母的陪伴时间有多少?网上有人做了同样的算术题,如果以父母再活20年来折算,在外工作的孩子仅节假日回家,和父母相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是56天。父母辛苦养育我们长大,而当我们立足社会,能回报父母双亲却仅仅剩下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相比很多人,我已然是幸福的人,父母与我同住,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工作上不顺利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事后自己也很后悔、懊恼,可再次碰见,又把父母当成了情绪垃圾桶。对比此书的作者,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其实正好是他的事业高峰期,但为了更好照顾陪伴病中的母亲,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一直到母亲离世。
第三个感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良是孩子最好的教养。
此书的作者曾是环球时报着名记者,之后成为了世界知名出版社副总裁、总编辑。母亲去世后,他辞去出版社工作,成功创办了一个烹饪网站。这些丰富的阅历足以说明作者的优秀与成功。而这一切都与她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作者的母亲是哈佛女子学校毕业,一直从事公益事业,曾在非洲、泰国、柬埔寨等贫困地区和国家对妇女、儿童提供各项公益救助。哪怕在病中,她仍不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医院化疗时,碰见没钱为母亲支付药费的女儿,她悄悄帮忙垫付。病情恶化时,她写电邮给朋友,感谢他们。直到生命即将结束,她仍希望孩子们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放下工作,陪伴她在病床旁……善良、感恩、勇敢、学习、倾听是她留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把书中的一段原文与大家分享:每天早晨都要整理床铺,无论喜欢与否;收到礼物要马上写感谢信;即便在某个地方只住一晚也要打开行李;若没有提早十分钟赶到约会地点,就相当于迟到;乐于倾听,即使你不情愿;每天告诉你的伴侣、孩子、父母你爱他们;书桌上要使用衬架;随时准备上许多礼物,因此一直有东西能够送给别人;偶尔庆祝,对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