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悲剧
――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原创: 禾边鱼
刚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不断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心有戚戚,强烈的观感涌上心头,于是述诸笔端。
《狗十三》的主角叫李玩,一个十二岁的小女生,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母亲在她幼时离家,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热爱物理学的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难过不止,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继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让李玩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家人称呼新来的小狗为"爱因斯坦",她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观影过程中,我从教师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叛逆、任性的学生。李玩的叛逆、任性,我的学生身上都有,电影中父亲的那种无奈、伤感,我是绝对能体会的。但是更触动我心灵的不是李玩的叛逆,而是眼睁睁看着一个本充满个性的女孩,变成一个成年人眼中的"乖乖女".
李玩因为她的狗――"爱因斯坦"――走失而内心悲伤,进而耍性子,(www.lieshai.com)可是在父亲的"爱"的教育下,变得收敛,妥协。爸爸说的话"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我这是为你好""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这些台词不都是现在中国家庭里面最常见的吗?在这样的教育之下,李玩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甚至最后在街上见到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她也不愿相认,还害怕"爱因斯坦"认出她来。为什么李玩不敢认"爱因斯坦"?电影没有交代,但是我们都能读得懂那一刻的李玩,因为她害怕!
因为害怕,所以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害怕,所以要自愿或者被动地拔掉身上的刺;因为害怕,所以要杀掉曾经不符合"规矩"的自己。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这样的悲剧,每时每刻都能在中国的家庭里上演,都能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而且这样的悲剧都是在阳光下发生的。
看完后我是悲哀的,原因三点:一是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正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二是我竟无能为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三是我也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
我非常疑惑,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李玩充满个性,向往自由,这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可是李玩父亲教给她的生活道理,也没有错。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有的人会说,找到平衡点,可事实上真有一个平衡点吗?李玩最终的屈服妥协才是最后的平衡点吧?
我班上有一个小女生,从七年级到现在九年级,她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状态就是好动。我跟她谈心,她要东张西望;我批评她,她仍旧不能安静下来。可是她知道自己行为错误的地方,每次有老师或者同学向我"举报"她,我就非常头疼。于是我非常狠的批评她,直到把她说哭,可是她依然不改。后来了解到,原来她有一个暴力的父母,但凡是不符合"规矩",解决的方式一定会有"武力"的存在,甚至某天她到我这里哭诉,要状告她母亲"家暴".那一刻,我是又心疼,又无奈,之后我便很少甚至不跟她父母讲她在校不符合"规矩"的事情。从那之后,貌似有些好转,但仍然错误不断。
我想这个小女孩的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本天性活泼,而父母希望看到一个合乎"规矩"的文静女孩,所以每天"教育"她,然后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就用成人世界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是效果只是让孩子变得"不像自己".
实在没有头绪,我不想看着在阳光下再发生这样这样的悲剧。可问题是我解决不了,除非是整个国家教育制度,民族文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解决不了,但是我可以在今后改变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有能张扬个性,也能让他们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让孩子真正享受阳光,生活最终都是一部完美的喜剧。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