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原创: 骑士阿来 骑士阿来爱写字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花大力气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作者是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网上认识的一些大神都推荐过这本书,包括李笑来,的确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相比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读起来自然是费力不少。再加上我读的中文版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相比原著有些偏差,影响到阅读。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给读者一个读书建议:尽量去读原著,不要读译本。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着去读这本书的英文原著。
上网查了作者戴蒙德的基本资料,他现在已经年过八旬,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研究人类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学者。作者能创作这样一部巨作,归功于他对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语言文字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可见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作者为了学术研究实地探访了全球很多地方,非洲、新几内亚、欧洲、澳洲等等。戴蒙德在美国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教师,他本人获得了博士学位,美国的院士,他的妻子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由此可以推断,父母对他从小悉心培养,能取得这么大的学术成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写出这样一本具有上帝视角的书是欧美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提问:为什么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美洲?(美国是欧洲移民国家,这里的美洲指的是中美洲和南美。)又,为什么在领先的欧亚大陆上,欧洲人主导了世界,而不是中国人?
我对我的疑问的思考答案是: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启了欧洲人对其他大陆的殖民时代,与此同时,欧洲文明开始和其他大陆的文明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这包括中国人、印第安人、非洲人、新几内亚土著、澳洲土著等。在这个殖民的过程中,逐渐使欧美人具有了全球性的视野。
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中国处于明朝统治时期。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中国人还在和海洋接触。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清朝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中国人从此不再去探险海洋,错过了海洋时代。不再和其他文明接触,自然无法形成这种全球性的开放视野。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欧美人而不是中国人,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成人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大陆的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拥有了集约型的粮食生产,也就是产生了农业。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多余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农民以外的其他人,手艺人、官员等,集约型的粮食生产是产生中央集权的政府、文字等的前提,而这些政府组织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那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率先产生了农业,而不是非洲美洲呢?作者赞成“地理环境决定历史”,先天因素差异甚大。(哈哈,在此需要拼爹。)
第一,相比非洲美洲,欧亚大陆拥有更多的可以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农作物是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牲畜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作者在书中用表格的形式对各个大陆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用心良苦啊!
在此,读者可能要反问:非洲至今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肯定更多,怎么驯化而成的牧畜反而少呢?作者在此借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由此引申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以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野生动植物要驯化成农作物和牲畜必须具备的条件。比如,斑马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至今都没有被驯化。
第二,跟大陆的轴线有关系。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在纬度上的差异不大;而非洲和美洲的轴线是南北走向,在纬度上差异甚大。而在同纬度,气候变化不大;而在同经度,气候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农作物和牲畜在欧亚大陆上更容易传播,相互促进,发展的速度就更快。我认为,气候在同纬度差异不大应该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粮食生产、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欧亚大陆逐渐产生了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文字、冶金、枪炮等先进技术;并且欧亚大陆的人民在长期地和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流行病的抗体,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知道:人类很多的流行病都来自于动物,特别是牲畜。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疫,就是担心会传染给人类。
而这些来自动物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进行殖民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原本有几亿印第安原住民,由于美洲本地驯化的牲畜很少,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产生对流行病的抵抗力。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并非被欧洲人的枪炮杀死,而是死在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流行病。流行病的杀伤力是惊人的,这导致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迅速灭亡。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一两百年间,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真是恐怖!
亚洲曾经也被欧洲人殖民过,但是亚洲人并没有大量死亡,原因是千万年来,欧亚大陆彼此交流,不论是农业、文化、技术,还是病菌、流行病,亚洲人也天生具备抵抗力。
欧亚大陆领先非洲美洲大陆,在欧亚大陆上,欧洲和中国具有代表性,在唐代宋代,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领先欧洲,为什么后面就开始落后欧洲了呢?
戴蒙德在书中对比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论述相当精彩,我读到此处时感到惊喜、豁然开朗。众所周知,欧洲的土地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分裂成很多国家。
什么原因促使了欧洲的分裂和中国的统一呢?作者答:地理环境因素。
1、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的海岸线复杂得多,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国家。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像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挪威等一些国家,都位于半岛上。英国、爱尔兰、冰岛,就是岛国。
2、欧洲被河流、高山阻断、隔开,看看地图就知道,欧洲中部刚好是阿尔卑斯山,多瑙河、莱茵河虽然没中国长江、黄河长,但是流经的地方多,把欧洲大陆切割成很多块。而中国的政治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华北、华东也包括华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并且南北的水路早就被京杭大运河连接起来了。
3、欧洲多雨,农业的发展并不过多依赖于大型的水利工程。而在古代,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有中央集权的政府,这样便于对劳动力和各种资源的统一调度。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治水社会】学术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模式?中国的【治水、灌溉农业】助推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4、中国的东面南面是大海(东海渤海南海),西面是高山(青藏高原),北面是沙漠(新疆的隔壁和沙漠)。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很容易使国家走上封闭、孤立的道路。
而作者戴蒙德在分析了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后,提出了一个学术观点:【最优分裂原则】。当我读到作者这个观点时,完全是眼前一亮、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最优分裂原则】研究的是社会的分裂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作者指出,地理便利程度不高不低,处于适度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分裂导致很多独立的国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上互相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展。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在航海上互相竞争,地理大发现使各大陆开始连接在一起。在此需要指出,过度的分裂并不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因为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是发展技术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在帝王统治下维持的长期稳定环境,使中国缺乏社会之间的竞争,再加上皇权很容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打压,导致了近五百年来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比如,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一等朱棣死去,继任皇帝不支持,下西洋就不能延续,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受戴蒙德【最优分裂原则】的启示,我对当今的台湾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不想拓展。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与感想,也把此书推荐给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