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感 ――教学的本质思考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感 ――教学的本质思考

  1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很多种, 譬如手势、分组讨论、课本剧设、板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此次着重研读了"手势"这种教学行为。

  2

  书中以耳熟能详的"石头、剪刀、布"引入话题,以"教室举手"现象阐述论点和思考,即"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书中认为"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类似‘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模糊多义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将这种"确定与不确定的模糊表达"升华到个人的创造性上:"确定的思考或者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禹雁,探索的进行着的行为。"进而阐述到"手势"形式的影响可能是长时间持续不良反馈的,譬如日本小学时闹哄哄,高中后却麻木、沉默。最后,本节给出了克服"手势"教学带来的影响的解决办法――"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能够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3

  看完本节,有一种似曾相似、愕然惊醒的感觉。被应试教育磨合多年的我们(教师群体)不也是在这种"手势"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吗,我们身处其中,却又无意识的散播这种"手势".其实,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形式本质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但是在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背后,我们是否忽略了以教学精神为指引的形式载体输出。我认为本节作者所深谙的教学精神与我校"启迪智慧,化育生命"异曲同工。一直以来,我们以师者自居,可是我们却在内心深处的认为课堂上学生和老师身份划分的合理性,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个人的平等性与尊重性。在课堂上,若我们与学生以朋友身份自居,而非等级制度的"老师与学生",将每个学生视作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我们老师值得学习和欣赏的地方,那我们的课堂是会大大减少这种无意识的"手势"教学的。

  4

  每一名学生在含苞待放前,都是一粒潜能巨大的种子。作为师者的我们,应该尝试去提供每一粒种子孕育的阳光和土壤。而非一刀切的"赞同、反对、提问",也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指标考核的严格而走形而上的表象教学,忽略教学的本质"启迪智慧,化育生命".在启迪化育的同时,要注重避免因老师个体"控制欲"、"秩序欲"、"完美式"的程序教学,比较理想的是开放式,"废话式"(畅所欲言),倾听式,"母爱式"以及"探索式"程序教学。

  5

  小学的教育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以及独立思考,认识思考的重要性。犹犹豫豫模糊的思考是一种对自我认知和周遭认知的深层次思考,思考清楚了也会有"赞同、反对、提问"的效果,但我们不能越俎代庖的取缔或剥夺这种思考的过程。因为这种这种模糊的思考才会让智慧持续性的启迪,才能让启迪后的智慧潜移默化地的影响个体的生命。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切记要跳出师者固定的特定思维与刻板印象,因为"手势"都是老师创造出来的,要深知"灵魂的工程师"下的重义。因为老师是如何思考的,对事物是如何倾向的,这些都会在教学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学生的首任"模仿",进而影响学生的体验和心理。因此,只要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的更新自我认知,挖掘自我的生命认知,以更合理更同情的方式去撒播"智慧启迪,生命化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成长。切忌因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而去否定不同,潜意识的统一"赞同、否定、提问",因为存在即合理,毕竟水无常态,教无常形。"启迪智慧,化育生命"永远在路上。

  文字 |王佳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