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
――文艺座谈会发言稿
文章按体材可以分为应用文和文学作品两大类。应用文包括新闻、科技论文和公文。写应用文,就是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毫无疑问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应用文最好言简意亥,语言精确,讲究消极修辞。学校教我们写命题文章,一般是先立标题,确定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再立提纲,刚举则目张,言之有理,然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这个写作流程写应用文较好,搞文学创作,其实有些被动。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四大类,应该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举。梁衡先生说的“二为”,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没有了思想性,就没了灵魂,文章就成了行尸走肉。文章为美而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属性,一方面文章的自身形式讲究修辞和格律美,一方面是文章的内容要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人物美。我们描述或塑造出的自然形象或人物形象,为什么能感染人?因为有美感。
美感包括感觉、情感、情操三个层次,所谓深刻的美,就是从感觉美和情感美层次上升到了情操美层次。
文学即人学,动物也有感觉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高尚的情操,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幽默感等,能否让读者产生高级的情操美,是我评价文学作品水平的标准。
文为心声,文学作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有的文章风趣诙谐,透露着作者强烈的幽默感,这是一种难得的美感。幽默是智力、情感和价值观上多重的优越感。幽默者三高是智商高、情商高和志商高。这个高志商就是价值观的优势。有了高志商就很容易拥有高情商和高智商。如果认知能力代表智商,把控情绪能力代表情商,那么这个志到底是什么呢?
志,第一是指目标。用应用文来描述: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追求,就谈不上成功,成功就是实现了某种目标。目标理论,把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志”主要指长期目标(战略目标),即所谓凌云之志,鸿鹄之志。哈佛大学的一项调研表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很早都有清晰的长远规划,这样的人可惜只占3%。有一种明志技术就叫目标视觉化,比如梦想版,愿景图,蓝图。贴在墙上加以具体图片表现或通过冥想生动感觉,又叫daydreaming白日梦。这其实是调动右脑和潜意识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诗以言志。
如果用诗歌语言描述:
“如果你知道你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对于没有目标的航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志,第二是指志气。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原句可知,志主要是指心态。前半句指的是决心,最大的决心产生最大的勇气和智慧。后半句指的是苦心,苦心孤诣,强调简朴的物质生活是维持志气的重要前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志”字,士下有心。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想人格,“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不怕死的人是最可怕的。这比君子要勇敢的多,君子给人感觉太文,近于白面书生,让人难以敬畏。当然,我们说的士,是对集体对社会有牺牲精神的大义凛然之人,不是指武士,更不是为一己之私,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不怕死,随时准备牺牲是第一流的志气。不怕苦,以苦为乐也是第一流的志气。孟子主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菜根谭》要求嚼得菜根,“梅花香自苦寒来”。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苦就成了良药,成了人生成长的刚需。
志气是一种特殊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种虔诚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孟子一向主张养浩然正气,他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也”。于谦的诗《石灰吟》明确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高尚的人格尊严,什么都可以舍弃,包括生命。有了这种视死如归的“大丈夫”心态,真是当不当皇帝也无所谓。
不怕死,就容易做到襟怀坦白,淡定从容,潇洒大方,不怕苦,就容易做到表里如一,不卑不亢,拿的起放的下。有了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志者,就是大儒,大君子,其心态水平不次于佛,不次于仙。心中有了比生命还重要的追求,又不怕千辛万苦,信心,专心,恒心,开心,静心,细心,小心,虚心等好心态都会油然而生;智力的飞跃,气质的升华,免疫力的提高,精力的充沛,也水到渠成。还有什么事成不了的?
志当存高远,这是指目标与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全人类的进步与解放而斗争,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普度天下苍生。听听这志向,就知其人格有多高,也可预见其社会成就有多大。
用诗歌抒发志向和志气,这就是诗的使命。一则短小,利于当做”座右铭“,二则美妙,读来琅琅上口。志气对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诗歌就是自我励志或激励他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