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抽丝剥茧,触摸时代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抽丝剥茧,触摸时代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

  作者:郑直青年

  智慧青年/正直青年

  我的前任班长/她的现任学长/你未来的纸短情长

  小编语:"听友人说"的又一篇约稿,听理工科大佬说经济会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是扑面而来的大标题、小标题、连续箭头吧?条理清楚,逻辑缜密,你想知道他用了多少个"因此"么?

  现在看来"听友人说"这个名字起得还挺好,关注点不同,感受也不同,"说"出来的东西就更不同。我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但是我的友人可以呀!你愿意和我们一起碰撞出点火花么?"听友人说"一直在等你哟!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同学, 平常会看新闻, 对于新闻中出现的"降杠杆","去库存"等经济术语十分陌生,但同时隐隐地觉得这些词语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自己的生活,并且这个影响机会非常巨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刘鹤的著作《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 是在十九大之后的副总理,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作为学者型的官员,当下的施政逻辑一定可以在他之前的著作中看到端倪,找到源头。因此,在一个经常光顾的旧书网上下单了九五品。

  读完之后,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当前的高层对于经济形势和经济风险保持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基于此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我的读书重点就变得很简单, 从书中所谈的理论中找到与当前政策的契合点。

  1. 内容概览

  本书成书于2011年, 作者刘鹤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十九大之后地位上升明显,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央企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于当前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也能代表高层的看法, 因此当下的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必然能从其著作中找到痕迹。

  一般领导干部通常会在退休之后才著书立说, 在任的高级领导著书的并不多,所以这本著作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本书分为了七个部分,七个部分分别由国内财政、金融机构顶级的经济专家组成研究小组执笔,参与编写的专家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开行、北大等机构,最后再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七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

  "两次全球大危机"指的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前者通过罗斯福新政得以解决,后者通过全球国家携手进行经济刺激得以度过。今年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第十个年头,今年似乎也是多事之秋: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等国)的货币贬值……以史为鉴, 希望在阅读历史中,找到未来的出口。

  本书的第一部分从整体角度,对两次危机的财政、金融、人口、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到第五部分, 分别对经济金融、货币金融、金融监管、国际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详细解释不同维度中两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应对过程;第六部分,从宏观层面,呈现全球经济学家对两次危机的看法,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第七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等层面来解析经济危机, 并指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和隐忧,寻求应对之策。

  这几个部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从我理解的角度, 对书中的关键内容分成了这三个点。

  ?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1929大萧条: 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不能很好的被市场消化->利润率下滑, 资本进入股市,投机高涨 - >货币量化宽松->负债率提升->美联储为了抑制物价,货币紧缩- >资金链断裂

  2008经济危机: 次贷盛行,杠杆率过高->负债人无力偿还房贷->出现资金链条的断裂->金融危机之后,影响实体经济->出现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的应对:

  1929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基础设施建设,二战导致需求大增,消化过剩产能

  2008经济危机: 全球联手,进行全球层面的经济刺激, 中国是4万亿救市,美国是7600亿美元的救市,同时降息。

  ? 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1929年大萧条:二战之后,权利格局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2008年经济危机: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对于经济贡献率增大, 影响力也逐渐增大。世界的重心,从G7向G20转变, 世界政治格局慢慢调整。

  2. 书中结论对当前政策支撑

  书中涉及了很多的内容, 笔者能力有限,从当下比较热门的概念,(www.lieshai.com) 如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体经济发展、去杠杆与这本书相关的契合点进行一些说明。

  2.1 全球危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向世界郑重宣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之后在各种国际场合,我国都在将这个概念向世界推广, 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进行着更加明确的解读。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开始持续推进;

  2013年,原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

  2015年,柳惠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秘书长;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宣布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2016年,G20 在杭州举办;

  2017年,中国就任金砖五国主席国;

  十八大之后,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从官媒的报道来看, 中国也谋求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为什么在十八大之后会出现这种如此明显的变化?

  在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的出现,会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大萧条之后,头号工业强国的美国,在世界上开始成为了主导世界的超级大国。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也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美国在全球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金融影响力。由于英美本身具有相同的文化,整个实力的转移过程相对平稳, 没有发生剧烈的冲突, 曾经的大英帝国服服帖帖的成为了五月花清教徒的小弟。

  大萧条之前的1900年,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为22%,大萧条之后的1940年, 美国占据了全球GDP的35%.之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独领风骚, 经济比重在世界占比持续扩张,在1960年左右,一度达到了40%.

  对于40%占比你可能没有概念,我们举个例子:2017年,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这些省市的GDP之和占全国的总量为36%. 想象一下, 华东地区每一个省市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影响力本身就比较大, 如果这个地区捆绑起来,对于国家的影响力会有多大, 对于其他地区的压迫感会有多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美国在世界GDP的占比持续降低, 在2008年之后基本维持在22%左右, 但是体量依然非常庞大。

  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GDP增速很快, 在世界GDP占比也在持续增加, 2017年达到15%.新兴市场国家,以金砖四国为例,2000年占比7%,  2015年占比22%,2015年基本与一个美国经济体量差不多。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很快,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增速比发达国家多出来3%~4%, 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了强有力的支撑。

  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了谋求话语权的增长, 也渴望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不断扩大全球影响力。

  参与全球治理, 不仅需要经济实力作为背景支撑,同时需要先进的理念, 而命运共同体,用包容征服世界。

  基辛格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美国是二战之后出现的超级大国, 从二战之后的百年时间中, 将会出现新的全球大国。中国会不会是这个全球大国?

  2.2 实体经济是解决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

  今年11月1日, 高层领导开了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 主题很明确,就是给民营企业打一剂强心针。民营经济占据了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个"56789"的说法: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对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民营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最近几年提出的促进经济的概念尤其多,"双创"、"军民融合"、"供给侧改革",这些新的词语无一不代表了对实体经济的渴望。

  刘鹤任职的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民营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解决真正认真发展实体经济的企业的困难。而之前的P2P爆仓, 也就是向所谓的过度金融创新,虚拟经济say NO.

  为什么要这么干?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链条:技术进步-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财富积累->经济转型不及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累积的财富无法投入未来的潜力行业,只能在金融系统中"钱生钱"->房地产,股票产生泡沫->金融结构性风险,监管不力,金融机构通过衍生品盈利并转移风险->资产泡沫破裂,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受损,产出减少,失业率增加->社会不稳定。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微妙的环节中。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实体经济收益不高,大部分人把钱投到了股市、房市中去, 而这些狂热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很多钱没有真正产生新的价值,尤以房地产最为严重,一个房子,单纯只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价值不断攀升, 看似繁荣的经济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实体经济衰退, 所有的繁荣都将坍塌。

  去年,在出台严格的限购令之前,几乎全国各地,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所有人有一个共识,认为房价一定会继续涨。每一个人都在想尽办法狂热地买房。房子价格也持续攀升, 四个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可以买下美国, 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狂热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当然,作为个体肯定有很多的机会获利, 但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 这无疑是荒谬的。

  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从房地产开始的,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从2001年到2007年,每年房价以10%的速率在增长,04年布什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家庭搬到自己的房子都会觉得美国比其他国家强";股市从03年的3700点涨到了07年的6800点,但是制造业比重却从22%降到了10%,资本持续流入股市和房地产,之后出现了经济危机。

  这个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就在于,经济增长,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良好增长, 收益率大于房地产和股市, 资金就不会从股市和房地产中流出(除非是限购限售的强制政策)。

  因此实体经济发展是破除一切困境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2.3 去杠杆 防范系统风险

  城市负债率太高,国务院叫停部分城市的地铁修建计划;

  负载差不多天津一年GDP的渤海钢铁破产重组;

  联通混改,引入腾讯解决负债率过高;

  部分基层老师领不到工资,就在于县财政负责太高;

  为啥降低负债率?

  原因就是负债率太高会出现银行无法把钱进行回收,银行无以为继,进而出现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率达到GDP的370%,目前中国地方债240%,负债率远远超过税收能力。

  我们的债务危机到底有多严重?今年年初,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北京参加某论坛时,谈及地方政府债务时称,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40万亿是什么概念,去 年我国的GDP约为82亿元人民币,全年财政收入约17万亿,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负债额已经超过了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如此庞大的债务地方政府要如何偿还,不用说本金了,债务利息支出都有很大的压力。

  偿还不了,风险很大。

  3.总结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多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管中窥豹。但还是强行阅读下来,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当下经济困境,和一些根据历史已有的危机进行的验证。

  当前,伴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针对各国征收关税,美联储加息,美中之间贸易战, 全球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内部经济增长乏力,房地产泡沫。

  2018年甚至今后的几年,看起来并不好过。

  对于个人而言,无力改变这些, 但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能够明白一些运行的规则,对大环境保持敏锐,能够尽量去看懂世界的变化,如果能在这变化中,作出一些顺应时代的选择,小日子就不会过于艰难。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