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书生本色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新媒体工作室 青年文法
又是一年国庆,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翻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早听闻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着力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于是更为听说先生是本校校董之一而与有荣焉。
翻开书,读起久违的文言语句,像是和先生直接对话一样,亲切而熟悉。初见目录,《中学修身教科书》《智育十篇》等章节,更是让人直接地感知到本书的分量,这些文字不仅浮于纸上,更是跨越时空将先生的谆谆教诲带给后世众人。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听先生关乎做人和生活的礼教,真切感知着成长的力量。
本以为先生会从宏观的角度大谈青年人的修身立世,读书后才知道先生是个极其细致的人。俗话说,细节处见人品。也正是细节处的点滴才最能打动人心。先生在《修己》里表达了自己对中学的青年在体育、习惯、勤勉方面的期待,用正反论证生动地阐释了“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道理,让读者心悦诚服。
先生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更是勉励青年人将目光放置于家族、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每一章的大论下都有五到六个具体的小节,这些小节涵盖方方面面,对青年人的整个人生都做出了颇有远见的指导。先生自己秉持思想文化拯救中国的观念,身体力行,书中中西方相结合的文化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为之称快。
每次读这种特别的教科书时,总是格外慎重。因为作者的思想决定了书的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提供了生活的方法。而《中国人的修养》当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一字句都是先生真正想给青年人讲述的,而不是空谈理想主义。长篇大论或许可以博得广识的赞美,但本书字句精炼,毫无累赘之词,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在自述中总说自己有所不足,其谦逊、儒雅的气质也体现其中。《美育与人生》结尾中“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一句,刻画出我心目里最最理想,也最最惬意、安适的生活,若是世间人人皆得此法,就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
浅读《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更理解先生说的“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更是看到先生在混沌的乱世中为理想点灯的执着与勇气,食物断然可以饱腹,而唯有理想才能做到自救与救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执行,我们后辈应当继承先生的风骨,认清世界、秉承初心。
书到此就快读完了,做人的日子依然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生的教导与理想,每走一步,都是安稳而有力的。
一代青年以理想的号角传奏当今时代,振聋发聩,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