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主的奇迹》有感――奇迹,源于最大限度的激辩和妥协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民主的奇迹》有感――奇迹,源于最大限度的激辩和妥协

  原创: 初心不忘法律人

  编者按:美国著名传记女作者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所写的《民主的奇迹》使得笔者阅读之后感慨颇深,并从辩论的视角来理解这本书。正如笔者所言“争辩,是属于思想层面的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受益的不仅仅是双方当事人,还有一群又一群的受众。辩论的最伟大魅力就在于你在靠近真理,但永远无法真正靠近真理。”

  作者简介

  曹贤峰,法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初心不忘法律人微信公众平台团队成员。

  震撼人眼球的好莱坞大片、坚持初心的《阿甘正传》、科幻大作《星际穿越》、寸土寸金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的硅谷、亦或是极尽发达的教育,像计算机巨头的斯坦福大学、名人层出不穷的哈佛大学、底蕴最深厚的普林斯顿大学等。我想这些是许多人对美国的直观印象。当然了,除此之外使人可以联想的到的美国标志还有很多。可是,最令笔者惊奇的莫过于美国的发家史。

  记得,以前学历史时,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日本,恐怖的战争使这个国度走向了极端主义,而不断地探索学习的精神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经济体;另一个国家就是美国,短短二百年历史的国家竟然独领世界风骚快一个世纪,让我惊奇不已。

  后来,经过慢慢的学习,关于美国如此突飞猛进发展的原因有了更深的认识。加之最近读完由美国著名的传记女作者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所写的《民主的奇迹》后更是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一方面,笔者为本书的精彩描写而叹服,正如“科斯科书评”中所说的那样: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可以写的比这位美国一流的传记作者更生动。对于美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完全可以借阅或者买一本来细细品读一番;另一方面,本书所述的主要是关于联邦制宪会议的诞生及发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笔者发现这段时期美洲乃至世界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今天的美国。笔者甚至都有这样的想法,没有当时的1787年宪法,就不会有今日这般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本书共分二十五章,较真实的记述了1787年5月份到9月份联邦宪法制定的127天的故事。这次以修补旧条例为掩人耳目的联邦大会,实则是有志之士们要改变1776年以来松散的邦联制度,制定一部前所未闻的宪法。至于何为邦联?何为联邦?笔者为了让读者朋友们更好的了解它们,加深对美国历史的了解,想粗略的谈一下。

  邦联制度,就好比我国的东周时期,诸侯割据并各自独立,但是仍坚持以周王室为天下之主。仅仅是名义上受周王的统治,税、权利、军队实质上归诸侯自己拥有;而联邦制度,即如同一个家庭,有父母和子女的共同组成。父亲对子女拥有领导权威,控制这家庭的经济,决定着子女以后生活安排,但是子女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并且这也是做父母的希望的。

  书中给笔者极深的印象的几处,是关于利益的争夺与分配。下面,笔者与读者朋友们交流几点个人看法:

  一、无底线的退让是懦弱,有原则的让步则是妥协。

  在政治领域,妥协是门艺术。对于推动政治的发展,力量巨大,无论是英国的关荣革命,还是今日的1787年宪法,体现无疑是明显的。18世纪后期的美洲,刚刚脱离英王室的殖民统治,百废待兴。姑且先不论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虎视眈眈。就看看美国自身,大州与小洲的猜忌和冲突、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工业经济的纠纷、农民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以及种族问题。表面上,各个州的代表们在争论的对象是究竟继续坚持邦联制呢,还是实行联邦制?但实际上就是利益的争夺与分配。

  曾今,康熙皇帝下江南,看着来来往往的商船。问身边的大臣:这般忙碌为何?

  纪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的道理都被纪晓岚一句道破。

  透过本书,我充分的看到的妥协的无穷魅力。建立一个三权分立式的共和制下的联邦制度,对于如何笼络大小州的代表,作为代表之一的迪金森提出,参议院的人选应该由各州指派。书中原文记述,他希望美国的参议院能由最为显赫的人士组成,一以身份,一以财富,和不列颠的贵族院越接近越好。如此,便极大的保护的美国的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上流人群的利益,同时也吸收的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为新成立的国家献计献策。要知道,当时可以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绝大多数都是有财富、有威望、受过系统的教育的上流社会的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威尔逊等人坚持“直接来自一切权力的最终法源―人民”。考虑到均衡,设置了众议院,并且众议院的代表是来自各州人民民主投票产生。其中最有意思的“五分之三代表”,即五个黑人只能相当于三个白人票数,也从此可窥种族歧视的现象。此类种种,还有很多。

  二、撼泰山易,撼人心难。

  众所周知,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变社会的运动,革命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变社会的运动。最大的不同大约是革命多是多是伴随着激烈冲突和流血牺牲。在联邦大会结束后,《宾夕法尼亚邮报》仅仅就第二天便刊登了宪法全文,迅速在整个十三州掀起了讨论的热潮。紧接着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疑问、诘难、批驳、反对、拒绝,麦迪逊、汉密尔顿、杰伊等人积极利用邮报、文章、演讲等形式,向世人讲述联邦制度。颇有开民化、通民智之功能。美国立国之初,确实人才辈出,个个都思想自由且年轻力盛,他们深谙思想运动的巨大力量。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也有其强大的能动性。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是根深蒂锢的旧文化,就像近代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时,竟然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而地球的另一边正借着火车飞速发展。

  纵观各国变法,失败者有之,成功者亦有之。无独有偶的是,思想运动总是先行。就比如近代中国变法图强,是先学习器物,再学习制度,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流血牺牲式的黯然离离场!究其缘由有很多,但是笔者以为旧思想中的糟粕是主要的因素。

  三、激辩的程度与接近真理的距离成正比。

  言论自由是现代国家都有的最基本的人权内容之一,允许争吵、辩论,我国不也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本书中的体现更是如此,127天,有分歧、有冲突,但是一直都是在桌面上摊开了讲。制宪会议中,不作公布的会议记录、允许“出尔反尔”,就是为了让人说。在本书中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十章、第二十三章和第二十四章的体现最为明显,宪法公之于众了,律师、议员、记者、匠人、农民等,都在发表属于自己的看法,有人疑惑不解、有人怀有最大的恶意来质疑、有人支持......

  看到后半部,笔者突然觉得美国1787年的宪法可以成功制定出来,有一半的功劳是要归属于那些反对者的。书中威尔逊说过:“顾忌自己利益的是人的天性,当我说有人去反对、破坏今日联邦大会的杰出成就,正合乎一群庞大、且可敬团体的利益时,并没有影射任何个人的意思......但凡在现有的制度下得利或期望得利之人,自然会反对宪法大会建议的新猷―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宪法会妨碍到国家利益,而是会耽误他个人的利禄。”不仅仅是鲍恩对威尔逊的睿智与辩论所折服,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也看到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笔者相信正因为反对的声音存在,才能敦促制定者们小心翼翼不敢大意,才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及时弥补。这应该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读过了本书,让我对辩论又有了一层认识,争辩,是属于思想层面的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受益的不仅仅是双方当事人,还有一群又一群的受众。辩论的最伟大魅力就在于你在靠近真理,但永远无法真正靠近真理。

  本书是一篇传记,纪实性较强,作者用小说的笔法生动再现了历史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尖锐对立的政见,可以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收益良多!

  以上是笔者的感想,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斧正,更期待可以与读者朋友们与笔者交流你读过的好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