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年半》有感
青草地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收到了《扬子晚报》前总编辑刘守华先生邮来的《七年半》一书。甚是惊喜,伴着窗外淡淡的桂香,以学习之心拜读全书,感触良多。今利用这个国庆长假,记下感悟,聊以分享。
《七年半》一书精选了笔者作为总编辑的七年半时间里的129篇评报实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新闻业务资料。不仅对传统媒体有实战价值,对新媒体也有借鉴意义,甚至对我们医院的品牌创新、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书同时也是对作者职业生涯的总结,体现其对职业的尊重,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对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其心中深远处的理念支撑。笔者对传媒行业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自我总结、自我提升在书中都有体现。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各具神采,却又相互应和,相得益彰。通览全书,无处不体现一个媒体人启迪大众、引领社会的影响力。作为读者,同时也是和“扬子”有着多年合作经历的合作者,读书如历事,每一篇文章背后体现的故事直达心底,精造媒体的工匠精神无处不在。其中“见微知著,莫以善小而不为”、“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品牌就是平时的日积月累”、“请大家思考个人核心竞争力”、“向报纸品牌注入融合发展内涵”、“三句话与扬子人共勉”等篇幅获益良多。
笔者曾经是卫生条口记者,深知卫生人的不易。因此,他对卫生人很是厚爱。书中也提到了和卫生人的多次合作,其中“江苏公立医院的爱心行动”,“扬子微博名医团”等我们都参与过。记得在一次报社召开的“比较中感悟‘细节’得失”主题研讨会上,报社的副总戴平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扬子晚报核心竞争力是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其中我认为最关键是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谈不上引导力、影响力,这是我们的职业操守,也是一个底线。”这段话一直深刻在我的心底。扬子人在我的心里一直是有自己底线和操守的,即便是一个负面报道,也会做的很人性。一次因为一个投诉和扬子社会新闻部有了交集,记得当时处理这个投诉的梅老师在二十多分钟的电话沟通时间里,没有一般投诉部记者的咄咄逼人,他客观、公正,给予卫生人很大的包容和尊重,告诉我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并且给予我许多指导性意见。那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交流,让我感受到扬子人的高素质,同时也记住了这样一个人。后来再次见到戴总时和他聊起这段话,戴总说:“这是我们刘总一直倡导的企业文化,它在每一个扬子员工的心里.”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才有了新闻人的良知与底线;才有了扬子人的大气、勤业、仁厚;才有了扬子的巅峰时光。至今许多扬子人和我聊起都是赞许和不舍,还有深深的骄傲!作为卫生人,我们一直在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在当前的医疗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卫生人该以怎样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执业行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该有的底线与操守。
书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功夫都不会白费,都会有所回报。这是我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七年半的终极感悟。现在,全社会都在重拾工匠精神,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我们更需要借由这种工匠精神来精造产品、精造媒体。”工匠精神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化大工业无法承载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工匠须具备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制造业和媒体,对卫生行业如是,我们要通过个性化、精细化的职业教育,推动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理念。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必须发挥好自身的辐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把工匠的匠心融入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弘扬工匠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健康中国梦真正实现。
最后,用笔者的三句话作为结语:“心中要有责任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培育自己的情商”,共勉!
文字:青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