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丝绸之路,连接路上的你我他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类书籍,洋洋洒洒几百页,砖头一样厚实,知识量很大,范围太广。不过书也不曾让人失望,通过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和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世界从一个分布的零星的的点逐步变成地球村。各个的兴衰起伏是历史规律。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一个可以持续很久的国家,世界。我们已经再为未来做考虑。借鉴曾经辉煌的模式,打造国家与国家共同的富裕!丝绸之路,联系地球上的你我他!
王智敏(绵阳分部)
2
史鉴明治
我喜欢看书,但从不看历史书,念书的时候,常常因为历史考试成绩太差而挨老师的手板。一直觉得冗长的历史事件虽比小说包含更为完整的时间、人物、事件、影响,但用不掺杂观点的态度平铺直叙已然发生的故事,让我觉得干瘪无味。历史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我所知道的唯一历史学作用,而何谓兴替,何谓历史规律,不读史的我便也无从得知。
《丝绸之路》如若放在一年之前来读,我可能也会觉得难以下咽、无从下手,在这一年之中,我断断续续拜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构建了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基础,又涉猎了《未来简史》等宏观导向性书籍,将我的视角从微小的个人感官推向了宏观范畴内的纵横交错。以经济推动历史进程为主线的《丝绸之路》,正是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途上,利用宗教统一思想、战争掠夺资源、开辟贸易路径获得财富等手段,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而经济行为的全球化则带来更为密集的思想、资源的交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欲望的驱使下,帝国不断更替,文明不断发展,世界瞬息万变,而世界运转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历史,并非单一的事实,而是融合了经济、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科技、医疗、环境的综合体,在这个庞大的架构下,经济基础作为一切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始终根据被称作"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来分配着世界的财富,而世界的中心从始至终都是据此转移的,改变的,不过是"丝路"的存在形式,从有形到无形,从陆路到海路,从马匹到车船,从丝绸瓷器到黄金石油或是稀土。
随着财富被不断地发掘,人类由动物性逐渐向社会性发展,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思想、文化、科技便逐一诞生、进化,同时又反向影响财富的再分配。在书中,可以看到人类对未知领域近乎相同的想象和恐惧、对新领域开拓的近乎相同的霸权和奴役、人们近乎相同的经济行为,通过"丝绸之路"的连接力量,将贸易、思想、文化等等推向全球化,即意味着,连接将是合作共赢,破坏即是双刃同伤。丝绸之路无形之中控制着国家的行为,掌握着世界的格局。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交流的时代,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解国家政策的动向,不被错误言论带偏。自由的言论并不都是正确的言论,而学识、文化、道德观念的总和才决定了言论的正确性,虽古语常说不知者不罪,但更应知道不知者莫妄言。你我不过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不能一一历过,但也万莫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唯有常学常新、常思常明。
历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历史规律从来不是单一的史实研究。各种因素盘根交错汇成一个结果,它是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所学的知识终有一天会被融会贯通,任何的疑问终会在某一些时刻得到又一种解答。这就是初读《丝绸之路》带给我的反思与体悟。
栾音茹(绵阳分部)
3
扩张思维
彼得的这本《丝绸之路》与其把他称作一本丝绸之路史,不如称作半球交通史,因为作者的侧重点在西半球,东半球在本书中显得不那么重要。此外,作者很强调扩张思维,毕竟有扩张就有联系,有联系就产生交通,有感而发,就循着写写希腊早期的扩张思维。
西方从来不是一个和平的地区。公元前,希腊人就想通过自己的"理想化"的政治思想和手段统治"全世界",不过最后他们失败了。失败于与爱琴海大不相同的亚非国情和他们错误的优越感――这一点上可以从亚历山大学习波斯制度建国找到依据。亚历山大从巩固自己权力角度出发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也在背离希腊帝国主义思想,他从一个帝国主义征服者成为一个平等的世界主义者以此来推行种族融合政策。不过遗憾的是他的后代并没有继承它的志愿,凶悍一时的亚历山大帝国仅仅存在了13年就土崩瓦解。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雅典人更能把所有公民平等的原则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是属于雅典特有的帝国式民主。能够形成这样的帝国式民主不是偶然的,他有几个特殊的必然条件。第一,是它小国寡民的地利条件,较小的人口规模和制度应用量达到平衡,雅典的公民人口成功与他的制度即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以及委员会所需人口达到了平衡。有了这一条件,雅典的几个杰出领导人诸如梭伦,伯利克利才能高效的进行改革,雅典的直接民主机制才能得到有效的运转。第二,符合城邦需要的人文条件,城邦所培养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城邦信心。这配合了雅典的城邦运作机制,这同时也是雅典挫败波斯和斯巴达的巨大保障。第三,是军事上的正确战略和胜利,而这一点正是雅典帝国主义扩张的关键所在,战略即控制海洋,没有这一成功战略就没有希波战争的胜利,没有希波战争的胜利,也就形成或稳固不了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同盟和提洛同盟,更不能刺激雅典的城邦信心和民族意识,自然也不能与以斯巴达为中心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抗衡,更谈不上与波斯帝国较量。第四,第一公民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作者曾这样描述:比民主政治的平等倾向更重要的,是给那些有能力的人上升到顶峰。从克里斯提尼到伯里克利的制度改良以及军事胜利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所谓的直接民主的大船的船舱公民大会,更应当把眼光看的更微观,看到船长室辛勤指挥的船长。而有了这些条件的雅典一度成为希腊地区的霸主,才能成就它的帝国式民主,(www.lieshai.com)成就所谓的雅典帝国。并以此来推销他们的政治思想,从政治思想上控制这一地区。
但他们的帝国主义式民主在以下几方面上是足以致命的。第一,这样的民主和繁荣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他们把奴隶和外邦人的劳动,公民的休闲是当作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即便是在极其痛恨雅典绝对民主制度的柏拉图的思想上也是未曾改变的。奴隶和外邦人想要进入公民阶层是很困难,而帝国统治的外邦人是占大多数的,这个大多数总会是帝国深处的炸药桶。第二,个别城邦主义严重。强烈的城邦推动了雅典的崛起,但这种强烈的情绪反而害了他们,一例是走入歧途的提洛联盟。提洛联盟本是一致对外团结各城邦反对波斯霸权的联盟,但是各城邦的贡金大部分却交给了雅典用于公共建设,这进而招致了同盟者的反对以倒向斯巴达一边。其他更有强迫盟邦航行到雅典,以使自己的案件得到审理和从盟邦夺取土地这样恶劣的例子,这种缺乏包容性的城邦个别主义政策证明了雅典的帝国主义式民主对外邦人来说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和骗局。第三,从其制度本身入手,雅典这样的帝国式民主,是有矛盾的,民主制度的泛滥可能不会导向真正的帝国主义。城邦内的公民接受民主熏陶,就会缺少集权意识,这样的帝国主义是不完整的,残缺的。所以它的失败是早已注定好了的。即便是后来亚历山大带着希腊人的帝国理想来到亚洲大陆,却迫于种种原因中道崩殂。他的子孙们也难免吃了早熟的果实拉了肚子,这一帝国主义理想也就因为现实而流产了。
提起丝绸之路,不能不提中国,彼得的这本书对东半球描述甚少,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跳脱出传统东方丝绸之路思维,毕竟我们希望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史,也不仅仅是欧洲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宋勇(绵阳分部)
4
鞭策自我的警钟
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即为"丝绸之路".作者将流淌了十几个世纪的历史精妙绝伦地编织进丝绸之路这一欧亚走廊当中。这本书是涌出历史的泉眼,一眼万年窥尽整个世界十几个世纪的流转变迁,让人在阅读中跳出传统认知中丝绸之路仅仅作为中西方货物流通与贸易的渠道,体悟到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
当一扇世界的大门被缓缓推开,宗教、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丰盛如筵的知识扑面而来。作者给了"丝绸之路"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贸易之路,也是各式各样的文化通道。书中形象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成为地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国,后被后起之秀波斯帝国所取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基督教是如何从一开始的犹太教异端逐步发展,到如今成为三大宗教之首;伊斯兰教又是如何在先知穆罕默德的带领下,冲破重重阻隔历尽千难万阻,铸就伟大的阿拉伯世界。"信仰之路"是我最钟爱的部分,在作者的描述中,看似水火不容的宗教,其实在早期不同的宗教会互相寻找共通的真谛,文化的碰撞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令人心生深受感触。宗教信仰在作者妙笔生花下,不再是丝绸之路上的星星点缀,而是丝绸之路上唱响几个世纪的主旋律。
纵观整个历史,一幕幕景象总是不断重演,各种野心家粉墨登场,各种势力不停歇地博弈,处处充满了陷阱与争斗,尽管有很多朝代更替,不过其过程与结果却又及其相似,经历繁荣也迈向落寞。但历史前进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发,我们人类也在不断地反思过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鞭策自我的警钟。
如今的丝绸之路,浸润了历史的精华,褪去了泥泞的糟粕,正在焕发着崭新的光彩。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声,提出崭新的"一带一路"发展蓝图,丝绸之路由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将在丝绸之路上继续扩张铁路干线,打造着将城市、港口和海洋相连接的资源网络,在这条古老的路线上引领潮流,走向伟大复兴!
袁渝翔(绵阳分部)
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拜读过施展老师的《枢纽》,对作者以宏大的地理和时间尺度解释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历程充满兴趣。作者以经济、地理和文化为切入点,深度解释了满、汉、蒙、回、藏等名族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展望了中华民族在"一带一路"新时代下的历史机遇。抱着对"一带一路"的浓厚兴趣,我开始了《丝绸之路》阅读。
本书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开始,一直写到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丝绸之路上充满了挑战、疾病和战争,也充满着历史的惊心动魄和各种英雄传奇。作者跳出了欧洲视角,以这块中部地带作为关键点,从贸易商道,宗教信仰,战争变革等角度详细描绘丝绸之路上的变迁。让我们认识到中亚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文明和繁荣的发源地,人类文明从这里诞生,这个地区既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发源地,又是各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熔炉,更是一个见证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只不过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者在掠夺世界其他地区财富的同时将战争和混乱带到了这曾经的文明中心,同时将暂时的技术优势错误的扩大到文化和种族优势,以至于发展到二战时残忍的种族灭绝主义。
印象很深的是关于信仰之路,在那样一个宗教与暴力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只要被认为是正义的,战争、暴力、流血就无一不是光荣的行动,这也是宗教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保卫全能的上帝是让战争变得更为正义的最佳理由",让我感受到失去理性的人类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
合上书本,不禁感慨,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如今却因战争和混乱深陷贫困,曾经的商队如今的军队,曾经的驼铃声如今的炮火声,曾经欢呼的人群如今四处逃难的平民……随着习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我们将为中亚再次带来秩序和繁荣,世界的中心也将重新回归到东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提起丝绸之路,不能不提中国,彼得的这本书对东半球描述甚少,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跳脱出传统东方丝绸之路思维,毕竟我们希望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史,也不仅仅是欧洲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舒山(绵阳分部)
6
客观地认知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自文明伊始,亚洲的中心就是帝国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为文明本身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村镇和城市。"开篇伊始,作者彼得・弗兰科潘便站在亚洲为中心的视角开始讲述丝路历史,两千年以来,在这条跨越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的大通道始终乐于被学者研究、被普通人乐道。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的内容同他的精装双封面一样,绚烂而华丽,它将丝绸之路的历史讲述成一部宏大的、美轮美奂的世界史。作者认为,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帝国的繁荣昌盛;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梦魇。"这部书犹如来自异域的西瓜,既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甘甜,也要警觉这条道路的艰辛和火辣。"
书本上的知识有了现实的意义才是最有用,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展望它的未来,更应该积极探索它在我们当今文明世界里所承载的重大意义。当我拿到书本的时候,封面上"一带一路必读书"的红色大字瞬间映入眼帘,作为世界顶级历史学家的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中国将凭借‘一带一路’主宰21世纪"的预言。作为一枚历史学渣,单读这一本书,我也很难从历史角度去探讨丝绸之路,客观地认知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在这里我就写一点对于"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的个人理解。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和组织响应支持,数十个国家与中国签署文化、交通、投资等多项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的朋友圈正在一点一点扩大。"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这意味着国家可以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将欧洲经济圈、亚太经济圈这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链接起来,成为未来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经济走廊,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地理布局。
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经济产业格局的竞争,只有经济强大了,国家才有足够的财力去发展其他,在全球各国的博弈中才会有话语权。过去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出口,最开始贸易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很大,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国外的需求触及天花板,出口贸易逐渐放缓、饱和,国内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过去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形势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础建设的完善,增速开始放缓,影响了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消费也能刺激经济,但消费的前提是人民有不错的收入。所以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寻求更广阔的贸易市场,凭借我国自身强大的传统制造业,投资亚非拉国家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去产能,更有利于建设自身需要的贸易市场。我国传统制造产能过剩,但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依然落后,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中国在全球拥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需要企业占据全球各行各业产业链的高端地位。只有竞争力提升了,企业才会有良好的利润,国家财政收入结构才会稳健,普通百姓的收入才能持续增长。
国家经济的壮大,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而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好的市场环境和国家机制。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的建立,需要我国的企业走出去,去跟国际企业同台竞技,去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的强项,目前中国的工程建设(包括我们的电网建设)已经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够重视、但潜力非常巨大的一带一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的本质目的就是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政治交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双赢的目的在于,减少贫穷、社会稳定、世界和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丝绸之路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其中的核心动力。历史已经证明,在这一交通要道,无数财富从这里经过,文化所积淀的原力在这里汇集,谁能正确地把握,谁就能赢得机遇。"中国和远邦近邻的关系,以及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将对21世纪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用勤劳的的双手创造财富,我们用智慧的力量实现复兴。我们一直都憧憬国家富强、睦邻友好、世界祥和。
李虹莹(绵阳分部)
7
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式
这是一本52万字的大部头,如果不是这次共读活动,也许我很难主动选择这样一本来"啃",一来如砖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感觉需要无数个不眠之夜才能读完;二来浅薄的觉得不就是一条贸易通道么,大家各取所需,中间商赚差价。但这种对事物的简单化、标签化,随着阅读的进程被逐渐打破,丝绸之路不仅仅关于贸易,更影响了历史。
作者彼得・弗兰科潘,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东方学专家。经过他多年的研究、梳理,在本书里通过不同的角度,带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世界历史的起落兴衰、权力和财富的更迭,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思路,给了我们解开今天复杂世界问题的机会。
作者从宗教、战争和金融三个方面,将丝绸之路对历史的影响逐一展现,将其重新定义为信仰之路、战争之路和白银之路。数千年来,在丝绸之路上奔腾不息的不仅是权力和财富,还有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宗教的广泛传播。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约而同地诞生在耶路撒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耶路撒冷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这里是东西方的交汇处,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往来丝绸之路的人的汇聚之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汇整合之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出去,这是宗教能够诞生的重要前提。
同时,作者也重新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今天的中东乱局和全球恐怖主义的根源,观点新奇但又分析的让人不得不信服。白银一度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易货币,全世界的白银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到中国购买瓷器、丝绸、香料等商品,美洲开采出的银矿,顺着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朝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活跃。与此同时,由于白银在中国和海外存在价格差,在中国白银更值钱,聪明的商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就促使更多的白银被运往中国来"套汇".进入的白银太多,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这不仅导致了物价的上涨,也使得白银的价格下跌,数额巨大的白银逃离中国市场,明朝随即跌入了通货紧缩,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解释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证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总是复杂的,没有上帝视角,没人敢肯定其中那个观点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只是在探索一种种可能性,在不断的推理论证过程中,去丰满我们的理论框架,拓展我们的思维地图。
读罢全书,带给我的启发之一是:世界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球化并不是现代文明才有的,丝绸之路的诞生就是一个数千年前全球化的产物。从古至今,国家和国家、大陆和大陆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同时,由于阅读本书给我带来的观念上的刷新,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要时刻保持苏格拉底那样的自省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谨慎的在迷雾中探索真相,而不是揣着"我懂"、"我知道"的思想把事物标签化,将自己变成自负的"近视眼".
杨盛(绵阳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