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原创: 冯卓杰
如果不是伟哥给了要我们三个月看一本书这个建议,估计我很久也不会再捧起书本像学生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我看了两本书,日本作家山田宗树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就只说一下《精进》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简单介绍下采铜这位作者。因为本人比较喜欢看知乎,在知乎上知道了一位很厉害的人。他的网名叫采铜,2011年6月3号加入知乎,至今为止,采铜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和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在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也因为如此,我对他很有兴趣,对于他写的书当然也要啃一下。
看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驱使我们走上特定的方向,此书所述的重点在于人要带着思考去生活,它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向人,尤其是像我们刚步入社会的九零后,思想复杂而方向散乱之时,学会思考、如何使用正确的思想的过程是一门证明以前的自己是否无知的学科。
和以往类似于这种教导别人为人处世和思考的书籍不一样,这本书内容干练,言语尖锐但不乏趣味所在,让我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全书集"思想"为一体,如采铜所说:"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加智慧。"让我带着问题阅读此书,与作者一同冶铜。
下面来谈谈本人的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读后感:
一: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以享乐主义的方式生活,用未来的眼光对待工作。"?就我出到社会工作三年半的时间而言,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化,因此大多数时候下了班后心理上却仍然是保持工作时的状态。因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休息时也过多地想着工作的各方面事务且思想是十分杂乱的。的确,目前我无法控制"享乐主义"和"未来眼光"之间的平衡度。但减少做让自己产生短期爽快的事情我还是可以控制的,浮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上我将试着改变这一点,带着疑问去摸索平衡。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 我喜欢的嘻哈歌手Hot-Dog的作品"差不多先生"自然而随意,但其歌词"我的差不多是天生"并非"天生".每个人对待其生活的方式都有可能带有"差不多"的成分,包括我在内。大学时我对每一样东西都是持"差不多就OK啦"的态度,结果在毕业后的半年时间内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网上曾经有人列举这样一个算术:0.99的平方是0.9801,1.01的平方是1.0201.0.02的差别差之千里,(www.lieshai.com)它意味着工作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其结果,又何谈享乐般的生活呢?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因此不断地给予自己新的长短期目标,或者大大小小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
三:"‘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我在大学毕业后的半年里,曾经因为拖延而失去过两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拖延我的专升本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确实,拖延是当代人一个通病,很多杂项的小事拖着就成为了大麻烦,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经历了半年的工作后发现,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工作上出现拖延是非常致命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利益,到最后甚至很难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在发生拖延之前应快速地将其完成,去除杂项堆积的可能。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刚开始工作时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地进行着工作,在前台摸爬滚打着总结出目前所拥有的经验。所以有时人大可不必准备好了再上场,一边摸索着思考一边实践或许会得到不错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在"现在"开始做时,不妨进行一个工作结构构架的建立思考:当出现多项工作时,以串联的形式将其完成必然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为何不尝试"立方体堆积"形式的工作架构建设呢?它可以以一个立方体的底作为基础(即最本质的工作),各边作为不同工作项构建为立方体,进行多线同步运作,在其中处理相似项并最终完成立方体的构架。一旦构架完成,又何愁构架没有内容补充?一句话总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的枝桠也需慢慢努力打点。
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工作没有错,可方向错了,一切也就白费。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才能的四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的是"人的才能皆可成长".其关键性的成长策略在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思考和实践的程度,调动可调动的资源来浏览一切,带着冶铜的疑问填补空白,进行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理论并尝试着落实并以此为基础,类似像上面所说的"立方体堆积"做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所在。
这是我在阅读此书之后所得出的主要感想,本人虽工作经验不足,但此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为工作为生活进行思考的空间,对我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想只看一次这本书就完全悟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可能,在日后的时间也会多回看多回味多琢磨,学习到里面的精髓,希望让自己成为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上都是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