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读后感:无法复制的人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无法复制的人生

  ――《玻璃城堡》读后感

  原创: 书香+Leela  北岸书为美

  选择《The Glass Castle(玻璃城堡)》,于书为美而言,有几点创新:

  就语言难度而言,它不是书为美以往常接触的青少年读物;所以在英文程度上对书友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体裁而言,这是一本回忆录memoir――书为美的第一次尝试;

  就内容而言,它也不是书为美熟悉的家庭教育类。

  但是――我们就是这么喜欢挑战自己!这本书实在魅力太大,一旦打开,会被离奇地情节完全吸引,有不会的单词,先放一边,追故事要紧,英语水平完全不影响阅读效果。哈哈,能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61周的作品,完全没有让我们失望。

  讨论会上,那也是一如既往的热闹啊。有事需要先走的准妈Mandy感叹地抛下一句:感谢阅读,拓宽了我的眼界。

  是啊,即便在西方社会价值观里,这也算是一个奇葩家庭。然而在这种被赌博、酗酒、懒惰攻陷的极度贫困白人垃圾家庭,却又有那么多无法解释的闪光点。他们有足够养活自己、养育家庭的能力和认知,却为自由故,轻蔑物质宁愿生活在常人无法理解的困境中。

  讨论中,人群中分成了大龄妈和中龄妈两派。前者有本文后半部分的作者Leela,书童May和Lorena等。她们认为年纪大了,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judge,更多宽容因而更容易看到父母的"优点",觉得其实他们很伟大。

  Lorena欣赏母亲特立独行,不介意别人眼光的强大内心。当她在纽约露宿街头,每天在垃圾桶里翻东西。当了作家、住在高尚住宅的女儿觉得很羞愧("I was too ashamed"),母亲一边批评这个国家的人太浪费并自豪地宣称It's my way of recycling,一边直接指出女儿太容易觉得尴尬,她需要接受现实,这就是她的父母―― Your father and I are who we are. Accept it.

  May说,也许是母亲生长环境太优渥,才能忽略物质需求,正如王子才能放弃尘世,成为释迦牟尼。她引用了某名句"没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也许最能准确客观地描述这家人吧。

  中龄妈对于这对父母,相对有更多的不理解。母亲固执捍卫家族百万元土地,任其荒废,却不管年幼孩子在垃圾桶里捡过期食品吃;寒冬腊月睡在几乎坍塌的屋子里的纸皮上。有两件事书香认为触及了我的个人底线。一是父亲为了赌博,把女儿做销售当家教一分一角辛辛苦苦攒起来的钱偷走,几乎让女儿离开家庭去纽约开辟新天地的梦想落空;二是他为了赌博赢钱,不惜女儿出卖色相,在另一个男人强行带女儿上楼的时候,他没有阻止,只是大度地表示信任女儿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I knew you could handle yourself)。

  曾担任精神内科医生的Nancy则从科学角度出发,指出上瘾确实是很难根治的问题。文娟和Cynthia从婚姻的角度进行了讨论,这个家庭虽然千疮百孔,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婚姻却相对稳定,至死不舍不弃。这也对作者日后择偶产生了影响。

  Angela说,书中爸爸过得不脚踏实地,但却有big dream,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起自己的玻璃城堡。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也有纪念爸爸的含义。相对而言,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脚踏实地白手起家,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但他们却有可能变成有不切实际想法的一代 dreamer.这个角度让书香琢磨了很久,觉得非常有意思。

  尽管这本书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因为参与者都是父母,我们很自然地把很多重点放在"家庭教育"这个主题上。小栗子说,父母的放手,让儿女变得更强大。作者的父亲很以她为傲,曾经说过一句话:"Whenever I think of you, I figure I must done something right" (p.279)。那他到底做对了什么?也许Leela的精彩总结里给出了一些答案。

  感谢书为美读书会推荐的这本《The Glass Castle》。这是继《Wonder》(点击查看啧啧,Wonder 这本书……)后,第二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这是一本自传,但引起太多的对自我、育儿,进而如何面对父母年老后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作者Jeannette Walls的母亲是个绘画、写作和阅读爱好者。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自由但又自我,同时对家庭又缺乏责任和担当。当我刚开始读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的行为简直荒唐。她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画欲而不去工作,为了钻戒而让孩子们挨饿,躲在被窝里偷吃巧克力,甚至带着孩子去偷衣服,并找出一大堆自圆其说的理由……

  静下来思考,却发现这位母亲对孩子们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小看的。都说作为母亲,活出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对孩子们的性格形成又深远的影响。而Walls一家的母亲就应验了这句话。正是因为妈妈的不作为,从而成就了孩子们的勇敢、独立、担当和具有冒险精神等性格。虽然妈妈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我想,她这些"金句"肯定对孩子们的人格形成影响深远,否则不会在若干年后女儿写这本回忆录后还能记得如此清晰。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作者的父亲才华横溢,用"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形容他也不为过。可他在深爱着妻儿的同时,却深深陷入了酗酒和赌博的漩涡无法自拔,做出了很多不齿的事情。尽管如此,他却在孩子的童年点亮了他们的"心灯"(或者叫"目标"),那就是建一座"玻璃城堡"!

  父亲,是孩子们对未来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源头。这个爸爸相信大自然和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他带着孩子们玩游戏、探险,而每一次冒险都是让孩子们对世界的一次探索。他带领孩子们一次次搬家,而每次搬家,都让孩子们学会对生活中物质的取舍;他教孩子游泳,让他们懂得了信任;他给了孩子一个个梦想,并努力陪他们实现梦想。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更是如此,Walls一家的孩子们学会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照顾与保护,然后一个带着一个离开父母前往纽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玻璃城堡".

  父母最终也追随孩子来到纽约,但他们宁愿露宿街头,捡垃圾为生,也不在物质上依靠孩子。以至于在父亲去世后,一辈子和他相爱相杀的母亲深有感叹地说"Life with your father was never boring".是啊,这就是生活。表面上他们是一对极其不称职的父母。但我想,他们并不是不想成为好父母,而是无力给予。他们一次次成就了孩子,也一次次完成了自我救赎。

  感谢书香,"逼"我写出这份读后感,一个加深对自己检视的机会。当我面对困境时,这本书给与我无穷力量。

  后记:

  书香5、6月那段时间经常腰疼,所以某天读书会结束赶去做物理治疗,一路按背一路闲聊。因为脑子里还在回想早上读书会的讨论,自然而然就问起理疗师是否看过The Glass Castle.其实没期待什么。没想到很惊喜她说看过,连电影都看了。于是我们展开了另一场二人读书会。我问她,这故事在你的文化看来(她是一个30多岁未婚加拿大白人),正常吗?她说也许在富足的北岸社区很罕见,不过要是驱车北上到内陆一些小镇,这种生活状况也不少见,典型white low income families (原话)。聊着聊着。 那天45分钟的理疗时间过得特别快和轻松。

  阅读可以让人的沟通更容易,果真如此。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