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庆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杨庆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柏宇航

  时至今日,中元节(纯属偶然),终于把杨庆先生的大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细细地读完了。与此书结缘,还是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同学刘欢是读宗教学的,此书为必读经典书目,导师要求他们每人一本。由于,她本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此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的是2016年才出现的),故来师大找我复印,室友斌哥告知,此书确为研究宗教学或是社会学的经典,不妨多复印两本(我二人也人手一本)。拿着复印本大致看了一些,当时就被其书中第二章“家庭整合中的宗教”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折服,之所以有此感触,主要在于书中的描写和分析与我的经验高度重合(在老家,参加的葬礼也有很多次了),让我有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后来,偶然机会买的07年上海人民出版的原版,在后来,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便又再买了一本【书影在最后】。二书均被藏之书柜。如今,打扫书柜,见之二书,便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口气,将之读完。心中无限满足之感不觉外溢,遂为之记。

  诚如金耀基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成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更被著名的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在书中,杨庆先生直言:“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实现的?”针对上述问题,杨先生通过解读大量的地方志、田野和文献资料(当然时间有点远,该书英文版的成书时间是1961年),深刻探讨了中国宗教的有无、中国宗教的特征及类型等问题,澄清了中国宗教的现状、形态、结构地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关于宗教有无的问题,或是说,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他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修正宗教的定义。“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以此观点来看,儒学不被当做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教化,它具备宗教的特质。

  关于宗教的类型,杨先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教类型学概念――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又译弥散性宗教、普化宗教、分散性宗教等)。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的神学、仪式和组织体系,独立于其他世俗社会组织之外。它自成一种社会制度,有其基本的观念和结构。比如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而分散性宗教,其神学、仪式、与世俗制度和社会秩序其他方面的观念和结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分散性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整体的一部分,在分散性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种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如此看来,在中国形式上有组织的宗教不够强大,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功能价值或宗教结构体系的缺乏。

  关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这是杨先生讨论的主体内容。从宗教在家庭整合中的作用来看,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宗教活动的中心。因为差不多各家各户在危机来临或遇重大事件,如出生、婚丧或传统节日时,人们在家里供奉众神的神龛,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比如供奉着祖先的牌位、神明的画像等等。

  到目前为止,中国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宗教内容还是祭祖,一种有助于中国社会基本单位――家庭整合和延续的仪式。下面杨先生的描述,也是我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场景,正是属于我经验范畴,所以感触颇深(也是这次读书笔记重点要记录的内容)。

  中国老百姓常常感叹,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保一辈子无病无灾,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好与坏并不完全由人类掌握,而是需要神灵力量的保佑。

  宗教对传统家庭的影响随处可见。走进任何一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贴在门上的彩印或手绘的门神,门神的作用是保护家宅和家庭成员,辟邪驱鬼。挨着门的地方摆放着土地爷的供桌,土地爷保护全家平平安安,并且监视着家庭成员恪守宗教道德和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天官则供在院子里。给家庭带来财产和财富的财神通常置于厅堂或正房里。不得不提的是灶王爷,灶王爷总供在做饭的炉子上面或旁边,他在年末要向天上的最高神―玉皇大帝报告该家庭及其成员一年的行为举止,来决定这个家庭应该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惩罚。在那些对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家庭里,还会供奉观音菩萨或其他神像,以保佑家庭幸福。在危机来临或遇重大事件,如出生、婚丧或传统节日时,人们在家里供奉众神的神龛,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每当此时,神社、崇敬的氛围就会弥漫在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于是家庭就成了宗教活动的中心。

  【祖先崇拜的普遍意义和性质】

  供桌就摆在房子的门厅或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不难看出祖先崇拜在中国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供桌上端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祖先。祖先牌位前点着一盏光线幽暗的油灯,不时地供着香烛,家庭的祭祖仪式就在这里举行。这一切表明去世的祖先在家庭活动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在阴间继续照看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并且以看不见的方式保佑家庭的幸福和兴旺。事实上,后人所获得幸福和成功都被看作是祖先工业的延续,是祖先荫蔽的结果。于是通过祖先崇拜,死去的先辈作为一种源泉始终激励着在世上活着的后人。继承传统思想的中国人认同祖先崇拜的价值,他们特别担心,如果年轻一代拒绝延续祖先崇拜,就很难避免某些无法预料的灾难降临。

  从根本上讲,祖先崇拜是一种生存策略,用以对付家庭群体中由于近亲死亡二带来的情感崩溃和社群瓦解状况的发生。毫无疑问,在情感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生者对死者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尤其当死者是顶门立户的成年人时,情况就更是如此。一个人突然撤手离去,不再回来,不仅带来情感上的悲痛,给活着的家庭成员造成精神压力,也使家人变得迷茫、沮丧,不知所措。对于家人来说,各种现实的问题立刻随之出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从哪里能获得适时的安慰和经济支持?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人去屋空的寂寞?失去亲人的感觉,正如大家熟悉的诗句所描写的那样,“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死亡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后的结局,那么对于生者来说,死亡仍然萦绕在他们中间,人们敬畏死亡,在情感上拒绝接受它,但还要承担起忘掉死亡,继续生活下去的责任。

  改变死亡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的一种方法是,假设死者继续存在,以此来减轻可能出现的悲伤和颓废消极,目的是让家庭成员再次凝聚力量,继续生活下去。这种假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相信灵魂存在,另一种是将对死者的纪念作为永恒的形式。祖先崇拜就从这一假设发展而来。儒家传统强调慎终追远,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但正是相信死者继续以灵魂的形式存在,以及进一步假设灵魂和生者相互依存,才导致了祖先崇拜中的这些崇拜行为。

  从技术上讲,祖先崇拜由两部分组成,即人死后随即进行的埋葬仪式,和使生者与死者之间保持长久关系的供奉仪式。

  【丧礼的基本构成】

  (一)安顿超度亡灵

  由拒绝接受死亡而产生一系列宗教仪式,其目的是使死者在另一世界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

  人死了以后,最普遍的做法是要“报庙”,就是立即把死者去世的消息报告给阴间的阎王爷。报庙的地方可以是土地(土地神)庙、城隍(城神)庙、五道庙(五道神)等。

  另一些宗教仪式的目的在于为死者灵魂提供安全、迅速地进入天堂的途径,并让他们在那里过上舒适生活。

  比较典型的包括:人们会给死者穿上最好的衣服,在其嘴里放入金银珠宝或其他贵重东西,在棺材里放入死者生前最常用的东西。在送葬队伍前撒纸钱也具有同样的功能,(www.lieshai.com)目的是打发路上所有妖魔鬼怪的干扰。而且在不同的服丧阶段,也要烧大量物品,如死者生前拥有的衣物、纸钱、纸马、纸船以及纸房子。纸房子是缩小的房子,包括大厅,房间,花园,家具以及随从家仆。(现在烧的就更多了,诸如手机、空调、麻将、电视、电脑……)

  烧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死者与生者的最后分离,而仅仅是为了使死者到另一个地方也能跟活着的时候一样有各种物质享受,甚至更好。

  接着,尤其是家境好的家庭中,在人死后七周内,每隔七天都有一个宗教仪式来安抚死者的灵魂。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要请道士跟和尚诵经。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帮助灵魂成功地通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活动中包括帮助灵魂穿过“奈何桥”。这是死后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把阴阳两届分开,人们相信死者灵魂从这座桥可以最后看一眼人间,“奈何桥”也由此而得名。在有些地方,在人死后的3到7天里,要举行一个复杂而精致的仪式,其中一个内容是在院子里或房屋前放一个大的纸桥,在和尚唱经的同时,通常是死者的长子捧着死者的灵牌一步一步,上桥下桥,最后把桥烧掉。悼念者的这种行为强化了这一信念:尽管亲人的生命终止了,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

  (二)保护生者免受鬼魂的困扰

  我们上述的宗教活动,一方面表达了生者拒绝接受亲人死去这一现实的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取悦死者灵魂的目的,希望死者能用它超自然的力量来福佑家人,使他们免受各种灾难的困扰。

  但是,除了依靠死者灵魂保护之外,由于死亡本身很可怕,人们还是对死者怀有某种恐惧嫌恶之感。死亡被认为是邪恶的,受死亡支配的人没有人性,其行为不可预测,或许会加害于人,哪怕是自己最亲密的亲属。因为,它是不自主的,没有自我意识的,也许因为喜欢,因为爱,与亲属发生联系,依然可能会造成伤害。因此,人们也要采取某些措施,通过丧礼仪式的种种设置来防止亲人死亡或是其他相关灵魂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尸体在放入棺材之前,通常脚对着门;比如由于害怕死亡具有某种神奇传染力,人们忌讳丧主到自己家里串门;比如参考中国农历并借占卜来选择最佳的日期和时辰;比如坟墓风水的选择;再如,为了把在丧事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邪气从屋子里驱赶出去,葬礼最后要烧掉丧服……

  (三)悼念方式

  另一种缓和由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情感冲击和震撼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常见的哀悼活动来表达。这包括大声恸哭,最好是让街上的人也能听到;吃粗茶淡饭,用最简陋的器具,换上由最廉价的麻布做出的丧服,忌讳平时的衣服,不许戴色彩鲜艳的装饰……在服丧期间,所有喜庆活动,如婚礼或生日庆典,全部禁止参加。

  在很多中国传统的哀悼活动中,尤其是在哭悼仪式上,很容易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凝聚力的存在。直系亲属――通常是死者的儿女或配偶――大声哭泣,是在真诚的表达伤痛。丧主的家人自然是极其悲伤,仿佛被悲伤击垮了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此时那些在场的其他亲属,他们的看哭泣往往明显带有矫饰的成分。在很多场合下,大部分哭灵,尤其是死者的非直系亲属的哭灵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有时,全部家庭成员集合在灵台前,像合唱一样集体哭灵。这时,只要你仔细聆听,就能分辨出谁在真哭。

  在仪式性哭泣中,除了抽泣和叹息,还要说一些话来表达对死者的情感,希望死者灵魂升天,歌颂他生前的行为,最后一项是最重要的内容,常常要通过专业哭灵者的哭诉来表达。当然,有时候,也是由家里有才学的晚辈,撰写悼文进行现场的朗读,以表达对死者的敬重与哀思。

  (四)凝聚家族与重振家庭地位

  通过葬礼上的一系列活动,丧主家庭与直系亲属以外更广泛的人群重温固有的关系,以重申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使家族组织得以巩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安排一系列活动。比如给亲戚和朋友发讣告,不仅仅是通知人们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而且要邀请他们参加葬礼和哀悼仪式。这是努力聚集社会群体中的亲戚和朋友,亲友群体的规模,也代表着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如送花圈或送钱,吊唁礼物都代表着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对失去亲人的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象征着家庭与亲戚朋友间的社会联系。

  【祭祀仪式】

  在葬礼的最后,代表死者的灵牌与其他已故祖先的牌位放在一起,至此,死者已完全被认为安息在灵魂世界里。在世的亲戚和子孙要不时地去祭奠他,这种供奉又叫祭礼。通过这种精心准备的、冗长的仪式性葬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生者牢记死者的重要性。这一步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同时定时祭祀来使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关系稳定化,从而使生者对死者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

  (一)家庭祭祀

  作为一种供奉神灵的活动,最简单的祭祀形式包括:每天早晚焚香,在象征亡灵的牌位或画像前虔诚地鞠躬,芳香的烟雾缭绕,是与冥冥中先祖的灵魂沟通的方式,而且一些人认为这是对死者的日常供奉。这种与死者交流的方式,加上祖先的灵牌和虔诚敬拜等可见的象征,都在显示死者仍在生者的世界发挥作用。

  在为诸如死亡周年纪念日、重要节日、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以及结婚、生子等特殊日子举行的家庭聚会(每到祭日之时,也是家族聚会之日,今日即是如此)中,祭祀仪式更加复杂,精细,包括磕头和行礼。除了上香,还要以烧蜡烛和纸钱作为死者沟通的方式,并为他们提供祭品。其中,最重要是的供奉食物和饮品(过年时候,去祭祖,需要带着几乎我们过年可以吃到的所有东西,比如米面油,饺子,肉,水果,牛奶,酒……)食物和酒水要供奉在祖先的神龛前,仪式过后分给家庭成员吃掉(一般说法是吃了对我们有好处,具体有什么好处,其实并不清楚,但是有一种具体的好处说是,小孩子吃了之后会变得胆子更大一些……)

  同其他一些文化传统一样,给祖先供奉过的食物和酒水,随后要分给家庭群体吃掉,这种形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食物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所有社会群体中,人们都要为获得食物而斗争。通过在祭祀仪式上供奉食物,试图使生者与死者共享食物,从而使两者之间保持联系。分享供奉过祖先得到“灵气”的食物,会产生一种神圣的氛围,促使家庭成员不断地强化彼此间的忠诚和团结。

  (二)祠堂祭祀

  宗族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单位。正如祖先神灵是家庭成员的整合因素一样,宗族也依靠祖先崇拜来维持其子孙延续和内部团结。祖先祠堂,通常位于宗族村庄的中心,它一般是村中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中国南方宗族发达。宗祠的规模、精致程度代表宗族财富、影响力和在当地的声誉。祠堂的核心部分是正厅的祖先祭台,祭台上成百上千的神主牌位是宗族长久与延续性的标志,明确地提醒族人,不单是活着的人,而是活着的和死去的人共同构成了宗族的血脉。

  神主牌位不仅仅是几块沉默不语的木头,因为祖先的丰功伟绩也被刻在木头和石头上,以再现他们辉煌的过去。其他一些牌匾,刻有祖先留下的家训和箴言,以鼓励后代子孙,让他们更有上进心和道德修养。由于祖先灵魂的神圣性,祠堂成了家族传统和道德氛围的象征。

  在这个神圣的环境中,每年都要举行很多祭祀仪式。过阴历年、新生儿出生或家庭成员结婚,都有祭祀活动,在重要的节日里也有小型的祭祀仪式。最重要、最隆重的是春秋季的祭祀。春是一年之始,也意味着寒冬后万物的复苏;秋季祭祀则象征着丰收和富足。

  供品包括香、蜡烛、纸钱、食物、酒水等寻常物品。特殊场合下,还供奉生猪、羊,有时还有牛。除此之外,还供奉一盘盛着猪血、羊血与猪毛、羊毛的供品,把它洒在地上来供奉神灵,这被称作“茹毛血”,即“茹毛饮血”。

  祭祀的整个过程由司仪精信组织安排,由他宣布每一项仪式活动。供奉的物品通常由家族族长来奉献。供品摆上后,其他家族成员按各自辈分行磕头礼。如果家族的规模过大,成员间平时缺乏亲密的接触,就很有必要利用家族祭祀这种场合重新强化这一庞大家族组织的结构性地位,而家族祭礼的另一重要作用也恰恰在于此。

  祭祀仪式之后是一个盛大的聚会,族人聚集在一起,围绕在一个,有时是几百个灵牌周围。这是极为少见的场合之一。此时,成百上千的宗族成员聚集在一个地方,群体间的关系得以恢复和延续。

  以上即为家庭整合中的宗教中的主体部分,其表述的方式显现出日常语言的魅力,让人看到懂,甚至是看得到。与我们的(或者说是我)的生活经验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说,就是对我日常所见的直观表达。对于杨先生的体贴入微的观察和白描式的书写甚为崇敬。有人说,“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子曾经曰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书中材料的摘录和些许自己的感悟和总结,今书于此,聊以自慰。

  戊戌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北京。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