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河北有个李瑞山》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河北有个李瑞山》有感

  范俊海

  "五一"将至,诸事涌来,抛开琐务,坐下来静静品读《河北有个李瑞山》。

  李端山前辈是邢台市著名女领导干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国家蒙难,民族悲怆的时代,她自幼饱受苦难,但勤奋好学,正直勇敢,具有反封建意识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抗战期间,年轻的李端山投身革命,积极发展基层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打鬼子、端炮楼、除汉奸、藏公粮。解放战争期间,李端山作为区县女干部,积极组织土改支前,并动员丈夫带头参加军。新中国成立后,李端山先后担任县妇联主任、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在"文革"中遭受迫害,重新工作后,出任地区农机厂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地区知青办主任、邢台地区行署副专员。在每个岗位,她都尽责尽力,排难克艰,做出了突出的业绩。离休了,她仍然为支持家乡的改革发展奔忙。李瑞山的革命精神、崇高人品、卓越政绩。平易近人作风和两袖清风节操,使她深受当地干部拥戴,成为广大群众心中的"英雄女八路","群众知心人","百姓的好县长、好书记","知青妈妈"和信得过的地区领导人。

  《河北有个李瑞山》一书三百多页,正文书写了李端山一生的不懈奋斗历史,其生平贯穿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附录有老同事和子女们的纪念文字。

  掩卷而思,首当其冲的第一个感受,这是一部好看的作品,好看的书,能引人入胜,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翻看每一页每一章,它拉着我一步步走进那些悠远而厚重的历史中,每每忘了时间流淌,时而沉思揣摩,时而击节赞美,时而揪心动魄,时而会心微笑。走出书本,细数不清内心翻涌着多少感动与浩叹!李瑞山的形象越发清晰,她的可亲可敬,她的大度从容,久久浮现在脑海。

  事实上,纪实文学是文学作品中最为贴近历史、贴近现实的。该书情节真实生动,资料详尽珍贵,既是一卷浩瀚的邢台区域风情长画,也是一部厚重的国家民族的奋斗与发展史。同时,纪实文学又应该是文学性比较强的。如果是一部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的纪实作品,它记述的文字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只有将文学性与写实性相统一,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具有阅读魅力。以本书开篇立意来看,《引子》开门见山叙述了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分组讨论期间,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接见了李瑞山。这不仅交代了书名的由来,还爆出两大重头戏:1960年夏天李瑞山还曾受到过周总理单独接见,1961年10月毛泽东主席对南宫县"大包干"做法作过批示。读者必问,李瑞山为什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她究竟做了些什么大事?她有哪些动人事迹?读仅仅400余字的《引子》,就像一枚强劲的磁铁,牢牢吸住读者,情不自禁地去寻找答案。引子之后,循着主人公足迹,《苦难童年》《寻求光明》《投身革命》《抗日英姿》《土改支前》《创业县长》《担当书记》《"文革"磨难》《贴心后勤》《知青妈妈》《奠基复兴》《永葆本色》十二章,依次铺开,层次清晰,线条分明,串起了李瑞山经历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历程。在叙写国事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传主家庭史,既实现了作者传之子孙的初衷,也从中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

  作为纪实文学,《河北有个李瑞山》少不了大量的白描和叙事,其文字浑然天成,看似随口而道,毫无加工,实则干净洗炼,字里行间传递着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流露出清朗明快的气息。全书文字有张有弛,叙事有急有缓,艰难不显沉重,沉潜不留滞涩,激昂而不张扬,轻快而不飘滑。作者用充沛的创作灵感、朴实老练的笔调,带领读者抵达了那一段段生动鲜活的主观现场。

  说其好看,还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地道的本土书,有着浓郁的邢台乃至河北特色。

  李瑞山一生生活工作在清河家乡、冀南热土,燕赵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胸怀开阔的互融精神、追寻理想的奋斗精神,都体现在她身上。她1941年任清河县区妇救会组织干事,为了便于掩护,就是利用本村连庄优势开展抗日工作。后来到双埠庄、杜家楼一带开辟抗日工作,发展杜家楼杜玉海家作为抗日堡垒户,成为抗日活动的一个重要地点,之后同杜玉海结为伉俪。她1942年建立杜家楼村党组织并兼第一任支部书记,后由杜玉海任支部书记。解放战争开始,她动员丈夫带头参军。李瑞山从事的革命工作的历程有很多地方与家庭变迁融合在一起。前面说了,家史与革命史结合起来写,有血有肉,内容更丰满充实,更富于人情味,从多角度塑造了李瑞山的形象。本书语言有鲜明地方特色,大量的使用了群众语言、当地方言。书中对各个时期当地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描述,使本地渎读者倍感真实亲切,使外地读者得窥冀南风貌,也使青少年读者增添了许多感性知识,了解到时代变迁。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样的人情风貌反映到文学领域,便形成了"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独特风格。知名评论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曾这样评价河北文学:"你拿起书来,就那么放眼一瞧,不是八百里秦川,不是江南水乡,不是白山黑水,那种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气息就是燕赵大地。"

  如果为这本书作第二个注脚,可以说,这是一部有担当的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从这个层面看,《河北有个李瑞山》有历史担当、文化担当和社会担当。李瑞山不是孤立的个人,她是风云激荡的冀南大地上优秀儿女的代表,她的事迹与时代息息相关。李瑞山也不是超凡的人,她是一位朴实的地方领导干部。她的事迹并非都那么轰轰烈烈,但她却是我党那半个世纪成千上万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从这个基点出发,作者在各章叙述李瑞山事迹当中,始终自觉准确地交待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社会风貌和党的方针策略,自觉地把主人公的事迹汇入革命大潮中。我简要统计,作者在全书根据内容不同,先后交待时代背景六十余处。比如,在抗战期间,交代了八路军挺近敌后、发动群众共同抗日的情况,交代了假抗日、真反共的石支三部的情况,也交代了对会道门的政策,这样更可以看车李瑞山不仅有勇有谋,所作所为也符合当时当地的需要、符合党的要求。在《担当书记》一章,作者先介绍背景为塑造李瑞山形象铺张立旨:"一九五八年年冬秋冬之际,党中央己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了不少乱子。一九五八年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决议强调要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社员可以保留宅旁的零星树木、小农具、小工具、小家畜和家禽等,也可以在不妨碍参加集体劳动的条件下继续经营一些家庭小副业。"(第134页)李瑞山从实际出发,与群众风雨同舟,潜心研究战胜困难的方法,发现并总结推广了焦旺村群众创造的生产队"大包干"做法,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障了群众生活。南宫的做法得到毛主席批示肯定,并转发各地参照执行。

  李瑞山的一生奋斗史,反映了冀南大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社会伟大变革,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程。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年代,李瑞山像火炬、像火种,照亮了一方土地,点燃了一个地方的革命烈火和建设热潮。今天,李瑞山的形象具备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我们国家需要千千万万李瑞山式的干部,需要每一名党员都以她为标杆、为镜子,衡量和对照自己的灵魂及所作所为。《河北有个李瑞山》一书表现出来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素质。

  在本书中,作者浓笔重彩描述了不少典型事例,生动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感动,让人思索。比如,1956年8月,卫运河遭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水,时任清河县长的李瑞山领导抗洪斗争就写得非常详细。8月6日水位高达三十六点六四米,7日水位猛增到四十三点零六米,在临清县(今临西县)西岸决口。李瑞山率领清河县干部群众战斗在抗洪第一线,昼夜奋战,饿了啃口生玉米,渴了嚼几根高梁秸,脚泡肿了,眼熬红了。当听到涌入清河县境内的洪水在白佛庄西漫堤、在焦三店决口,李瑞上急火攻心,忽然晕倒,经抢救醒来,她匆忙说:"快报告关书记,立即死守第五道防线!通知各分指挥部,传达我说过的意见:四不准一到位!"其内容是:不准惊慌失措,不准一哄而散,不准私自回村,不准无秩序撒退;干部、民工迅速到达预先指定的各自岗位,抢筑、坚守第五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下达命令后,李瑞山夜连带人赶到第五道防线指挥部,十三万大军很快筑起四十多里长的堤堰,全县七十七个村庄、十多万亩田地、八万八千多人没有受灾。(第122页)又如,李瑞山任邢台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全区工业交通,可以说日理万机,政绩卓著,家底不厚的邢台地区工业生产的各项指标在全省前移排到前五名,邢台工业充满生机活力。作者写《奠基复兴》这一章,对当时的历背景和面上工作蜻蜓一点水,而集中笔墨,从解决磨窝煤矿亏损、村民冲击邢台煤矿、威县几位县人大老领导不同意邢清公路动工这几个难题作文章,写得神采飞扬,一个有魄力和有领导艺术的主人公跃然纸上。一些老大难问题,李瑞山在谈笑之中灰飞烟尽。又如,写李瑞山离休后,为清河耐心材料厂攻关之事写得很翔实,用了4500字。为了反映她的朴实清风情怀,在午饭上用墨:李瑞山邀请徐金在专员、王魁之副专员、计委王申主任和有关部门的同志,连同清河县委书记段连庄等,到清河耐火材料厂现场解决了问题,快刀斩乱麻。厂长王洪增请他们到当地最好饭店吃饭,李瑞山却说:"不用,不用。我领来的人,就在这屋里,吃清河的菜豆腐,吃咱清河一掰两开的馍馍。对,再腌点辣椒、炸点辣椒油。"结果,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有些没吃过的,还赞不绝口。(第224页)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历练增加、身份变化、工作对象不同,李瑞山在各个阶段各种场合的言行也有所变化,这既真实可信,也反映出作者的匠心。

  书本讲述的那些时代虽然与当下已有距离,但所提供的精神却仍然意义非凡。这种精神是困难和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奋不顾身,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河北有个李瑞山》树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时代所需要的。当下,中国人民正在以自己的创造力直面挑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行,这样的精神能够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关于本部作品的最后一个感受,是不容易。这本书的最初动机来自李瑞山的子女们。本书《后记》详细介绍了成书过程:李瑞山逝世后不久,其儿女万分怀念母亲,加之不断有前辈和亲友提出建议,为母亲写书立传的想法越发强烈。起初她的子女们拜托两位先生写了初稿,看后感到不尽如人意,曾一度想放弃初衷。他们的父亲杜玉海逝世后,又有几位前辈严肃而恳切地说:"再不写出来,就真对不住你们的父母了!"于是她们提出了修改建议。2014年,他们邀请一些知情前辈和文学专家讨论修改后初稿,大家仍不满意。李瑞山的子女们考虑再三,决定自己重写。经过准备,2015年11月开始,杜荣升、杜荣征参考大家提供的意见建议,以1958年底合并大县为界,分别执笔重写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期向,又走访亲友前辈,翻阅《县志》《组织史资料》等历史记载和前辈们的纪念文章。书稿重新写好后,2016年初,又送部分前辈、亲友审阅,几次召集家庭成员讨论,然后由杜荣升作了全篇梳理。2016年秋书稿送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涉及"文革"、毛主席批示、周总理接见等一些问题和情况,几经与出版社交涉,方得问世。在《河北有个李瑞山》书样出来后,作者又作了数百处增删修改。

  《河北有个李瑞山》凝结着李瑞山儿女们的巨大心血,是崇敬、热爱、缅怀父母之情铸起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饱含了对父母的挚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对国家民族的眷恋。终于,李瑞山的人生传奇因亲情的自发升华为历史的自觉,被创作出来,奉献给社会,传之于后代。值得庆幸的是,冀南大地上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几十年间不懈奋斗的历史和建树的丰功伟绩因这部书得以彰显。这部著作必将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变迁史、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史及家庭史被存照,激励现时代的人们及子孙后辈,助推时代列车健康前行。

  (2018年5月19日修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