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中茶云南 陈龙飞
尹沽城曾说:"愿你在这俗世多读点好书。将每日的闲暇,分一部分给寂静中温热的茶杯和新拆的书卷,去遇见经典,遇见智慧,遇见良善,遇见自己。"
香港大学在向学子推荐必读50本经典书籍时强调:"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挺感兴趣,近日有幸拜读著名社会心理学作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
全书篇幅不长,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并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做了深入分析。
有着保守主义立场和精英意识的勒庞,对"群体"这个社会现象充满了恐惧与鄙视。他认为"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他的言语激烈以至于不惜炮轰群体的不理智、情绪化和愚蠢的沉默等众多的弊端,更有甚者,他更将英雄看作群体赖以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没有了英雄领袖,群体只能是一群不如蝼蚁的"流氓"而已。在作者的眼中,一个人,无论是多么少牛的天才,一旦混进群体中就会褪去一切令人羡慕的光环,彻彻底底地成为群体的傀儡,脑中的精英想法只会永远自甘埋于脑海,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
很可能是自己的立场不坚定、阅历太浅,总觉得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了太多的矛盾,连人类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不禁让我对对作者肃然起敬――难道他是在写给中国人看?又有太多的实例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鲁迅笔下的"看客",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所谓群体,不简简单单是一群人的集合,而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 遵守同一规范,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体。群体一经形成,就固有其两面性:社会堕化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前者符合《乌合之众》的观点,后者与其观点相反。调查显示:在群体中,社会堕化效应要强于社会促进效应,我想这也许是《乌合之众》的主要支撑吧。
社会堕化效应,仅在一些小事情上就有体现,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学习。社会促进效应,当然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个人觉得社会促进效应的产生:1.团队领导者极具人格魅力或权威性,当团队成员都希望得到团队领导者者认可时,就会积极表现自我,为团队尽自己的一份力。2.团队领导是个公平的人,给予能关注团队成员的表现,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报酬。3.团队文化是一个家的氛围,团队成员间亲如手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勒庞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有用,放到当今的中国也极为适用。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大型公司,还是一个小小的社团组织,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想发挥1+1>2的团队合作作用,我们最初的梦想都是积极向上的,为了让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机制的保证、文化的呵护,更需要我们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