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找家园》有感30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寻找家园》有感3000字

  禾火长天

  刻画平凡的人物,讲述写实的故事,赚得读者五味杂陈的沉默。

  ――题记

  看到一半左右,讲述多少多少人因为小纸条上的只言片语被定罪,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我不知道我现在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被翻出来成为拖累我后代的罪状。我希望我这篇胡说八道的散文攻击性能小一点,温柔一点。

  别把笔杆给画家

  我说别把笔杆给画家,是因为他们写景太好看了,声光色相俱全。

  高尔泰就是个大画家,他写景,是有色彩的。

  "水面铺着斜阳,橘汁般一片金红。渐渐地金红变成了瑰红,又变成了紫罗兰色。……激起的波纹上闪抖着灰蓝的天光。"

  他的景还有温情。

  "里面很黑,但是冬暖夏凉,黑暗中有股温馨,我喜欢。""没有神就没有放灯的理由,也就没有黑夜里满屋子星星点点的那份美丽开心。""这是母亲会拉着我的手,指给我看天上那些最初的星星,告诉我它们的名字,给我讲它们的故事。我至今认得那些星星,记得它们的故事,它们也出现在北美的天空。看到它们,我就想起母亲。"

  他在写"园墙倒塌,园中花木凋零。只有一架忍冬十分茂盛,一年一度开满鲜花。"这要是放到什么高考阅读理解里面一定要被拿来从字面含义解释一下,再从深层含义剖析一下。就像放到这篇文章里面,一个非标准答案可能就是――前半句写家园颓景,与童年时梦里家山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家园因战争而饱受摧残,从侧面反映了日军的残忍冷酷,严厉抨击日军暴行;后半句描绘即使是在这样的萧条败景中仍旧有忍冬茂盛开放,借"忍冬"来暗喻在灰暗的日子中艰难求生的,像俞同榜一样的百姓,歌颂了他们坚韧、顽强的灵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除此之外呢?高先生还想表达什么。

  可能连高先生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吧,我觉得。我们在看一个景物的时候各人自有视角,所见景物繁多,我们自然会聚焦在感兴趣的事物上面。

  比如很有趣的一件事,我们系里一个大佬,可以算是人生赢家吧,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发了一条说说带了几张图片,当时和舍友都看到了这条消息。舍友A:他去吃了好多好吃的!舍友B:他有女朋友了?!我:他大作业码完了?!

  所以或许高先生也确实同那位《一种美味》的作者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所见即所感。高先生本性自由,在大起大落中自生一种超脱和乐观,可能他其时的焦点就是忍冬。这已经成为他习惯的思维方式。书的开篇附有几张图,身为大画家的高先生,与画作有关的插图竟然只有两幅,那这两幅一定是精华了,这是不是也是编者想要传达的什么关于高先生本人的思想的讯息?其中一副水墨,我看得特别舒服,叫《老子》。我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码代码的程序员,自然不懂什么书画鉴赏,看艺术品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层面上,说不出什么笔触渲染之类的大家评论。我就是看得舒服。我想高先生画时走了心的,水墨氤氲开来的老子有他随意的姿态,风吹一大把的胡子,花白的,那是耄耋之人的大智慧吧。有时候我觉得高先生就是一个现世的老子,不过恐怕是低配版的,这是后话。但是,他总是能在一片混沌中找到自己飘逸自得的方式不是么?就像在整个人生的残垣断壁中他总是能找到一盆忍冬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

  全书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所以看书的时候,我感觉像陪着高一起长大,一起浮沉。

  童年的时候的高的心态,就像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中的一群孩子一样,在无人管教的角落肆意生长。土地或许贫瘠,但谁说不能捡来花的种子,和着泥,种下承载太阳的希望。正是孩子的天真啊,使得他泉涌般迸发的思想无处安放。孩子可真是天使,他们这时候想的东西都是有犄角有色彩的,脑子里一堆的怪问题,动不动就爱思考个宇宙人生。这些问题强迫了一些大人直面自己的无知,他们恐惧,所以呵斥着孩子要抹去棱角。高先生少年前半段求学大抵这么逃学留级过来的,直到解放前高淳学校里来了一批思想开放点的老师。

  这批老师用标准国语授课,而当地人讲家乡话,就有了语言不通的问题。这里我深有同感。

  两年前的暑期,我有幸跟随团队去往苏北丰县支教,他们那里也讲普通话,跟他们讲也听得懂,只是有时候听他们讲有点不利索。他们告诉我在他们那儿其实都讲家乡话。我让他们要多讲多适应,为了以后走出去,他们说大家都用方言如果特意讲普通话有点儿装的嫌疑。也就了了。

  在高的回忆里,这群老师被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他们可以说是他少年时代的福音,作派"不分尊卑","不会说你刁钻古怪胡思乱想","反对分数主义".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在无声无息地萌芽。

  蓦然觉得我之幸运,求学时代遇到的老师都是开明的,他们尊重我的想法,鼓励我发散思维,倾听我的意见,任凭我把班里的百日誓师搞成武术演讲大杂烩,还夸我搞得不错……我又想啊,也许我做不到这群启蒙老师一样崇高,但我能不能给别人的生命里带去一点光?我们离开之后有孩子说想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学的生活,我拍了照给他。去年有一批孩子高考,他们问我怎么复习,怎么缓解压力。这几天又是一批孩子们考完了,在报高考志愿,一个孩子微信我,问我志愿该怎么填,她喊我"姐姐".我恐怕这辈子都不够格承担为人师表的责任。但就有一些零琐片段,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感念到高对他的老师的感激。

  比较明显的冲击应该是从唐素琴开始的。这个从小到大"正确得可怕"的优秀女学生,在经历了审查被打成右派,被折磨得晦暗无光之后,等到太平日子里她和儿子吵架,那说的还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文化素质又这么差,一民主就乱,乱起来不得了要是你当了领导,你怎么办?"依旧是"正确得可怕".但是呀,令人高兴的是还有儿子和她争吵,说她思想老朽。这吵得可真妙。毕竟时代渐渐是下一代的不是?

  从这里望后,高长大了,时代变了,人开始迫害人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60年群像

  我不想对一些残酷的现实去抽丝剥茧,我想这也不是高先生的本意。你看他写每一段故事,都没有撕心裂肺的催人泪下。他有他自己的记忆方式,悄无声息地戳人心扉。

  对母亲从来报喜不报忧的龙庆忠,他的结局是蓝皮袄几易其主。

  三位军人的记忆点都从苦难中戛然而止,直奔坟墓。

  女儿高林前一秒还在让自己放心,下一刻隔了山水听闻人去楼空。

  先生一直在频繁的苦难中看到美,捡拾生活的金豆。群像角色间,他找寻自己的定位,在各种建议和帮助下,或许曾经迷失,但最终能找到自己最想要和争取的事物。(www.lieshai.com)这个路途也许充满荆棘坎坷,遍体鳞伤,眼睛干涩,但听得见坚定的欢呼。

  常书鸿先生是高非常尊重的一位前辈,其时也遭了难。批判常书鸿先生反革最凶的,是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每次斗争会此人都要哭着问他用这些小恩小惠三名三高拉拢腐蚀青年是什么目的".高先生叙事很客观,没有夹带个人情感发表些对这个学生的看法。但是他写了常先生的思想――

  "他(常书鸿先生)说,老牛鬼这个称呼不坏,牛是善良的动物,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常书鸿先生可真让我肃然起敬。他对生活豁达,对人宽容,仁慈,对事业忠诚,是我心目中真真正正有大智慧的人。

  总之,一把松了弦的大提琴,深沉诉说,拉一曲终了,也就这样。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高潮,都是看不到的。

  写在最后

  在最后,我有点想发表一些乖张的言论,高尔泰先生本人看到了,恐怕肯定是要打我的。他说他不喜欢苏州园林,说九曲百转,有虚假感,又上升到制造园林的文化又是虚假堆砌的。依我看来,这是行业隔膜。匠人胸中自有万千沟壑,我们也不是不能评论,但如果不了解园林的艺术,不了解堆砌和缺省的平衡,不了解虚实的结合,认为别人的心血"虚假",是不是有点儿自我中心了呢?

  高在苏州上学时教学方法改革,他说"独尊观察力和精确性,排斥个性和想象力,严格的技法规范和操作程序都无不是为了客观地再现对象,以致十个学生画一个老头儿,画出来十个老头儿一个样,就像十个不同角度的同一照相。"其实真实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从作者自己角度出发的,肯定带有负面情绪。但万一改革真的是为他们好呢?高字里行间老透露出一股别人不理解他的思想,但同时他又何曾辩证地去分析过别人的想法呢?他被迫着这么学了之后,也"注意层次比较,注意块面分析,注意解剖透视,注意区别固有色和环境色质量感和空气感并逐渐从这里面得到乐趣".你看,事情总没有这么糟,还是要多给别人说话的机会的。

  拙见浅薄,难登大雅之堂。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