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研1722班王雨彤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是罗曼罗兰的信仰,也是自己内心的认知。我记得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的好,读书和脚步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这里的一个我觉得应该是"至少"吧。书是朋友,更是打开一个欣然世界的钥匙,那个地方的芬芳比得上花香,却更让人陶醉与依恋。

  也许是迷茫,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敬佩,也许是信仰,让自己能够在这段沉淀下来的日子里去用心感受那个他,也能够认真去思考那些精神,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像这个国家一样,也像他一样,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梁家河》作为党内教育材料,重新还原了习总书记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知青生活,切实让我们去品味习总书记和现在的我们拥有着一样青春年华的时候,一样少年意气风发之时会怎样迸发他青春的色彩,在他的青春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从初到梁家河时尚带迷茫的15岁少年,到离开梁家河时的从容坚定的成熟少年,这一段七年的成长不仅诉说了有关理想信念的坚持,也传达了自身修养的方法,更是给予我们锤炼意志的信心,这些都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应该学习品味的地方。

  印象中最深刻的地方便是习总书记那份对读书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望。在当时的环境里,他们能吃到最好的饭便是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我相信看过《平凡的世界》的同学都会了解得到,这些比起所谓的"非洲"黑馍馍加开水已经好太多了。吃不饱,高消耗,这对刚从北京来的知青们考验很大,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精神食粮才愈加的重要吧。王宪平在回忆的时候说到,他对近平书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瘦高的后生有着两个很重的箱子,后来了解到原来这些箱子里都是他带来的书,哲学,政治,经济,外国文学……正是这些书成为了总书记在劳动之余充实自己的手段。当时的梁家河还没有通上电,煤油灯也极其的简陋,近平书记就这样借着昏暗的灯经常读书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会去睡觉。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相信是没错的,正是因为好读书,才懂得在书中去寻求那份改变现状的方法。习书记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带领着梁家村的村民,一起修大淤地坝,修沼气池,办扫盲班等,让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生活着的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够不够,担心柴火够不够,也愈加渴望外面更宽广的世界。

  在当年的知青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的。他们评价说"不管多苦多累,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尖儿’",他们也说"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股强烈的上进心".从刚刚开始的"黑帮子弟",从顶着巨大心理压力的青涩少年,走到今日党的总书记,国家的领导人。这七年时光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人生,也都会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有时候路走得太顺反而会让自己飘飘然,就像《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一书中最经典的话语"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过程,那些在我们一时看来令生命绝望的事情,或许就是自己破茧成蝶,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

  《梁家河》虽然没有华贵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真真实实的让我们穿越到"知青岁月"中去,真真切切的感受榜样的力量,感悟那份平静感,归属感。然后,唤起自己对梦想对未来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写好自己青春的篇章。作为党内教育材料的它,也是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是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比起其他,这本书更能在故事言谈中让人理解那些条条框框的真正含义,把握自己内心信仰的实质意义,最终明白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现在的路该怎样正确的走。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样的?一样的平凡,但在这平凡里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伟大与精彩。一样的经历着人生所给予的一切的挫折与挑战。一样的感受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淳朴的情感与信任。像习总书记一样,无论在经历什么,无论在承受什么,我们都应该去享受珍惜那份属于自己阅历。缓流也好,险滩也罢,当你拥有着自己的目标与信仰的时候,你一定感受得到那份温暖的阳光。

  研1722班

  王雨彤

  读《梁家河》有感

  研1723班姚桂晓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蜕变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习近平

  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父亲习仲勋的牵连,遭到歧视。15岁的年纪,被抓到派出所,又转到少管所。最终,他选择到延安这个当年父亲闹革命的地方。在知青们心中,延安是革命圣地,然而,面对现实,他们没有了来时的兴奋,面对尘土飞扬的小土路,依山而建的土窑洞,习近平当时说:"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

  插队生活开始后,农民的那种劳动强度让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感到震惊。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习近平学会了抽烟,因为抽烟可以休息会儿。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在陌生的环境中,又有周围的质疑目光,年仅15岁的习近平感到很孤独。习近平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中挣扎,十分苦闷。

  在这个精神压力下,他选择了逃避,请假回京探亲。在这过程中他被关在派出所四五个月。后来他听了姨夫魏健和姨母的劝说回到梁家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到:"他说,我们那个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习近平反思自己在梁家河的生活,他说:"那时我年龄小,又是被迫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干活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后来他运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团结观"逐渐扎根人民,团结群众。"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人们说习近平从不诉苦,也不抱怨,很坚强。在村里人看来,习近平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他身上没有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在梁家河一队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这样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从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做了读书、修身。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煤油灯,他经常读书到半夜,他的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他会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还读过许多俄罗斯作品,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习近平说。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读书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由于"黑帮子弟"的帽子,他递交了第八份入团申请书才顺利入团,写到第十份申请才入了党。他始终有自己的执着与倔强。又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当地群众的拥护,成为梁家河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与帮助下,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7年在梁家河的生活对他来说,不是浪费,而是实打实的为人民谋福,同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我是怀着崇敬而又亲切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的,一个人的成长会有许多阶段,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初心,坚定信念,终会走出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15岁到22岁的宝贵岁月里,(www.lieshai.com)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需要,坚定了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他守护着自己的信念。在劳动的同时,大量阅读书籍,积累知识。为我们每一个青年树立了榜样,我们为这样的书记感到骄傲自豪,也更加拥护他的领导。他为我们国家的付出,每一个国民都看得到。他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追求负责,而待人接物又以和为贵,继承发展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激励着一批批青年人奋发图强。

  研1723班

  姚桂晓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伟人总是有他们好似本该就有的某种气魄,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胸怀大志,有家国天下的高瞻远瞩,王者就该有王者的霸气,王者就该有与之匹配的辉煌时代。

  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的时代。与历史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时代不是由某一个英雄人物所铸就的,她是由伟大的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为了心中国共产党同的理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创造的。

  与古代不同的是,我们的领袖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的君主,我们领袖是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共产党人,我们的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革命成功,靠的就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支持与信任,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我们才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让亿万人民翻身真正做上了自己的主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在飞速的发展,我们在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也日益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有一位好的领袖,习总书记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他不仅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又能够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是人民群众的内心的依靠,只要有他在我们的内心就是踏实的,我们就是无所惧怕的。

  一直以来,都觉得习大大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不仅具有一个国家领导人必备的家国天下的伟大胸怀,又具有似乎只有文人志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人格魅力在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后给了我更加深刻的感染。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书的封面上醒目的写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简单而朴素,但这句话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身上的巨大有点,那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根本。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梁家河是习近平当知青时插队的地方,这里发生了关于习近平太多的故事,他在这里吃过苦,经历过苦难,但也正是这些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与这里的村民心心相惜,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他在这里呆了七年,他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命运的不公,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灰暗的一段时光,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后来他在梁家河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官,高高在上,而是开始暗自下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可见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的心里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时刻想着要为人民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素养, 我相信这也是他日后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受到全国人民爱戴和拥护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梁家河》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与当地人民群众发生的感人故事,也让我们回忆起了当年他在这里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的日子,在艰苦的岁月里,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在习近平的信念坚守和艰苦努力下,他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延川县第一口沼气池,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烧火问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沼气池的经历对习近平的影响重要而深远。他一心想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带领村民先后成立了铁业社,解决了村民打农具修农具的问题,他还带领社员打了一开口甜水井,解决了村民饮水的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做的实事。

  1969年底,返城的闸门打开了,习近平当兵离开了这个他生活过热爱过的地方,经过重重阻碍上了清华,再到后来从了政,当了官,再到后来当了国家主席,即便离开梁家河后,他也没有忘记梁家河和这里的村民,时隔四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看到昔日的乡里乡亲,看到如今梁家河发展的新面貌,我想他的内心是激动的同时也会是欣慰的,因为这片土地承载这他太多的情,也给予了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继续前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研1623班

  张小强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