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创业史》有感:唯有创业多壮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唯有创业多壮志

  --品读《创业史》有感

  墨 石( 甘肃 兰州)

  我喜爱读书,然二十多年,多关注传统文化、历史经典,对于有政治印记的红色小说,基本是囿于学校课堂之范畴。入冬以来琐事减少,买的一部《创业史》,每夜闭门捧读,不觉沉醉其中,既感动其创业故事,又敬仰其可贵精神。

  搜索百度发现,对于《创业史》,在新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获得了众多层面的好评。它是一部新中国农民翻身奋斗的农村史诗,通篇烙刻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时代印记,解放的新生气氛、清明的政治风向、原味的乡村人文、艰辛的生存环境、多样的人物面孔、高涨的创业精神排列组合,汇聚构成全书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在困苦中自力更生、波折中艰苦创业的主旋律。

  入于时代而出于时代的创作选点引人入胜。新中国成立伊始,虽然千疮百孔、百废待举,但是红旗招展、群情激昂,农民从旧社会迈入新社会,如同枷锁中解放出来,既有步入新生的喜悦,又有开动创业的壮志。作家柳青先生写作《创业史》,站在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社会、歌颂翻身农民的角度,精心选取这样一个时代片断、蛤蟆滩一个关中小村、梁生宝一个穷苦人物为对象,其特定的写作背景、鲜明的时代灵魂、真实的社会气息,均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的聚焦点。虽然故事情节凝重,但书中滋味绵长,纵贯着苦中生乐、喜从悲来的奋斗情结。主人公梁生宝生在旧社会,童年丧父,与母相伴,其母改嫁后,幸逢新社会,背负着养父三代愿望,以崭新精神创业兴家,所遇困难重重,所做步步维艰,但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大众来说,品读《创业史》,均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主人公身上看到创业酸甜,从社会现象中品味世事美丑,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体验到,新生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蓬勃朝气,所以小说是认识新中国、了解新农村的一个窗口。虽然作者原计划写作的四部,因为种种原因只完成两部,但其作品情真意切、余音绕梁,"轻雷断梅初、残纵横过笋",无疑是一部入于时代而出于时代的农村题材小说的史诗之作。

  情节描写细腻、内容清而不染的写作手法令人钦佩。作者柳青先生为了写好《创业史》,主动离开领导岗位,下沉陕西农村蹲点,深入洞察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亲身体验农村巨变的沟沟坎坎,用十四年时间感受生活、积累素材。书中主要人物在新社会好政策指引下,利用人格力量团结高增福、冯有万、欢喜、任老四等人,把"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为创业信条,勇于进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牺牲自我,字里行间隐藏着柳青下乡蹲点的身影。所以先生在创作中成竹在胸、落笔有神,从远到近、由小到大,构思缜密、气势磅礴,反映的中心主题清雅高尚、催人向上,无不折射出先生一丝不苟、勤勉敬业的创作态度,胜人一筹、运用自如的文学功底,为民着想、替民说话的精神光芒。作为新中国小说开端之作,《创业史》的文学效应,影响甚广,是为楷模,为后来者写作农村题材作品,开了好头、带了好路。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均有柳青创作手法的渗透,可以说《创业史》是现代作家的精神汲养,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力作。

  遇困苦而不退、视创业重如命的进步风气让人鼓舞。创业难是每个时代都会遇到的现实,刚解放时新中国农村创业亦是难上加难。旧社会的农村,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百业待兴。《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紧跟党的政策引领,以为大家创业为己任,凭借"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正气,带领一帮穷泥腿子,聚人心为动力,靠双手为工具,建互助组、整水稻田、引新品种、割竹创收、建饲养室、合牲畜圈、帮困难户,从三五户的互助组,发展成第一个农业社,其中的创业艰辛不可细数。一批农村创业代表人穷志不短,敢于战天斗地,不畏别人干扰,用双手、靠智慧自力更生,硬是干出了丰衣足食的新气象。书中刻画的人物、发生的故事、体现的思想,看似最为寻常、实则气场宏大,应是毛主席诗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真实写照,始终传递的是不屈不挠、奋发争先的正能量。梁生宝群体创业未成何以家为、遇到困难党员先上、不等不靠勤俭奉公、集体利益始终至上的优秀品质,放大成为一个时代创业群体的进步感召力,于今日看来亦是弥足珍贵。

  用平常手法描写情景、以朴实语言凝练思想使人受益。柳青在《创业史》中,描写的农村场景自然形象、栩栩如生,刻画的人物心理贴近实际、感同身受,构筑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动容,所用语言质朴凝重,抒情描写恰到好处,有的如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记忆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成为四十多年读者最喜欢引用的名句,勉励一代又一代人正确面对人生。如"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细致把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所概括出的感情依托莫不深刻如是。

  时代在发展前行,创业精神不会变。今日中国虽已走进新时代,曾经鼓舞数代人心的《创业史》,至今仍是一座精神灯塔。1943 年,在抗日战争艰难时候,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枣园,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题词,为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劲加油,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永不落伍的时代创业精神;1979 年,邓小平为支持广东深圳"特区建设",指示"杀出一条血路",至今看来、语出惊人,仍能感受到小平同志为国家富裕、为群众谋幸福的创业谋略与昂扬锐气;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时,提出要向柳青学习,总书记之寄语,既有对《创业史》"不忘初心"的精神敬仰,又有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新生活"创业不止"的深切嘱托。创业薪火,代代相传。有道是,唯有创业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既要传承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创业精神,又要接纳勤劳为本、赚钱有道的创业衣钵,更要发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创业品质,唯此才能真正践行创业的真谛。

  纵观历史之河,尽管浩瀚如海,但创业规律不变,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创业史》的哲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应该说均有所取、值得推崇。就我所知道的历史而言,从建国时的穷困农村,到现在的富裕农民,农村变化翻天覆地,农业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所闻所见之地,莫不是《创业史》的缩影。俗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的地方前十年是先进,后十年就成后进;有的户在爷父辈是富户,到子孙代就败落,所传递亦是创业则兴、败家则亡的哲理。我在基层工作数年,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曾在乡镇引进一个创业项目,从春到秋,由种到收,一波三折、坎坷不断,在企业、村、群众的精诚合作、携手创业下,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细细琢磨其中缘由,不外乎贯穿一个道理,凡是勤于创业,必将芝麻开花节节高;凡是懒惰不为,就会一事无成、为群众所唾弃。

  读《创业史》让我懂得,对于人的一生而讲,唯读书与创业不可辜负。对于读书人来说,可以无美食、可以无华屋,但不能无书可读;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多艰难,可以多百战,切不可碌碌无为。读完全书,时至三九,党的十九大号召全民创新创业。正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望着金城山峦冬眠的大地,在淡淡阳光照射下,虽然茫茫一片灰色,但在我想来,伏藏在地底下的小草,多是忍耐寒冷,悄然蓄积能量,只待来年破土而发,装扮出新的田野,定会让人欣赏到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壮美景色。

  (本文刊登于《张掖阅读》报2018年第1期)

  作者:墨    石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