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恶意》有感1000字
作者 高雷
东野圭吾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位作家,近期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他的一本名叫《恶意》的书,看完不禁毛骨悚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写作技巧,更多的是这深深的恶意。
在这篇篇幅并不长的作品中,不到三分之一处,《恶意》就一反推理小说一贯的约定俗成的条约,真凶已然落网。但随之而出的,就是对案犯动机的找寻。正如其他读者所熟知的那样,东野圭吾是一个很强调作品意外性的作家。许多推理小说的"意外性"无非是一名在阅读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凶手,最后让人称奇"完全没想到会是这个人呢",之后留在在脑中的最多是离奇的案件和激动人心的侦破过程。但是《恶意》的"意外性"却是在于凶手的作案动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那种恶意。在这本《恶意》中,他通过凶犯动机的探寻,揭露的是隐隐流串的人性的黑暗面,让我们有机会看清人性究竟为何。我们很早就有关于人性本善和本恶的探讨,这一个命题,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中就已有争辩。
《恶意》中第一个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东野圭吾在这个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有机会一窥人性的奥义。众所周知,人性是复杂的。而东野圭吾或许已经认识到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复杂的。在他的这个作品中,他将人性极端化和艺术化,通过对被害人和凶手个性的塑造,展露出了最真实的人性。凶手野野口修杀害了从小学时就陪伴自己到长大成人的好友日高邦彦,这位好友从儿时就一直在帮助他、保护他,这样一个"老好人"最终却遭到了野野口修的毒手。被害人是善良正直的,他的这种个性由来已久,在他的骨子里甚至没有一点的邪念和恶意存在。而凶犯是冷血狡诈的,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可怖的凶手了,因为他的言行已经告诉了我,他的内心中没有一点善意的存在。也正是通过这一正一反 的截然不同的人物塑造,我看到了人性的两个极端。或许借此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人性。
初读完后的第一感受,便是平淡无奇。因为小说很早就揭露了凶手是谁。但是当我合上书本,重新审视这本小说,面对这样的杀人动机,我有了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动机太过熟悉,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失败时出丑时尴尬时,总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站出来为自己解围,而这个人恰恰是自己的好友,这个人是那么的优秀和无懈可击,通过和你的条件相比更加显示出他有多优秀多懂事,父母老师都称赞他,其他伙伴也为你有这样的朋友而羡慕不已。但是,他从未问过你是否真的需要他的帮助,他从来没有给过你自己站起来、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向众人展示"其实我也可以""我也是很坚强的呢"的机会。对这样的人你只能心存感激,而内心深处的这种由于妒忌和自卑而产生的恶意,如若经过一点点的积累,最后终会爆发,许多人都会无可奈何被卷入这人性暗夜的深渊。而野野口修的这枚种子,一经埋下便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正是这样,这篇小说的故事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当我读完《恶意》后,再去回想身边的一些小事,陷入了沉思。也因此,它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和别人的待人处事之道。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有,并且难以预测。甚至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野野口修。所以人性之本,我更加赞成人性本恶之说。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
《恶意》这本小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推理故事,更是一次对于人之本性的思考。此乃在下拙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