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大学》有感:"求诸己"的修身之道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求诸己"的修身之道

  ――研读《大学》有感

  作者:康海静(苏家坨中心小学)

  这学期开学之始,从世事纷乱,事务繁杂中抽离,踏入群山环抱,绿树葱茏的敬德学堂,开启了研修之旅。每周三个小时,读《大学》,静心灵,"深林人不知",心情一如敬德的古树,空灵而闲适,好不享受。

  人的一生是自我完善,自我修炼的一生。

  研读完《大学》,我感悟到大学的"大"是高大上的"大",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做人、齐家、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它实在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需要我们用来一生研读,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拜读。

  《大学》教给我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修炼的一生。必须加强学习,注重修养,久经锻炼才能成才,才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庄严感和敬畏感。只要自己的道德达到止善的境界,那么也就可以推及他人。《诗》中谈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无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的第一部分中就说明大学之道的内容有三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就其途径及关键就是修身。修身为的是塑造人格,人格的魅力是一种表率,所以齐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把修身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修身之道,重点在于自我教育,方法在于"求诸己".

  《大学》中修身之道所谈到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突出的是人的自我教育。修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心、自律。在修身的活动中只有真心诚意地去追求,排除自身情绪的干扰,才能实现自己的修养目的。

  "格物致知"就是要求在自修中加强学习研究,掌握知识,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掌握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成人都认为已经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了,已经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足够应付了。殊不知,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意念真诚,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这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交相激荡,特别是物欲横流的当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什么贪污腐败、问题奶粉、地沟油、暴力拆迁和伪造曹操墓等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显然与人们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和急功近利有关。

  "求诸己",正是大学之道所一直提倡的修身的一种方法。《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谁,凡事一律回归到自己的修身上来。"吾日三省吾身",别人做得对不对,那是别人的事,我自己首先要做对。在道德的修养方面要多要求自己,从自身出发,承认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从求诸己出发,以至于达到至善的"道".如此,身修而后可求诸人,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感化,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实现《大学》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上至领导,下至同学,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校园就不是一句空谈。如果遇事都是互相埋怨,推诿扯皮,把责任尽往别人身上推,那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为师者,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通过反求诸己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呢?教师在课堂中,倘若发现学生有走神、小动作、交头接耳等不良行为时,在及时制止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的教学哪里出现了问题,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合适,还是教学策略有问题,抑或是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下也可与这些学生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反思,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修改。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提升,也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大学》,大而化之,大而学之,时时翻读,如拂拭心灵之埃,大有裨益。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