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钟鼓楼》有感3000字
善小姐很咸
我在无意中寻得这本书,却出奇地喜欢它。这篇小说的命名就特别吸引我,可能是家乡也有一座"钟鼓楼"的缘故。书中的钟鼓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啊,它经历的事儿可真不少。不管是"糟心"的琐事还是"欢快"的乐事,在翻动的书页间,我们似乎离鼓楼越来越近。有时竟会觉得,莫非这世上果真有什么"前世轮回"罢?不然我怎会对钟鼓楼如此熟悉?
(一) 文学价值
刚敲打完标题,我意识到――这题目取得过于广泛了。况且,我作为一名简简单单的读者,对这篇小说的文学鉴赏自然不如文学家们的评论。但是,又正是因为一名读者,我想,我们也有权利来品鉴一本好书。对于质量,却不敢"打包票",权当各抒己见。
说回正题,这篇小说的构思及其巧妙,与《雷雨》有那么几分相似,都是采取以某一天的具体事件为线索而展开全文。《钟鼓楼》以薛纪跃娶媳妇为"点"分散开来,就好比是一块石子投进了湖里。薛纪跃娶媳妇是石子,由此而生的涟漪却囊括了那条巷弄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顺叙是框架,插叙是填充,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也让文中的人物忽地"立"起来了。他们逃离了文字的二维空间,竟来到我的面前上演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呼吸声似乎在同一个频道。
一位文学家,一位作家,他写这部作品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兴趣,亦或是为了所谓的"主题思想"?有时候,我也不明白:那一份份答案是否正是作者的初心呢?在这篇小说中,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我说出我的看法,不管你是谁。作者在表露他的内心想法,作为读者,你能有共鸣更好,没有也不碍事。后文会有专门的篇幅来和大家分享文中有趣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特定的场景,全文地道的北京话,时而掺杂些北京的方言,一会儿看正文一会儿看注解,这样并不繁琐,倒颇有几分童真的感觉,可能我是真的在和文字"躲猫猫"吧!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着太多人的性格。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说,韵味也不一样。而作者似乎能够察觉所有人的心思,他知道这个人物在这个场景中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话语中重获新生。我喜欢这样的语言。
请问,你觉得你是一个经典的人吗?
以前,我认为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啊,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都有共性。比如,我们用"好"与"坏"就把人分类了,就以这么简单的方式……读到詹丽颖的时候,我觉得和她相似的人太多太多。故摘录一段原文如下:
"她哑嗓子、大嗓门,说话惊惊乍乍。这倒也罢了,头一条她最爱夸张,什么事情经她嘴里一说,不夸张十倍以上决不罢休。"
"再一条她不懂得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固然她从未有意去伤害过别人,但她说出口的话,总在无意之间让人难以忍受。"
"最要命的一条是她不懂好歹。任性起来,不仅跟争吵的对象闹个天翻地覆,去从中劝和的人,包括那明明是站在她这一边维护她的人,她也一概不认,有时反而把那本是向着她的人,激怒得成了她最主要的争吵者。"
即使没有将具体的事例呈现在您的面前,我想,但从这几条您就一定能想象出这詹丽颖究竟是何等人物了吧!刘心武在文中也提及到"对于人来说,最难以改造的确实莫过于性格。对于描写一个人来说,最难以表现充分的也莫过于性格。"如果在您阅读我摘录的文段时,脑海里浮现的人物是你身边某一个具体的人时,我想,作者刻画人物就应当是成功的!
(二) 什么是时间
"怎样认识时间?它究竟是一个圆圈?一只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是各异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不然怎么总说"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地快"呢?时间是一种计量方式,起初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依据,而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计算也就更加细密精确。倘若每一天都以日月星辰来计量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诗人口中的浪漫吧!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历史感了吗?历史感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但我不能避免。在这本书中,你读到的是另一个年代的故事,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太多太多的事情,你都无法用自己的只言片语来解释。那,从书中读到的就是全部吗?你眼睛所看见的事物都是别人想呈现在你面前的,别人拥有保留余地的权利,当然,你也同样拥有权利――辨别、选择的权利。
时间如此玄妙,我说不清楚……
(三) 缤纷的爱情
爱情,是文篇、戏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充满着矛盾,这正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调味剂。同样,在《钟鼓楼》中,爱情二字同样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爱情分类型吗?究竟要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它?逻辑学中谈到非对称关系时,老师说:"爱情又何尝不是非对称关系呢?"在爱情中,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也不知道,爱情这座天平,什么时候才会绝对平衡。
张秀藻对荀磊的爱情是"爱而不得"――张秀藻在自家的书房里遇见了荀磊,这是初识,也是少女萌发爱慕的时刻。有一句话叫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世间难道真有那么多"刚刚好"吗?我想,他的一句"真巧"也蕴含着他背后的努力。进行了一番铺垫无非就是想说明张秀藻和荀磊没有在"对的时间"里。
荀磊和冯婉姝是"志同道合"的爱恋。即使家庭环境仍有悬殊,但是彼此之间的恋爱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满足的!同时,也是我理想中的模样。我和你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共同经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我也需要你和我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一起享受生活……爱情不仅仅只是感性的,同样它也是理性的。我喜欢你,我对你心生崇拜,这样,我们就能白头偕老了吗?
慕樱的原名叫"慕英",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英雄的报道,那颗稚嫩的心受到剧烈的碰撞!她开始给英雄写信,她崇拜他,她要去照顾他!后来她就顺理成章地和英雄结婚了。这就是"慕英"的由来。她去读医学院时,人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她忽然意识到她和英雄根本就不是爱情,那明明只是一个无知少女的盲目崇拜而已!为时已晚吗?不!她选择和学生会主席葛尊志在一起。即使那时她已经和英雄有了一个孩子,但这样就能阻挡她去追逐她的爱情了吗?她选择放弃原有的一切投入到新的感情生活中去。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因为你不能立马辩其真假。慕英也认为葛尊志是她一生所爱。但当她遇见齐壮思时,她再一次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慕英对葛尊志说:"我不爱你了,我爱上了另一个人,非常非常热烈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可是,几年前,她又何尝不是对英雄那么说过?在爱情里,下一个永远是最好的?最合适的吗?谁也不知道,在慕英的生活里究竟还会出现多少个"下一个",也不知道她究竟要为了多少个虚无缥缈的"下一个"葬送一个又一个原本幸福欢乐的家庭。
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并进的终点就是婚姻吗?这里有一种名为"合适的婚姻".薛纪跃和潘秀娅的婚姻就是这篇小说主要的线索,潘秀娅和薛纪跃都是小市民家庭,只不过薛纪跃的家庭条件要比潘秀娅优越。他们是经别人介绍相亲走到一起,"对于潘秀娅来说,自从过了22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浅意识’就支配着她积极行动起来。对于她来说,这件事的意义很简单:她要在够得着的范围内,找一个尽可能好一点儿的对象。"在她的人生中,婚姻更像是一块跳板,是一种能让她尽快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对于这样的结合,我无法去论断。合适的婚姻太常见,却又让人心里隐隐担忧。
(四) 她们,有趣的爱情观
从上一个段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中的"她们".每一个女生都能拥有一段独家的爱情记忆。但是每一个"她"对爱情的看法又不一样。
在文中慕樱曾写过一篇文章来回击别人对她的非议。"她在那篇文章里说:‘责备爱情的多变,就如同责备世界本身丰富多彩一样。一个关在屋子里出不去的人,他自然只能从狭小的天地去发现可爱的对象;一旦他走出屋子,来到了田野,他必定会发现更加可爱的东西;而一旦他从平原登上了山岗,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他必定会发现更高一级的美……随着视野的扩大、选择机会的增多,人们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爱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问题不在爱情的多变,而在对所爱的对象是否采取了胁迫的获取方式,对所不爱的妻子或丈夫是否能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妥善地解除法律关系……’"
而冯婉姝是这么说的――"她(指慕樱)这文章写得挺漂亮,富于雄辩。可她这‘屋子里’、‘田野上’、‘山顶上’的比喻,其实是站不住的。爱情,这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一个人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景,对于物品,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看腻了小桥流水,我便去欣赏高山大河;用腻了这只茶杯,我可以干脆把它砸碎了事……总之,有了更好的,自然可以立即舍弃旧的取用新的;可是怎么能这样来对待一个人呢?爱人,或者说爱过的人,不是一件穿旧了的衬衫,可以像脱衣服那样一脱一扔了事。人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条活鲜鲜的命,有着具有同样价值的灵魂;既然爱过,相互享受过,那么,即便现在不爱了,不想维持原有的关系了,也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尽应尽的义务……"
之所以觉得它有趣就是因为这种在不同的时空里针锋相对吧!
我是一个懒人,并不是每读一本书就会有一次深刻的体会,我称呼其为可遇而不可求。在偶然之间遇见你,也只能道一句"兄台,珍重!".我盼望着有更懂你的人来读你,盼望着……始终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