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征文】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激荡三十年》记录了1978到2008年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书中作者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记录和反映每一年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包括: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国家政策、阶段性发展红火的商业领域、一个个典型的企业与企业家、国际经济大环境、文化体育等等。这些都与这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商业的走向。其中众多因素与一些企业大起大落的命运交融在一起,让人感慨怅然,也给人反思与启示。
在这本书所记录的30年中,1992年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1992年前最大的纠结仿佛就是意识形态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冲突。国家政府领导者的疑惑常常就是对于一些新的不同于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否与社会主义制度违背的问题,为此放不开。这个心结算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才较彻底地解开。
改革开发初期,那些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国有经济薄弱、旧体制疏于防范的边穷地区为民营资本的萌发提供了土壤。而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抑制与民营企业势如破竹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一直是奏响在中国上空的主旋律。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生意旺盛,不禁引起别人怀疑其是否具有“资本家”的性质;鲁冠球专注于一种产品的高质量生产――“万向节”,从而快速地占领了市场;1982年经济整肃运动,对温州“八大王”以“投机倒把”“扰乱经济秩序”判处;义乌冒出数以千计的家庭工厂……
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凭着机制的灵活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不同的行业取得成功,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为其大大松绑。而一直被政府扶持,给予优惠政策的国有企业却往往被民营企业赶超,没有任何起色。1993年朱 基开始对局势萎靡的国营企业改革,通过量化改革,将集体资本全数或部分退出,让经营者购买企业主要股权。采取“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坚定地“国退民进”的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事例便是美国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的全行业收购,给中国胶卷行业带来了技术、管理、投资,促进了胶片工业的发展,属于铤而走险的放开一搏。
产权归属问题也一直贯穿于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从1978年一开始,个体户这样的身份往往被人看不上眼,为此许多企业在注册时都会偏向于领取集体营业执照,并且能获得政府的支持会使企业如鱼得水。但这为之后企业的产权明晰留下了隐患。原本蒸蒸日上的健力宝公司因为产权归属问题,使得李经纬同地方政府起了矛盾。最终,地方政府将公司卖给了浙江国投,“饮料大王”两手空空的结局让人扼腕。打造了“伊利”这个品牌的郑俊怀也在产权改革的路上,由于采取了曲线MBO这种带有灰色的方式而被判了刑。
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急功近利的,充满投机色彩的,喜爱蜂拥至暴利行业的中国商业氛围。1992年前那些具有超强商品嗅觉和运作能力的倒爷谋取到巨额利益,价格疯涨的君子兰诱发经济泡沫。1992年后多元化浪潮席卷下,企业家们无法专心认真地做好一个产品。中国电脑及家电产业一直在“贸易”、“制造”与“技术”的发展优先次序上摇摆徘徊,最终往往会优先选择“贸易”。与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展开正面竞争时,技术落后的现状则清晰地显露出来。研制出巨人汉卡的史玉柱无法继续在这个行业潜心研究,而将资本投入到能更快带来利润的其他行业(房地产、保健品),最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解体。伴随着市场繁荣,企业家为利益触碰到道德底线,淳朴的公共观念越来越淡化,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1990年,温州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被人诟病;1997年,显赫一时的秦池被曝光勾兑白酒;之后宝洁公司被曝光SK-II中含有腐蚀性成分,肯德基食品中含有苏丹红……
本书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人物的对话,重现历史场景,让读者对当时的情况、人物的个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将市场营销和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相联系;用歌曲、诗歌表现一代人的精神与追求;用电影中的虚幻故事映射现实中中国企业的类似命运……作者运用极丰富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复原30年中国时代的变迁,中国企业跌宕起伏的发展,让读者受益匪浅。
作者:区机构编制委员会 陈小惠